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方認定,LK-99室溫超導無法證明,國內團隊:延伸材料有神奇特性
轟轟烈烈的韓國「室溫超導」事件,最近似乎劃上了句號。
韓國超傳導低溫學會驗證委員會近日表示,此前由韓國研究團隊制造的疑似室溫超導體 LK-99 沒有顯示出超導的任何關鍵特征。
LK-99 源自韓國一個研究團隊在今年 7 月份發布的兩篇論文。在論文中,作者宣稱,他們合成了一種常壓下的室溫超導材料,其超導臨界溫度超過了水的沸點,最高達到 127 攝氏度。這種材料被他們命名為 LK-99,是一種銅摻雜的鉛磷灰石(合成之后的樣品如下圖所示)。
眾所周知,室溫超導是在室溫條件下實現的超導現象,指電流可以在材料中以零電阻通過。如果人類能夠實現室溫常壓超導,那么,電網、電子設備和交通運輸的能源效率有望得到大幅提升,第四次工業革命也有望開啟。所以,在韓國團隊公布了自己的結果后,整個科學界都被這項研究吸引了。如果實驗結果為真,這將是一個諾獎級的研究。
但這次,希望又破滅了。
上述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說:「沒有理由說 LK-99 是一種超導體」,在一系列室溫或低溫下的電阻和磁感應強度測試中,LK-99 都沒有顯示出超導跡象。
委員會還補充說,在去除雜質的另一份單晶樣品上進行的測試表明,所謂的超導體是一種「非導體(nonconductor)」,不允許電流通過。
如果 LK-99 是一種超導體,它就必須顯示出零電阻,在不損失能量的情況下傳輸電能。而且,當科學家施加磁場時,它應該會產生等大的反向磁場,使磁鐵懸浮在超導體上方 —— 這就是邁斯納效應。
委員會說:「一些樣品在 100 攝氏度時的電阻率發生了急劇變化,然而,我們認為相變是由(樣品中的)雜質引起的。與其他國家進行的研究一樣,雜質較少的樣品沒有發生相變」。
委員會還補充說,由 LK-99 研究的第一作者 Lee Suk-bae 領導的首爾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uantum Energy Research Centre)沒有按照承諾將超導體樣品送去進行交叉驗證。
該委員會由來自首爾大學、浦項科技大學和漢陽大學等當地大學的八個研究小組組成,自今年 8 月以來,已對 LK-99 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有效性測試。
專家稱,即使量子能源研究中心決定將其 LK-99 樣品送交委員會,也「極不可能」證明 LK-99 的有效性。
韓國科學技術院碳復合材料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Kim Sung-soo 說:「與研究中心所說的雜質很少的單晶樣品會出現電阻率急劇下降的情況不同,(在委員會發布公告之前的)許多論文都報道說,再造樣品中的雜質 —— 尤其是硫化銅 —— 是造成電阻率急劇下降的原因。
Kim 指出,實驗室的樣本可能由他們無法理解或表征的結構組成,甚至含有雜質,因此很難支持他們關于 LK-99 是超導體的說法。
但聲稱自己領導了 LK-99 研究的 Kwon Young-wan 在周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仍然相信 LK-99 是超導體」。
Kwon 補充說,委員會未能重新創造出室溫超導體,因為僅用幾個月就證明該研究的有效性是不可能的。
Kwon 在評論研究小組在 YouTube 上展示 LK-99 以傾斜姿勢懸浮的一段視頻時說:「與高溫超導體相比,它表現出的邁斯納效應水平較低」。但他拒絕透露重制所謂超導體的視頻,稱其尚未準備就緒。
隨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室表示無法復現 LK-99 論文中的結果,這一研究的熱度正變得越來越低。Science 雜志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盡管(在 LK-99 事件中)還沒有出現對不當行為的指控,但這一事件代表了人類在追求超導夢想的過程中又一次引人注目的失誤。」
不過,國內的一位研究者(資料顯示來自中南大學)在知乎上發帖稱,「從 LK-99 延伸出來的材料確實具備神奇的性質。」他們在 LK-99 報道的制備方法基礎上改動和增加了許多工藝,有些內容暫時還不能公開,但近幾天大家就可以看到相關報道。看來,LK-99 還是有一定科研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