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數據泄露已成為互聯網時代全球重大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運用的日益頻繁,技術日益成熟,隱私數據的泄露到了觸目驚心令人恐懼的狀態。隱私數據泄露的案例比比皆是,具不完全統計,各類案例多達數百萬起。受隱私數據泄露影響的人已達數十億。隱私數據泄露的總量僅2018年以來就達到數百億條。且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頻次也越來越密集,由2013年以前的偶發,變為密集性常態。
隱私數據泄露的事件具有普遍性,多發性、爆發性特征。從目前來看,隱私數據泄露已經十分普遍,中小企業、普通民眾都受到騷擾和侵害。
隱私數據泄露往往會引發爆發性事件。事件一旦發生就會產生嚴重后果;其危害烈度很高,往往產生共振效應,引發社會不滿和動蕩,影響廣泛;在時間上也可能會延續數年,短時間很難消除影響。
從社會安定和諧來看,我國隱私數據泄露帶來了非常多的社會問題,甚至造成嚴重社會危機事件。國內外信息犯罪團伙涉及養老、養生、醫療、房地產、金融、股市、債市、慈善等的巨量詐騙案件,都是從信息泄露開始,給眾多受害人帶來嚴重侵害,造成財產損失、家庭破裂、身心受損等后果;甚至帶來社會動蕩,大大破壞了社會的安定團結。
2018年,Facebook用戶信息泄露的事件就在歐美引起軒然大波。其創始人扎克伯格,在6份英國報紙和3份美國報紙上,采用道歉信形式為5000萬Facebook用戶信息被數據公司“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泄露和利用一事道歉。
信中,扎克伯格直接對用戶表示了道歉,稱:“這是對信任的違背,我很抱歉(sorry)我們沒有在當時做得更多。”報紙頁面用較大字體寫著,“我們有責任保護你們的信息。如果做不到,我們就不配提供服務。”
但在中國,盡管互聯網數據泄露案件頻發,但所引發的關注度卻令人嘆息。李彥宏所謂中國用戶往往愿意以隱私來換方便和效率的論調引發了廣泛爭議,也帶來了業界的深入思考。中國用戶隱私泄露嚴重,就能夠倒推得到中國用戶愿意用隱私換便利的結論嗎?
其實,中國用戶并不是“愿意用隱私交換便利”,當騷擾電話和騷擾郵件、微信鋪天蓋地,數據泄露已經司空見慣成為常態,而我們又不得不被迫接受,不得不出賣隱私交換便利,而且出了問題也無可奈何,無法維權,這才是當前的現實。毫無疑問,這種不合理不道德的狀況恰恰需要我們進行一場全民的學習教育。
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綠色上網。不去瀏覽不認識不知情的網站,更不要去下載里面的東西,其中很有可能內置有木馬病毒進而盜取你的個人信息,獲取你對自己的殺毒軟件有足夠的信息,但是難免會有漏網之魚,所以,訪問網站最好去你自己熟知的,公認的,帶有官方認證的。
嚴防釣魚軟件,在網站上下載軟件需慎重,有的軟件看似是一個很正經體面的軟件,各方面做得跟你熟悉的軟件的頁面相似,實則會套取用戶的個人信息,比如需要你輸入你的個人信息包括電話號碼身份證號,甚至銀行卡號信用卡號這種重要信息的,你就要當心了。
不要隨意透露你的個人信息,有的人上網,稍不注意就自己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比如彈出個網頁說你中獎了,需要填寫銀行卡號領獎,獲取需要打郵費過去才能領獎這些,有的人不加考慮的就填了上去,自己泄露了自己的個人信息,才上當受騙。所以,上網的時候,一定要先弄清楚需要填寫的信息是否涉及到你的信息安全,需小心謹慎。
本地加密,重要的信息如果要存到電腦,最好進行磁盤或者文件加密,電腦泄密的案例比比皆是,黑客入侵,電腦中毒,維修安全,電腦遺失等等,個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雖然沒有絕對的安全,但是為了更安全,還請大家最好加密得好。
安裝個人防火墻以及及時更新安裝系統補丁,安裝防火墻以提升個人電腦安全級別,及時的檢測未知情況提醒用戶,更新補丁以修補系統漏洞,如果不做到這點,不法份子可憑借與此乘虛而入,盜取信息。
定期查殺病毒和即使更新病毒庫,保護電腦信息安全,防毒很重要,時下流行的木馬病毒專門盜取用戶信息,做好病毒庫的更新可以即使的武裝你的病毒庫,能夠掃描到最全面的病毒危害。
把信息存到安全的地方,涉及安全的信息不要放到網上,不要放到郵箱里面,這些地方都可能導致信息泄露,一般是放到電腦硬盤,但要做好加密工作,最好的就是保存到隨身U盤和移動硬盤里面,需要用的時候再從里面拿出來。
做好數據備份,數據備份相當重要,涉及安全且重要的信息,你可以備份多個,這樣遺失了也有備份的,或者稍加處理一份文件分幾個小文件,分別存到不同的地方,這樣即使被盜去一部分也不會造成損失。
說一千道一萬,個人隱私數據保護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需要在實際生活中去推行。從目前來看,加強監管、加大打擊力度不失為治理的良策。個人隱私數據保護既需要德治,更需要法治。對于無視法律尊嚴、隨心所欲售賣個人隱私數據的不法分子來說,依靠法律來進行治理或許更加行之有效。希望在強監管之下,個人隱私數據保護工作能取得突破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