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中臺建設的必要性,其實應該這么看!
對于很多企業來說,經常把數字化轉型和數據中臺這種大工程、大項目“劃”等號,從而對轉型工作望而卻步,錯失良機。
實際上,數字化轉型的門檻并沒有那么高,即使不建設中臺,通過“單點”轉型的方式,也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反過來說,構建中臺也并不一定是個必選項,要從風險、經濟、業務等多個維度進行綜合評價是否需要。
數據中臺,本質是數據能力的開放和共享:
開放,強調的是實現各業務、各部門數據資源匯聚協同的技術載體;共享,強調的是實現基于屬于源加工成形后的數據產品在組織內簡單、敏捷的廣泛應用。
不少企業在構建了數據中臺后,源端系統的數據接不進來,即使接進來,數據質量也不足以有效推動數字化應用。導致數據中臺以建成為目標,而不是以運營為目標。
因此,企業不能簡單地把數字化轉型等同于中臺建設,中臺只是部分企業數字化轉型加深階段的一種可能的選擇罷了。
那么,如何看企業是否要進行數據中臺建設呢?
一是看企業規模和復雜性。
企業的組織結構如果比較簡單,那么就不容易產生數據開放性的問題。
企業各方對數據的權利和責任是相對一致的,比較容易對數據價值產生同步的認知,同時對數據資源的統籌調度門檻也相對較低。
這種情況下,中臺對于數據貫通、數據匯聚的價值也就一般。
尤其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數據中臺的概念可以降級為數據倉庫先行實踐。
因此可以說,當一個中小企業想要轉型決策時,他真正需要的是數據倉庫,而不是數據中臺。
二是看數據源頭的結構。
企業的數據都是來自于源端業務系統,無論是在線事務處理還是傳感器獲取的一手生產環境信息。
當源端業務系統很多,各系統產生的數據分散,且數據的格式相互不統一的時候,就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進行統一表示和建模,從而達到數據整合的效果。
而如果企業的數據源頭比較單一,不涉及跨系統、跨領域的數據應用,那么可以直接原業務系統為中心,進行數據資源的ETL,以Pipeline的方式開展數據應用。
三是看應用需求。
不只是數據中臺,其實所有企業中臺類型,包括業務中臺、AI中臺、技術中臺,最終都是面向終端應用。企業中臺在建設時,需要充分考慮后面怎么使用進行規劃,因此,中臺建設的決策需要一定的“預判性”。
通俗來說,如果不知道數據未來的使用方向,數據中臺的建設往往是徒勞的。
因此,在建設數據中臺之前,比較正常的一個推進路徑是,先在企業內部開展一些典型的數據應用,從這些數據應用上洞察到,更深度的數字化的可能性,例如:
是否企業當前已經開展的數字化應用將會涉及到更廣泛的業務條線 ...
很多數字化應用本質上是雷同的,具有可被進一步提煉抽象的共性邏輯和數據需求 ...
一些更深度的數據應用開發已經遇到了信息協同方面的實施瓶頸 ...
無論是廣度上,還是深度上,數據中臺都是為了強化現有數據應用的基石。本質上數據中臺解決“數字化”從1到10的問題,而非從0到1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