硅谷的企業級AI正在這樣賺錢|2025人工智能現狀報告
企業級AI開發現狀如何?各企業在使用AI的戰略上有什么變化?AI公司應該作出什么樣的調整來應對挑戰?
最近,這份報告在海外廣泛傳播,為上述問題作出了解答。
雖然更多的還是海外的情況,但對國內的AI開發以及后續的戰略調整,都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由ICONIQ Capital發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現狀報告,把這次的重點放在了“變現”上。
報告指出,雖然目前OpenAI在各企業的模型使用中遙遙領先,但越來越多公司在不同場景的AI產品中開始采用多模型并行的策略。多數受訪企業采用OpenAI模型搭配1-2個其他供應商模型的組合策略。
那么,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
報告給出了以下5點關鍵要素:
1.AI產品戰略已進入價值轉化新階段
2.AI正在重塑企業的產品服務定價策略
3.合適的AI人才儲備不足
4.對AI的投入正在持續增加
5.AI工具生態系統正在走向成熟
這項報告深度訪談總結了2025年4月對300名來自構建AI產品的軟件公司高管進行的調查數據,包括 CEO、工程負責人、AI負責人和產品負責人,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量子位翻譯和總結了這次報告,讓我們一起來看。
核心數據:2025人工智能現狀統計
以下內容展示了本次報告中最值得關注的七個重點,方便讀者速覽:
1.企業在模型選擇上的偏好:首選模型為OpenAI,Claude位居第二。
報告顯示,雖然OpenAI的GPT系列模型依然最受歡迎,但現在越來越多公司在不同場景的AI產品中開始采用多模型并行的策略。
2.關于AI支出:AI人才是目前最昂貴的項目;存儲、處理和AI基礎設施上的支出比推理和訓練要多
然而,隨著AI產品的規模化,人才成本在總支出中的比例往往會下降;與之相反的是,隨著產品開始獲得市場認可,基礎設施和計算成本往往會上升。
3.開發AI時最常用的工具
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為:模型訓練與微調、LLM與AI應用開發、監控和可觀察性、推理優化、模型托管、模型評估、數據處理與特性工程、向量數據庫、合成數據與數據增強、產品與設計、編碼輔助、DevOps和MLOps。
4.按產品階段劃分的AI支出:營收規模約5億美元的公司在AI上的年支出約為1億美元
報告顯示,大多數受訪企業至少每月都會訓練或微調模型,根據產品成熟度的不同,預估每月模型訓練成本在16萬到150萬美元之間浮動。
另外,AI公司在產品正式發布后,推理成本會大幅飆升:高增長型企業在產品進入通用可用階段(GA)和規模化時,相關支出可達同行兩倍之多。
5.智能體的興起:90%的高增長初創公司正在積極部署或使用智能體
多數企業在營收突破1億美元時都已設立專門的AI高管職位——這很有可能是因為運營復雜度提升,且需要統一主導AI戰略布局。
6.AI的定價模式:正在逐漸偏離訂閱模式
目前,許多公司采用混合定價模式,將訂閱制/方案定價與按用量計費或按效果付費相結合;大多數AI賦能企業采取兩種策略:要么將AI功能作為高級版本的核心賣點,要么直接免費開放這些功能。
在定價的策略上,有四成企業表示暫不調整定價策略,但有37%的受訪公司正在探索基于用量、投資回報率(ROI)和使用層級的全新收費模式。
7.AI在內部生產力方面的應用:編程輔助(Cursor, Claude)目前排名第一
從實際生產力影響來看,代碼輔助工具帶來的效益遠超其他應用場景——在高速增長的初創企業中,AI生成的代碼量已占總量的33%,顯著高于其他公司27%的水平。
AI產品戰略已進入價值轉化新階段
以AI為優先的企業將產品推向市場的速度遠超僅在現有產品中添加AI的公司。數據顯示,僅1%的AI原生公司仍處于預發布階段,而AI賦能公司中有11%。
近半數(47%)AI原生公司已達到關鍵規模并驗證市場契合度,而僅開發AI賦能產品的公司中這一比例僅為13%。
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AI原生機構是否在團隊構成、基礎設施和資金模式等方面具備結構性優勢,使其能更高效地驗證產品市場匹配度并實現規模化,甚至可能跳過那些拖累AI賦能公司的試錯階段?后者往往需要將AI改造到現有工作流程中。
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工作流程和應用層是AI原生公司和AI賦能公司當前建設的重點。
