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式遷移 vs. 漸進式遷移:哪種云策略勝出?
有效的云遷移關乎穩步推進、適當監控和根據新見解調整。
譯自Big Bang vs. Incremental Migration: Which Cloud Strategy Wins?,作者 Siva Padisetty。
根據Pluralsight 的報告,全球94%的公司正在采用云計算,專家預計到2027年,云支出將達到近1.2萬億美元。隨著云計算普及率的快速增長,企業紛紛加入浪潮,全力以赴的做法很誘人。然而,這種“大爆炸式”的云遷移方法可能適得其反,使業務運營和收入面臨風險。
選擇一次性完成云遷移的企業——“大爆炸式”方法——可能會面臨嚴重后果,影響其業務、技術和利潤率。
在業務方面,混亂的云遷移可能導致服務中斷,從而影響客戶并對收入產生負面影響。在技術方面,倉促進行云遷移可能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周全考慮,例如適當匹配服務需求或未來的可擴展性。如果企業沒有花時間了解代碼的運行方式,他們可能會重新發明輪子,最終發現其實一開始就可以實現的解決方案。
最后,一種普遍的觀點認為遷移到云端會降低成本。但是,如果公司缺乏一個框架和實踐來最大化業務價值(通常稱為FinOps),云遷移成本可能會迅速超過預定預算。我親身體會到實施FinOps治理以平穩運行大規模業務的重要性。在新力公司擁有超過100個獨立運行的團隊,我們創建了一個FinOps框架并實施了每周檢查機制。因此,新力公司在上一財政年度節省了2000萬美元。
這種“直接遷移”策略,即一次性遷移所有內容,通常是由將所有內容遷移到云端的指令驅動的。要遷移的數據量可能會加劇上述風險,并且需要大量時間,通常需要六個月或更長時間。然而,另一種策略可以在降低風險的同時實現成功遷移,那就是分階段遷移到云端。
循序漸進地試水
對于公司來說,云遷移是一個持續的、開放式的實驗。在我們云計算之旅的早期,我就認識到我們的遷移將是一個多年的過程。我帶領團隊重新配置了我們的平臺以實現混合運營,這一決定使我們能夠很好地適應多云環境。
那么,企業應該如何開始呢?從較小的項目開始,可以讓公司測試不同的方法,從結果中學習,并盡早發現有效的策略和陷阱。這個迭代過程幫助他們深入了解云采用情況,從而為其整體戰略提供信息。
例如,負責云遷移的團隊可以根據流程的需求進行調整和發展,同時仔細招聘新人才來補充現有員工。同樣,連接財務和工程部門的FinOps團隊可以繼續改進其實踐,而法律和合規團隊將有機會確保他們能夠滿足所有監管標準。此外,云遷移為組織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可以增強和簡化其系統,而不會不堪重負。例如,隨著組織遷移到云端,他們可以采用自動擴展來優化成本,同時滿足需求;實施增強的網絡和安全隔離,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并利用可用區 (AZ) 來提高整體可用性。通過制定這些策略,公司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云遷移的優勢,同時維護更高效和安全的系統。
每一步的成功衡量
采用增量式云遷移方法,公司可以持續跟蹤流程的成功情況,并根據相關的 KPI 進行衡量。第一步是確定原始基線。運營成本是多少?它有多可靠和功能齊全?關鍵利益相關者(例如最終用戶)目前的滿意度如何?此外,公司可以根據其所需的成本、可靠性和滿意度水平設定 KPI。
在確定基線后,負責云遷移的團隊可以在整個過程中根據這些基準檢查當前狀態。雖然進度可能并不總是線性的,但至少應該呈積極趨勢。同樣,如果檢查顯示令人擔憂的異常情況,例如成本或停機時間的急劇增加,團隊可以調查并糾正問題。
可靠性:成功遷移的關鍵
云遷移通常是一個多年過程,公司必須準備好在這個較長的時期內運營。在系統地將工作負載遷移到云端的同時,有必要同時保持與本地系統的連接,以確保用戶的服務不中斷。為了有效地管理這種復雜性,必須具備有效的可見性,使團隊能夠識別和解決問題。
無論公司采用的是直接遷移還是增量方法,一個問題仍然存在:如何確定是否有問題發生?沒有一個流程是完美的,快速修正已識別的問題至關重要。關鍵在于優先考慮可靠性,并利用強大的可觀察性實踐來有效監控問題及其根本原因。
隨著技術環境不斷發展,采用謹慎和實驗性遷移策略以及高效監控的公司更有可能成功,而不會危及其運營或財務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