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省電,通信網絡到底有多拼?
通信網絡的能耗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根據運營商財報數據,2020年,中國移動的能耗費用是376.6億元,中國電信146.4億元,中國聯通129億元。三大電信運營商加在一起,是652億元。要知道,2020年三大運營商的利潤,一共也就1411.48億元。
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能耗費用(單位:億元)
近年來,隨著5G和數據中心的規模建設,運營商不僅投入了大量的建設資金,在能耗費用方面也是開支甚巨,形成了沉重的成本負擔。
從下圖我們也可以看出,運營商在2020年的能耗支出,相比前一年直接飆漲了60多億元,增速驚人。
不斷增加的通信網絡能耗,不僅意味著巨額的電費,也意味著海量的碳排放量。
根據工信部估計,按目前的發展趨勢,2035年中國5G和數據中心的碳排放總量將達2.3~3.1億噸,約占中國碳排放總量的2~4%,相當于北京目前全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兩倍。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在2020年明確提出了“雙碳”戰略,即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通信網絡的能耗問題,嚴重阻礙了“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它不僅僅關系到運營商的經營業績,更影響了我們的生態環境,以及國家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那么,通信網絡的能耗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呢?我們該如何進行節能減排?5G、數據中心這些“電老虎”,真的有辦法馴服嗎?
節能減排的思路演變
辦法當然是有的。
事實上,通信網絡的節能減排,業界已經研究了很多年,并且也積累和沉淀了一些經驗和方法。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通信網絡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能耗也越來越大。
于是,通信行業在傳統經驗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了更宏觀、更科學的通信網絡節能減排思路,歸納為兩個詞,分別是:網絡全生命周期、端到端。
所謂網絡全生命周期節能減排,是指在設計和規劃節能減排方案時,從宏觀上進行整體規劃,覆蓋通信設備從研發、生產、建設到維護的各個環節,進行全面提效降能。
而端到端,則是站在產品和設備類型的角度,將節能減排落實到終端、接入網(基站)、承載網、核心網、數據中心等通信網絡的各個領域。
新的節能減排思路強調整體思維,以及多維度的協同合作,帶來了節能效率的大幅提升,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運營商和設備商接受,成為行業趨勢。
節能減排的具體舉措
接下來,我們就按照網絡全生命周期的角度,逐一介紹通信網絡的節能舉措。
先看看產品研發設計環節。
在產品研發設計階段進行設備功耗控制和改良,相當于從源頭上進行了節能減排。
這是效果最直接的方式,也是難度最大的方式,對企業的研發能力要求很高。企業需要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創新和試錯,這里面可以提升的空間也越來越小。
以5G基站為例。5G基站的能耗問題,一直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因為引入了AAU有源天線以及Massive MIMO技術,5G基站的能耗相比4G有明顯的增加。5G單站的功耗,大約是4G的2.5~3.5倍。(當然了,我們也需要注意到,5G的單位比特能耗是明顯下降的。也就是說,5G的能效明顯高于4G。)
2019年4G/5G基站功耗對比
數據來源:《新基建的新變量,“雙碳”之下的綠色通信》
為了壓低5G基站的工作功耗,設備商可以說是絞盡腦汁。
在產品設計階段,廠商們就需要將能耗指標擺在和性能指標同等重要的位置。
為了滿足能耗要求,他們會通過采用自研高性能芯片、更合理的產品結構設計、更先進的材料和工藝,實現產品的極致能效。
舉個中興通訊的例子。中興通訊是全球無線系統設備的核心供貨商,每年要向客戶交付數十萬個5G基站。所以,他們對5G基站的能耗指標非常重視。
他們通過自研高集成度、高性能基帶處理、數字中頻處理芯片,配合使用高集成度收發信機,不斷優化電路設計和DPD處理,有效提升功放效率,全面降低5G AAU設備的整機能耗。
中興通訊的基站產品