大約80%的AI原生公司目前正在構建自主工作流程,即設計為代表用戶執行多步操作的自主系統。
OpenAI的GPT仍然是最受歡迎的模型;然而,許多公司正越來越多地采用多模型方法來應對不同場景下的 AI 產品,根據用例、性能、成本和客戶需求,利用不同的供應商和模型。
這種靈活性使它們能夠優化多種應用,如網絡安全、銷售自動化和客戶服務,同時確保跨地區的合規性和卓越的用戶體驗。
當前架構設計普遍支持快速切換模型,部分企業更傾向采用開源模型,以獲取成本與推理速度的雙重優勢。
總體來看,多數受訪企業采用OpenAI模型搭配1-2個其他供應商模型的組合策略。
AI正在重塑企業的產品服務定價策略
AI正在重塑企業的產品服務定價策略。調研顯示,當前主流是混合定價模式,即基礎訂閱費+按用量計費。部分企業更進一步,嘗試完全按使用量或客戶實際效果收費。
報告指出,目前大多數AI賦能的SaaS廠商仍將AI視為差異化賣點或增值噱頭,而非獨立利潤中心。
雖然將AI功能打包進高級套餐或免費提供是快速提升采用率、抵御競爭的最快方式,但隨著企業開始積累AI使用數據和投資回報率(ROI)分析,預計未來幾年這一策略將發生轉變——為避免利潤率壓縮,很可能會轉向基于用量的收費模式。
雖然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公司免費提供AI功能,40%的受訪公司沒有計劃改變定價,但37%的受訪公司正在探索基于消費、投資回報率和使用等級的全新定價模式。
Full Stack AI Company的產品副總裁受訪表示,公司正在觀察AI能力能否為客戶帶來額外價值。
一旦達到關鍵采用規模并驗證增值效果,該公司可能會對現有平臺套餐進行分層(例如:推出包含完整AI/智能體功能的高級版,同時限制基礎版和企業版的功能)。
合適的AI人才儲備不足
AI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是組織問題。大多數頭部企業正在組建由AI/ML工程師、數據科學家和AI產品經理組成的跨職能團隊。
展望未來,大多數企業預計其20%-30%的工程團隊將專注AI領域,而高增長企業的這一比例預計高達37%。
調查結果顯示,找到合適的人才仍然是一個瓶頸。在AI相關崗位中,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工程師是所有人工智能特定角色中招聘時間最長的,平均招聘周期超過70天。
企業對招聘進度的態度呈現兩極分化的態度:部分企業認為進展順利,但有54%的受訪者表示進度滯后,主要原因是合格人才的儲備不足。
對AI的投入正在持續增加
平均而言,采用AI技術的公司正將其研發預算的10-20%用于AI研發。另外,多數公司計劃在2025年追加相關投入。
這一轉變意味著AI已成為產品戰略的核心要素。
報告顯示,在產品開發的早期階段,人才通常是最大的開支(包括招聘、培訓和技能提升);但隨著產品成熟獲得市場認可,云成本、模型推理和治理開始構成主要支出。
在各類基礎設施成本中,受訪者認為API使用費是最難控制的支出,這表明企業在外部API調用產生的可變成本方面面臨最大的不確定性。
大多數受訪企業至少每月都會訓練或微調模型,根據產品成熟度的不同,預估每月模型訓練成本在16萬到150萬美元之間浮動。
AI工具生態系統正在走向成熟
盡管大多數受訪公司為約70%的員工提供了內部AI工具,但實際定期使用這些工具的員工僅占一半左右。
在規模較大、歷史較長的企業中,讓員工接受AI應用尤其困難。
來自New York Life的高級副總裁Don Vu受訪表示:單純部署工具(尤其是對大型企業而言)注定收效甚微。要真正賦能員工,必須在開放使用權限的同時建立配套支持體系——包括系統化培訓、樹立標桿榜樣,以及最關鍵的,高管層的持續支持。
報告顯示,在員工使用率超過50%的高采用率組織中,平均在七個或更多的內部應用場景中部署AI,包括代碼助手(77%的受訪者使用)、內容生成(65%)和文檔搜索(57%)。
從實際生產力影響來看,代碼輔助工具帶來的效益遠超其他應用場景,這與各場景的使用熱度排名高度一致。在高速增長的初創企業中,AI生成的代碼量已占總量的33%,而其他公司則為27%。
受訪者表示在使用了AI的這些領域,生產力提升范圍在15%至30%
高增長企業往往更積極地試驗和采用新AI工具,這表明頭部公司已將AI視為戰略杠桿,并正加速將其整合到內部工作流程中。
此外,大多數公司正在衡量內部AI使用的生產率提升和成本節約,超過30%的受訪公司會追蹤定性和定量的AI驅動的效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