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披頭士樂隊發(fā)布「最后一首」新歌,背后是AI制作
熟悉音樂的朋友們,肯定不會對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感到陌生,他們被廣泛認為是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搖滾樂隊,也是現(xiàn)代搖滾樂的開端。
披頭士成立于 1960 年,四位成員分別是約翰?列儂、林戈?斯塔爾、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1963 年,樂隊發(fā)行首張音樂專輯《Please Please Me》,1969 年的《Abbey Road》被認為是他們最好的作品。1970 年,樂隊宣布解散。
正如我們所知,樂隊兩位成員約翰?列儂、喬治?哈里森已經(jīng)先后于 1980 年、2001 年去世。
圖源:wikipedia
雖然離披頭士樂隊解散已經(jīng)過去了半個世紀之久,但在今天我們見證了該樂隊最最后一首歌曲的問世 ——《Now and Then》。
聽完披頭士樂隊的最后一首歌,可以發(fā)現(xiàn),四個人的和聲部分有 30 多歲的約翰?列儂、50 多歲的喬治?哈里森、80 多歲的林戈?斯塔爾和保羅?麥卡特尼。
Now And Then,The Beatles - Now And Then
我們了解到,這首歌由約翰?列儂在 70 年代末創(chuàng)作并演唱,林戈?斯塔爾、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錄制音軌并制作初步的混音版,但由于列儂的人聲與鋼琴音軌無法得到很好地處理,因而無限期擱置了歌曲的制作。
如今,《Now and Then》終于與全球喜愛披頭士音樂的樂迷見面。在這首歌曲的制作過程中,AI 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林戈?斯塔爾和保羅?麥卡特尼利用機器學(xué)習(xí)以及其他 AI 技術(shù)將約翰?列儂的原始保真錄音拼湊起來并有了最終的成品曲目。
與此同時,英國導(dǎo)演和編劇 Oliver Murray 編導(dǎo)了一部 12 分鐘的紀錄片《Now and Then - 披頭士樂隊的最后一首歌》,已于昨日首播。該片紀錄了歌曲制作背后的故事,并包含了林戈?斯塔爾、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以及西恩?列儂(約翰?列儂兒子)等人的很多鏡頭。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Now and Then》的漫漫艱辛制作之路。
因技術(shù)問題推遲面世的列儂遺作
1980 年 12 月 8 日,約翰?列儂在紐約被自己的歌迷槍殺 ,年僅 40 歲。
90 年代中期,保羅?麥卡特尼、喬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爾重新組合,嘗試制作樂隊精選集專輯,其中也包括一些「新歌」。
他們成功完成了《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在列儂的樣帶基礎(chǔ)上進行了全樂隊編曲。但《Now and Then》這首的進展最終停滯了,主要原因是技術(shù)上的問題導(dǎo)致原始磁帶難以處理。
「在約翰的樣帶中,鋼琴的聲音有點難以聽清。當(dāng)然,在那個年代,我們還沒有音軌分離技術(shù),」麥卡特尼在關(guān)于這首歌的紀錄片中說道。「每當(dāng)我們想要多一點約翰的聲音時,鋼琴就會出現(xiàn),使『畫面』變得模糊。」
最終,三人小組沒有完成《Now and Then》。「我覺得我們有點力不從心,時間也不夠了,」麥卡特尼說。
這首歌就這樣被擱置起來。2001 年 11 月 29 日,喬治?哈里森因肺癌去世,讓人們更加懷疑這首歌能否最終面世。
麥卡特尼說:「我們花了將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來等待再次創(chuàng)作《Now and Then》的合適時機。」
機器學(xué)習(xí)技術(shù)讓《Now and Then》重見天
轉(zhuǎn)折出現(xiàn)在 2021 年,當(dāng)時導(dǎo)演彼得?杰克遜(Peter Jackson)正在為迪斯尼公司制作一部紀錄片《Get Back》,取材于披頭士樂隊于 1969 年 1 月錄制《Let it Be》專輯前前后后的 55 小時未曝光素材。
他的團隊開發(fā)出了一種技術(shù),可以將幾乎所有的音樂作品(甚至是古老的 demo)「根據(jù)機器學(xué)習(xí)將所有不同的成分分割成獨立的音軌」。
「幾秒鐘后,約翰的聲音出現(xiàn)了,清晰無比。」麥卡特尼和斯塔爾意識到,讓《Now and Then》重新面世的機會來了。
麥卡特尼錄制了一條貝斯音軌,斯塔爾加入了鼓聲,制作人吉爾斯?馬丁(Giles Martin)接替了父親喬治?馬丁(披頭士樂隊制作人)的工作,制作了弦樂編曲。
關(guān)于喬治?哈里森錄制了哪些部分的吉他,這首歌曲的紀錄片并沒有提供太多細節(jié),據(jù)說喬治?哈里森一開始并不喜歡這首未完成的列儂歌曲。但麥卡尼說,他們保留了他在精選集錄音中的部分,麥卡尼本人還按照喬治?哈里森的風(fēng)格彈奏了一段滑音吉他獨奏。
盡管歌迷們有些驚愕,但參與這個項目的每個人(以及非在世成員的遺產(chǎn)繼承人)都對《Now and Then》的誕生感到非常滿意。
「我父親一定會喜歡的,因為他從不羞于嘗試錄音技術(shù)。我覺得這真的很美,」西恩?列儂(Sean Ono Lennon)說。
麥卡特尼也有同感:「《Now and Then》可能是披頭士的最后一首歌。我們都在里面演奏過,所以它是真正的披頭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