5G功放是基站核心器件,中興通訊采用GaN+技術配合硬件算法改進,使功放效率達到55%以上。
在新工藝和新材料上,中興通訊通過優化AAU導熱散熱性能,減低重量,采用創新的V型仿生散熱齒結合新材料及超輕架構,提升了20%的散熱效率。
華為去年發布了綠色5G網絡的能效評估體系——E2(Energy Efficiency)。在接入網方面,華為認為,5G射頻向超大規模天線陣列演進,使能空間波束集中,提升了能量傳輸效率。
此外,華為還提出,射頻有源部分采用多通道技術提升設備容量,也可以大幅提升設備的比特能效。此外,通過高效超寬帶功放及通道技術的使用,將多個單頻設備融合成一個超寬頻設備,也能夠大幅減少設備部署數量和成本,降低設備能耗。
接下來,是產品生產制造環節。
如何降低工業制造過程中的能耗,不僅是通信行業的問題,更是整個工業界的共性問題。
以往的節能方式,主要集中在設備的工藝升級和能源的改造替換上。
現在,這種方式的節能空間越來越小。于是,引入5G、工業互聯網、MEC、AI等多種數字智能技術,進行智能制造,成為工業界的新選擇。
智能制造車間
智能制造實現了高度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減少了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
再接下來,我們重點說說通信網絡建設和運維環節。這兩個環節現在是整個行業關注的節能減排重點,發展潛力很大。
我們還是先看看基站側。
對于運營商來說,5G能耗的70%,來自于RAN(接入網)。因此,站點側的節能降耗,是他們的首要任務。
基站站點的能源模型(來自:GSMA,翻譯:鮮棗課堂)
基站的節能,通常包括以下幾種方式:站點組網方案的改進,清潔能源的使用,AI技術的引入,等等。
站點的集中化、綠色化、小型化,是這些年的主流趨勢。尤其是C-RAN被提出之后,隨著技術的升級,基站的組網部署方式開始發生明顯變化。
包括中興、華為在內的主流設備商,都提出了極簡站點的方案。
方案中,基站的建設模式從分布式向集中式轉變,從幾何疊加向邏輯集成轉變。例如,設備小型化、集成化,將機房變機柜、機柜變桿站,盡量減少設備空間占用,減少機房數量,從而減少機房租賃成本以及空調費用。
在能源方面,基站主要的節能舉措就是:采用大量的清潔能源,市電變綠電,降低電費支出,減少碳排放。
具體的做法包括:
一、盡量采用太陽能光伏電源,實現太陽能、交流電源、蓄電池等多路供電保障。
白天高峰用電時段,由光伏與儲能電池設備供電,儲能電池利用夜間的低谷用電時段進行儲能,達到“削峰填谷”的目的。
安徽六安移動的5G綠色基站
二、采用鋰電池代替鉛酸電池。
傳統的鉛酸電池面臨很多問題,如體積大、重量重、 循環壽命短,且對環境要求嚴苛,溫度太高會縮減壽命、 太低則影響使用性能。
相比之下,鋰電不僅體積小、重量輕,而且更環保。鋰電的能量體積密度和能量重量密度是鉛酸電池的4-5倍,循環壽命更是有10-20倍的提升。
圖片來源:面向5G的邊緣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白皮書
以往鋰電主要用于備電。現在,圍繞鋰電有了很多智能儲能系統方案。
智能儲能系統(圖片來源:數字能源十大趨勢白皮書)
這類系統采用更精準的電化學模型,引入數字化智能化技術,提升儲能管理精度,可以實現和電網更好的協同。它還可以針對階梯電價,進行錯峰用電管理,實現錯峰運營效率最大化。
除了網絡架構和能源改造之外,對通信網絡進行節能減排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智能化運維”。
也就是說,部署智能化的能源管理工具,通過多層級能效提升、預防性維護、多維度運營管理等功能,提升網絡運維效率,降低無效上站成本和站點宕站風險,減少網絡維護費用。
說到智能化,當然離不開AI。
AI技術這幾年發展非常迅速,而通信技術對AI的引入,重點就在于運維階段。
基于AI和大數據技術,通過智能算法對通信業務進行預測、調度與分配,可以在保障用戶體驗的前提下,能夠實現每比特的能耗最優。
基站節能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關斷。
前幾年,流行過這么一個說法,說運營商在網絡低峰期,會關閉5G基站,節約電費。這個說法當時引起了社會的一片嘩然。
其實,頻繁開關基站電源,對設備壽命的影響很大。現在運營商進行設備關斷,并不是簡單地關掉整個設備的電源,而是基于對業務負荷的精準分析和預測,進行多維度多粒度的節能關斷。
換句話說,就是更聰明地關斷——不關基站,可以關載波、關天線通道,甚至關子幀、關符號。
亞幀關斷
通道關斷
載波關斷
4G/5G共模基站協作關斷
以中興的PowerPilot智能節電方案為例。它可以實現符號級、通道級和載波級關斷,針對差異化覆蓋場景、時段和基站負荷,實現站點級多層次的節電。
它還能夠通過網絡話務、配置信息分析,主動識別節能場景,匹配不同維度的節能功能,實現節能“一站一策”,準確預測網絡話務負荷趨勢,進一步挖掘網絡級的節能效率。
