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會很快封殺小紅書嗎?
隨著1月19日美國最高法院對TikTok禁令最終裁決的“大限將至”,過去幾天“小紅書”社交平臺涌入了大量自稱“TikTok難民”(#TikTokRefugee)的美國用戶,有些是尋求TikTok的替代品,但更多的是為了抗議美國政府欲禁止TikTok,甚至公開聲稱來小紅書是為了“找回間諜爸爸”,主動送上個人信息。
這些美國(包括澳大利亞、英國等其他英語國家)用戶用ChatGPT或翻譯軟件迅速發布了大量賬號內容,并積極與中國網友互動。
TikTok用戶轉向中國社交平臺“小紅書”的同時,也觸發了中美兩國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的復雜法律與監管風險。以下是“小紅書”可能面臨的主要法規風險分析:
美國的法規風險
一、數據隱私與保護法規
1.《加州消費者隱私法》(CCPA)及《加州隱私權法案》(CPRA)
- 若“小紅書”在美國有活躍用戶,其必須遵守這些法規,包括告知用戶其數據的收集與用途、允許用戶請求刪除數據,并限制向第三方共享數據。
- 風險:若未能妥善處理用戶數據,可能面臨巨額罰款和聲譽風險。
2.《兒童在線隱私保護法》(COPPA)
- 若“小紅書”用戶群體包含13歲以下兒童,則需滿足更嚴格的數據保護要求,如父母同意和數據最小化。
- 風險:監管不力可能導致嚴重法律后果。
二、《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及潛在數據轉移限制
- 美國可能會加強對中國公司數據處理和跨境數據傳輸的審查,尤其是涉及敏感個人數據或潛在國家安全風險的數據。
- 風險:可能被要求在本地存儲數據,并限制其向中國服務器傳輸用戶信息。
三、美國國家安全相關審查
1.《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EEPA)與《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
- 如果美國政府認為“小紅書”涉及用戶數據可能威脅國家安全(類似TikTok的情況),可能被列入調查或限制名單。
- 風險:平臺運營可能被限制,甚至面臨強制出售美國業務的壓力。
中國的法規風險
《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和《個人信息保護法》
1.數據跨境傳輸與本地存儲
- 若“小紅書”向美國用戶提供服務,其可能需將美國用戶數據存儲在中國境內,同時遵守《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跨境數據轉移評估要求。
- 風險:中國法律規定,重要數據和個人敏感信息在跨境傳輸前需通過安全評估,操作不當可能導致合規失敗。
2.數據出境的審查與備案
- 根據中國《數據安全法》,可能涉及重要數據出境安全評估,例如美國用戶數據傳回中國時是否可能影響中國國家安全。
- 風險:未通過相關審查可能導致高額罰款和運營限制。
3.平臺內容與算法監管
- “小紅書”需披露算法的基本原理、用途和關鍵功能,并接受中國網信部門的監管。
- 風險:算法透明度要求可能與美國用戶隱私期待沖突,帶來運營困難。
4.數據主權與國家安全
- 正如“小紅書”可能被美國視為中國政府的延伸,中國也可能要求該平臺加強對敏感用戶數據的保護,防止被境外獲取。
- 風險:平臺可能面臨中美雙重法律合規壓力。
“小紅書”在中美數據法規環境下的運營面臨以下困境:
- 跨境數據保護的沖突性要求:中美兩國對數據跨境傳輸和本地存儲的要求可能互相矛盾,導致難以滿足雙方法規。
- 隱私與國家安全的雙重壓力:美國可能擔憂用戶數據被中國政府利用,而中國也可能擔心數據被美國濫用。
- 內容合規:平臺既需符合美國的言論自由保護要求,又需遵守中國對內容的監管和審查規定。
美國政府會“封禁”小紅書嗎?如何實施?
