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為王 盤點2022年汽車行業十大顛覆性事件(下)
能否察覺并把握趨勢,決定了大變革中車企的走勢。
2022年,趨勢的力量在汽車行業顯露無遺,引發了一系列顛覆性事件。
在??《趨勢為王 盤點2022年汽車行業十大顛覆性事件》??的上半部分中,我們回顧了比亞迪銷量登頂、大眾投資中國自動駕駛公司、日系車銷量崩盤、Argo AI 倒閉、家電廠跨界造車等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
在文章的下半部分,我們同樣將回顧 5 件反映了趨勢力量的顛覆性事件。從這些事件當中,我們能夠看到電動化、智能化的趨勢是如何改變汽車行業的。
中國首次成為世界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出海,是很多中國車企在 2022 年的關鍵詞。
順應了行業發展趨勢的中國車企競爭力不斷提升,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50%。為了最大程度利用轉型期的紅利,中國車企紛紛將目光轉向海外,在更廣闊的市場中尋求新的增長點。
上汽集團 1-11 月在海外市場銷售 88.3 萬輛,同比增長 46.4%,其中 11 月份單月銷量達 11.1 萬輛,刷新中國車企海外單月銷量歷史紀錄。
比亞迪不僅在國內持續熱銷,在海外也廣受歡迎。為了降低汽車出口的運輸成本,甚至要組建自己的船隊,直接斥資 50 億元訂購了 8 艘可裝載 7700 輛汽車的滾裝船。
在 2021 年,中國的汽車出口量超過韓國,僅次于日本、德國,位居世界第三。
進入 2022 年,中國的汽車出口量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在 8 月首次超過 30 萬輛,達到了 30.8 萬輛,環比增長 6.2%、同比增長 65%。同期日本的汽車出口量為 29 萬輛,德國的汽車出口量僅有 16.2 萬輛。
這意味著中國首次成為世界汽車出口第一大國。
從 2022 年全年的數據來看,中國的汽車出口量會超過德國,稍稍落后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中國汽車出口量超越日本基本上也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汽車出口量大增,只是“出海”的第一步。
日本、德國、韓國等汽車強國不僅將車賣到了全球各地,更把工廠開到了主要的汽車消費市場。本地化的經營更有利于避開貿易保護政策、降低成本、提升消費者的認可度。
中國車企要想參與全球競爭、成為真正的國際巨頭,就要把工廠開到海外,與豐田、大眾們等同場競技。
相信用不了多久,中國的汽車就會像其他中國制造的商品一樣,獲得全球消費者的認可。
傳統豪華品牌競爭力不足,奔馳EQS官降23萬
長久以來,以 BBA 為代表的傳統豪華品牌憑借產品力、品牌力優勢,擁有產品的定價權。他們在制定售價的時候,更多是從自身的利潤率出發,不用過多考慮競品。而二線品牌就只能參照BBA的售價,制定低一檔的價格。
但是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的行業趨勢傳導到市場端,這樣的定價體系正面臨崩盤。
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BBA 因為轉型慢了一拍,已經喪失了標桿地位。BBA 不再具備產品力優勢,僅剩品牌還有一定的吸引力。
燃油車用來劃分等級的動力、加速現在如同白菜一般,十幾二十萬的電動汽車就能實現超跑級別的加速。比智能化,BBA 毫無優勢;比設計,BBA 的這一代車型實在一言難盡。
現在消費者選車時的參照物變成了特斯拉。大部分消費者看到 BBA 電動汽車的價格之后,只會覺得奇怪:“這車怎么比特斯拉貴那么多?”
這種變化導致的結果,就是奔馳的電動旗艦車型 EQS 銷量慘淡,長期保持在兩位數。
賣不動就只能降價。11 月 15 日,奔馳官宣多款 EQ 系列純電動車型降價。其中,EQS 車型的最高降價幅度達到了 23.26 萬元。而在此之前,寶馬 iX3、奧迪 e-tron 都有過官方大幅調低售價的先例。
美劇《生活大爆炸》讓人們認識到了高智商天才們有趣的一面,其海報上寫著“smart is the new sexy”,聰明是一種新的性感。
而在汽車領域,我們現在可以確定 intelligent is the new luxury,智能是一種新的豪華。特斯拉雖然內飾如同毛坯房,卻可以憑借智能化的優勢力壓 BBA。
趨勢影響的不僅僅是行業的格局,甚至還有消費者的認知。
缺芯貴電壓力大,車企開始造電池、造芯片
在 2022 年,汽車行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缺芯貴電”,即芯片短缺和電池價格上漲。
自 2020 年疫情爆發以來,汽車行業多次出現了芯片短缺的情況。各大車企都曾因為缺芯而停產,很多車型都只能通過減少配置來保證供應。
在過去三年中,芯片短缺令全球車企減產約 1500 萬輛,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的逆勢增長帶動了上游原材料價格暴漲。
以汽車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碳酸鋰為例。2020 年 9 月是碳酸鋰的行情谷底,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在 4.39 萬元/噸。到 2022 年 11 月,電池級碳酸鋰一舉突破 60 萬元/噸大關,達到 60.4 萬元/噸。