華為的PowerStar2.0解決方案,也是一種基于業務變化,實時調整頻譜、載波等網絡資源分配的智能節電方案。
它在關斷資源類型、關斷時長和運維效率上,對節能手段進行全方位提升,多維協同實現節能和網絡性能雙優。
數據中心的節能減排
除了基站之外,數據中心的節能減排,我也簡單和大家聊一聊。
隨著國家“東數西算”戰略的推出,數據中心成為了整個社會的關注重點。作為算力的主要載體,它同樣面對嚴峻的能耗問題。根據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數據中心共耗電2045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2.7%,非常驚人。
圖片來源:《中國數據中心能耗與可再生能源使用潛力研究》
數據中心的節能減排方案,和基站有很多共通之處,例如新能源的引入,AI運維的采用。但是,因為數據中心本身的大體量、大規模特點,它的節能方案又有很多特殊的地方。
之前我介紹“東數西算”的時候說過,數據中心專門有一個指標叫做PUE(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電能使用效率)。PUE=數據中心總能耗/IT設備能耗,這個值越接近1,則表明該數據中心的非IT設備耗能越少,即能效水平越高。
除了IT業務設備之外,數據中心最大的能耗開銷,集中在散熱制冷上。
所以,數據中心的節能思路集中在兩個方面:一、使用更清潔的電能,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二、采用新的制冷技術和方法,提高制冷效率。
可再生能源比例,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國家政策正在引導數據中心建設往風電、水電、太陽能更充沛的地區發展,就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新能源,降低對化石能源的依賴。
除了外部能源之外,數據中心也努力進行內部儲能系統的改造,采用“HVDC+市電”的方案,替代傳統的“UPS+市電”方案。
HVDC是High Voltage Direct Current,高壓直流輸電。“HVDC+市電”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供電效率強于“UPS+市電”,是不間斷電源的主流發展趨勢。
現在很多數據中心服務商,重點打造柔性用能電力模塊,把用電、備電、儲能進行場景的設備整合和智能調動,形成數據中心能源網的本地路由器。說白了,就是從單一市電變為多能互補,什么電都能用,靈活適配。
值得一提的是,直流現在正成為更多數據中心的選擇。因為直流的損耗更小,對電能的利用率更高,符合現在數據中心高算力下的高能耗需求。
我們重點看一下散熱制冷。
數據中心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風冷。由機房空調(CRAC)或機房空氣處理單元(CRAH)產生的冷空氣,通過送風通道,輸送至設備所在位置,進行冷卻。
以前的風冷,都是房間級,也就是對整個機房進行吹風制冷。這種方式制冷路徑太長,效率太低。
現在流行的是池級、排級和機柜級風冷,也就是說,以一個機柜池、一排機柜或者單個機柜為中心,進行散熱設計。
機柜排級散熱,以一排機柜為對象,進行風道設計。
很顯然,氣流路徑越短,散熱效率越高。
除了風冷之外,現在逐漸開始流行水冷、液冷。
液體的導熱能力是空氣的25倍,相同體積下,液體帶走的熱量是空氣的近3000倍。從噪音角度來看,同等散熱水平下,液冷的噪音比風冷降低20-35分貝。從能耗的角度來看,液冷比風冷節約電量30%-50%。
液冷分為兩種。一種是液體沒有與散熱器件進行直接接觸的(只是參與熱交換),還有一種是液體制冷劑直接與散熱器件進行接觸的(甚至是浸泡在制冷液中)。后者的制冷效率最高,幾乎可以做到PUE為1.04(極限接近于1),但是成本和技術難度也最高。
數據中心還有幾種制冷技術越來越火,例如背板空調和間接蒸發冷卻等。
間接蒸發冷卻空調
除了可再生能源和制冷技術創新之外,數據中心還采用了很多其它的節能減排手段。例如,大規模采用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縮短建設工期,簡化建設流程。
預制模塊化數據中心
再例如,和基站一樣,引入AI技術,對數據中心的能源管理和運維系統進行智能化升級,進行節能和健康度的建模,利用AI算法進行數據訓練,最后形成最佳參數尋優。
結語
面向未來,我們國家正處于數字經濟加速啟動的關鍵階段。各行各業的數字化轉型逐漸鋪開,對ICT數字基礎設施有強烈的需求。
如何在確保“雙碳”目標的前提下,完成對這些需求的支撐,是擺在整個行業面前的難題。
希望行業企業能夠繼續加大節能領域的研發投入,探索出更多的節能技術創新,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綠色通信”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