小紅書是中國本土的生活方式社群平臺,其運營主體受中國政府和法律管轄,但美國政府依然有能力“封禁”小紅書。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道,TikTok用戶紛紛轉投小紅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想表明自己并不認同華盛頓對TikTok與中國關系的擔憂。”但如果TikTok最終被禁,“TikTok難民”選擇作為新家園的中國應用程序很可能在數月內成為下一個在美國被封鎖的應用程序,這對“流離失所”的TikTok用戶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
美國政府強制TikTok出售的依據是《保護美國人免受外國對手控制應用程序法案》,事實上該法規適用于任何月活躍用戶超過100萬的“外國對手控制”的社交媒體應用程序。這意味著不僅僅是TikTok力推的替代平臺Lemon8,包括小紅書這樣的中國本土應用也可能成為下一個“制裁”對象。
美國政府封禁小紅書的理由無外乎以下幾點:
- 國家安全威脅。美國可能擔憂小紅書通過數據收集獲取敏感信息(如用戶位置、社交關系等),并將這些數據傳輸至中國,可能被用于間諜活動或其他形式的國家安全威脅。類似TikTok,美國政府可能質疑小紅書是否會受到中國政府的法律或政策影響,導致其交出用戶數據。
- 數據隱私保護不足。如果小紅書被發現未能有效保護美國用戶的數據隱私,例如未遵守《加州消費者隱私法》(CCPA)或其他州和聯邦隱私法規,美國可能以此為由對其采取限制措施。
- 地緣政治考量。中美關系緊張背景下,美國可能將小紅書視為潛在的地緣政治工具,作為遏制中國科技企業在國際市場擴展的策略之一。
目前尚不清楚小紅書是否會很快成為美國政府的目標,但如果美國最高法院維持TikTok禁令的判決,任何滿足基本條件(月活超過一百萬用戶分享可供他人查看的內容)的中國社交媒體應用程序都可能被禁止。
美國政府可通過以下方式“封禁”小紅書:
1.行政命令
法律基礎:美國總統可以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案》(IEEPA),發布行政命令限制或禁止美國企業與小紅書的交易(如支付服務、云存儲服務),從而間接封禁小紅書。
案例參考:2020年,特朗普政府曾嘗試通過行政命令封禁TikTok和微信,但因法律訴訟而被阻止。
2.聯邦通信委員會(FCC)與美國商務部行動
黑名單機制:美國商務部可能將小紅書列入“實體清單”,限制其使用美國技術和服務(如云服務或芯片)。
FCC行動:如果小紅書依賴電信基礎設施,美國可以通過FCC限制其網絡接入。
3.數據審查與安全調查
CFIUS審查:如果小紅書在美國進行并購或投資,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可以對其進行國家安全審查。
強制數據本地化:美國可能要求小紅書將所有美國用戶數據存儲在美國境內,且接受獨立審計。
4.立法封禁
法律工具:美國國會可能通過專門立法(如《限制法案》)明確禁止中國公司運營某些類型的平臺。
案例參考:TikTok正在面臨多項潛在封禁立法,小紅書可能面臨類似措施。
5.禁止在應用商店上架
美國可能施壓蘋果和谷歌,要求從其應用商店中移除小紅書,以限制用戶下載和更新應用。這是對小紅書最大的威脅,同時對于在中國市場運營的蘋果公司來說也是一個兩難選擇。
6.禁止與美國企業合作
小紅書可能被禁止使用美國的支付系統、廣告平臺和云服務(如AWS、GoogleCloud),從而對其在美國的運營造成重大影響。
相比TikTok,美國政府要想封鎖在中國本土運營的小紅書可能面臨更多挑戰,例如:
- 法律訴訟。如同TikTok案例,小紅書可能通過法律手段質疑封禁的合法性和公平性,延緩封禁實施。
- 技術手段繞過封鎖。即使被封禁,小紅書用戶可能通過VPN或其他技術繞過限制,繼續訪問平臺。
- 政治與經濟影響。美國封禁小紅書可能激化中美之間的緊張關系,導致中國采取報復性措施,如限制美國企業在華運營。
總結
在中美關系緊張,西方媒體大力極力宣揚中國威脅論,“全面脫鉤”和去全球化浪潮洶涌的今天,1.7億TikTok美國用戶用腳投票,使小紅書一夜之間成為互聯網歷史上首個中西方民眾在同一個互聯網平臺大規模直接交流的“最全球化”的應用,這是美國政府最不愿意看到的結果。
美國政府可能通過行政命令、立法或監管手段封禁小紅書,具體方式可能與對TikTok的處理類似。然而,實施封禁的法律與技術難度較大,同時也可能引發中美關系的進一步緊張。
面對“潑天的境外用戶流量”,小紅書一方面需要處理“難民接收”的大量技術性問題,同時還需要通過數據合規和透明化策略降低被封禁的風險,并積極應對復雜動態的國內國際監管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