電池價格飛漲,讓車企苦不堪言,當前電池成本已經達到了整車成本的 40% 至 50%,極大壓縮了車企的利潤空間。
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最大獲益者卻并不是車企,而是芯片廠、電池廠和礦產商。汽車行業的利潤正在向產業鏈上游轉移。
在電動化、智能化大趨勢的推動下,未來汽車上還將搭載越來越多的電池和芯片,缺芯貴電的情況不僅難以緩解,甚至可能進一步加劇。
為了守住利潤,車企只能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向產業鏈上游進軍。在 2022 年,車企參與芯片和動力電池生產的案例密集出現。
以電池和電子產品代工起家的比亞迪自不必多說。2021 年比亞迪電池的裝機量為 26.3 GWh,位居世界第四;2022 年比亞迪電池業務增長超過 200%,1-11 月的裝機量就已達到 78.7 GWh。
同時,比亞迪早在 2005 年就進入了芯片領域。目前比亞迪新車搭載的 IGBT 芯片大部分都是自產的。
自產電池和芯片讓比亞迪的供應鏈更加穩定,成本也更低,是比亞迪快速增長的關鍵因素之一。
除了比亞迪之外,廣汽集團、東風集團、上汽集團、吉利、江淮均相繼披露自研動力電池的計劃。
同時,這些頭部車企也都在積極布局芯片領域,投資芯片公司或者組建團隊研發芯片。比如吉利控股的晶能微電子主攻車規級 IGBT 芯片,億咖通則主要研發自動駕駛和智能座艙芯片。
無力轉型,眾多車企退市倒閉
要跟上行業發展的大趨勢,車企必須增加投入,研發電動化、智能化的新技術。對于一二線車企來說,這是趕超的機會;但是對于勉強生存的三四線車企而言,行業的變革就是滅頂之災。
在 2022 年 10 月 9 日,平安銀行的一紙通知被曝光,內容是獵豹汽車、眾泰汽車、華泰汽車、力帆汽車四家車企年底將進入破產程序,預計涉及上下游汽配供應商產業鏈合計約 500 億元壞賬,要求各經營團隊需對存量客戶是否涉及這四家車企上下游產業鏈情況進行風險排查。
涉事車企迅速否認了破產傳聞,但卻無法終止外界的猜疑,畢竟這四家車企都面臨著不小的經營困境。
上述四家車企最終挺過了 2022 年,寶沃和觀致就沒那么幸運了。
2022 年 11 月 29 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發布公告,正式宣告了寶沃的破產。
上世紀 60 年代,寶沃汽車因經營不善在德國破產。2014 年寶沃品牌被福田收購,隨后在中國重生。沒想到僅僅 8 年之后,寶沃就迎來了第二次破產,這個百年品牌恐怕將會就此壽終正寢。
下一個倒下的是觀致,其生產線設備已被申請法拍,賬上只剩下 2651.3元,破產已經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情。
觀致汽車成立于 2007 年,是中國第一個沖擊高端的自主品牌。如今中國汽車在中高端市場初獲成功,觀致卻已成仁。
機會孕育在變革之中,沒有趨勢和變革的助力,趕超難于登天。
特斯拉市值縮水近七成
在 2020 年 6 月 10 日,特斯拉的市值超過了豐田,自此穩坐全球車企市值第一的寶座。
在巔峰時期,特斯拉的市值超過 1.2 萬億美元,相當于 6 個豐田。但在規模上,豐田的年銷量超過 1000 萬輛,而特斯拉的年銷量在 2022 年才超過 100 萬輛。
之所以出現這種“以小博大”的情況,是因為投資者期望特斯拉能夠成長為汽車行業的蘋果,擁有一家獨大的地位,拿走行業 50% 以上的利潤。這樣的期望拉升了特斯拉的股價。
但實際上,目前汽車行業與手機行業還是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單靠特斯拉的幾款車型遠遠無法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隨著市場上的智能網聯汽車款式越來越多,特斯拉雖然銷量還在增長,但是增速已經放緩,并且無法保持此前的超高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第三季度,特斯拉在美國新注冊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為 65%,低于去年的 71% 和 2020 年的 79%。
標普全球汽車預測,到 2025 年時,美國電動汽車車型數量預計將從目前的 48 款增加到 159 款,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市場份額將跌至 20% 以下。
在中國市場,特斯拉的訂單量大不如從前。年底特斯拉多次降價促銷,以期在年底沖沖業績,但是反響都很一般。
無奈之下,特斯拉上海工廠破天荒的開始減產,最近更是傳出了停產放假的消息。
在美國東部時間 12 月 26 日收盤時,特斯拉的市值為 3888 億美元。相比年初的 12049 億美元,特斯拉的市值已經跌去了 67%。
特斯拉是電動化、智能化趨勢的推動者,但是它還遠沒有強大到能夠徹底改變汽車行業。只有當自動駕駛發展成熟,汽車行業才會真正被顛覆。
寫在最后
風起于青萍之末,再大的趨勢也是從小小的變化發展而來的。能否察覺并把握趨勢,決定了大變革中車企的走勢。
能夠預見、推動趨勢的比亞迪、特斯拉都已大獲成功;順應趨勢發展的中國車企、新勢力車企進入了快速發展的上升通道;抗拒趨勢的車企則面臨掉隊的危機。
現在電動化、智能化的變革已經開始進入下半場,智能化將會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接下來的十年,汽車行業又會有誰崛起、有誰掉隊?
更多精彩原創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智能車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