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大廠大批裁員,看清未來經濟趨勢,普通職場人該如何做選擇
首先要認清一個現實的問題,未來10年,我們的社會會呈現出一個什么樣的狀態呢?
一、增量紅利消失,存量博弈加劇
存量競爭就是零和,好的會更好,差的會更加差,逐步血流干后躺倒,互聯網大廠曾經快速發展,面對員工的核心技能和素質在一個行業快速發展的時候,其實是不太看重某一塊的技能的。也可以理解為粗放式發展,此刻快速高效能開展業務作為首要。
在存量競爭下,一些非核心部門和崗位就存在被“優化”的情況,同時大廠的薪資和福利相對普通一般的互聯網公司會有較大的吸引力,會出現“虹吸效應”互聯網大廠虹吸普通互聯網公司高管人才,而聚集的人才又會強化互聯網大廠的地位,留住一些優勢的核心業務和產業。
產業又決定了多少高薪崗位,而崗位又聚攏了人才,穩住了房價,成為相對的利益共同體,強者恒強,贏者通吃,弱者恒弱的“馬太效應”將來會越加的明顯。
二、階層固化加劇,個人家庭起步和出身決定未來發展
改革開放40年創造了無數的財富神話,包含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進程,很多城市階層通過擁有房產增值而實現階級的躍升,例如我在廣州的一個朋友,老爸老媽是廣州土著,只有初中學歷,他也是搗蛋的很,初中沒有念完就輟學,現在也是天天打游戲,無所事事,酒吧KTV中歡樂度日,依靠征收補了7套房子現在過億的家庭凈資產,每月光租金和理財收益以及能過上常人不能比擬的小康生活。
而同班的學霸老家潮汕某鄉村考進了北大又怎么樣,不一樣在廣州城中村生活,起早貪黑上班伺候領導,領取每月9K的薪水,同學聚會人家開賓利,他開輛掉漆的破亞洲龍,后者好像被開唰了,自從那次后就各種理由再也沒有來過聚會了,兩人截然不同的命運。只是眾多階層固化起步決定未來的縮影。
細心地看看今年來的高考狀元的成分,你會發現來自偏遠農村脫穎而出的越來越少,在我們老家那邊能考上清北學校的,80%以上都是復讀生,即高四,高五的學長為多。大部分的狀元出身城市,新崛起階層,不乏教師,律師、公務員、醫生出身的孩子居多。
三、人生關鍵的選擇影響遠超自身的努力
這點是給即將畢業,步入社會的學生看的,人生有四次關鍵選擇。
(1)選擇起點
開局一把鏟,在什么城市開局決定著怎樣的成長發展平臺,相對于三四線城市我更喜歡一線大城市,先不要說高消費和高物價,甚至是高房價,一線大城市會給到更多人的選擇機會。你發現很多沒有家庭背景的人絕大多會去大城市發展,而稍微家庭環境優越一些的人會選擇留在本地小城市發展。
(2)選擇怎樣的行業
有些行業正值風口,例如2008年至2019年的房產,2012年至2020年的互聯網,誕生大量的獨角獸和財富神話,爬上這趟高速列車,財富自由的故事都發生在這些風口行業。即使不能暴富,也能迅速拉開同齡人的差距。
相反如像我觀點二的那個同學的反面教程一樣,求安穩選了一個賺死工資的活干,那可能一輩子都沒有翻身的機會,諸如夕陽行業,紅海產業也同理。
(3)選擇的伴侶
選擇伴侶很重要,優秀的伴侶會讓你變得更加優秀,人一輩子最重要的選擇就是選擇一個好的伴侶。好的伴侶富含的價值無法估量,伴侶的學識,三觀、家庭教育理念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自己。
即使不能做到高攀,也盡可能做到門當戶對,認真合理選擇你的另一半,快車道上能成為乘龍快婿,金枝鳳凰。保守一點也能抱團提高風險抵抗力,避免社會階層的衰落。
(4)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向
財富的積累創造有三種形態,勞動的初始形態,賺死工資,到依靠資產增值形態,例如收房租、鋪租再到最高的金融形態以前賺錢。最快的車道,普通是不可能達到第三種的鳳毛麟角少之又少,但至少有第二種的愿景,就是你努力的目標到底是什么?
如果沒有夢想,沒有正確的認知,與咸魚有什么區別呢?
四、普通職場人該如何做選擇?
躺平!既然有這么多自身無法控制的因素那是不是直接選擇躺平,躺平只會抹殺人的意志和信念以及新的希望。
社會精英永遠不會選擇躺平,那給你二個不能躺平的理由:
1、為了未來能過好的生活:普通人不能選擇躺平,躺平了各種需求直接下降,躺平直接會導致社會經濟沒有活力。短期內可能被裁員失業了,但是可以通過良好的學習和提升滿足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從而讓自己在未來的時間內重新找到自己的價值定位。
2、為了下一代能有一個好的起點:剛剛我在觀點二提到,階層固化加劇,自己上一輩的落魄會導致下一代人選擇面的狹窄,這絕非危言聳聽。現在所謂的“屌絲逆襲”窮人暴富這種幾乎是很少很少的,即使有也是“幸存者偏差”能盡早認識到起點的重要性,將對自己未來的下一代有很大的幫助。
五、對于裁員的幾點思考
互聯網大廠裁員只是一種必然發生的行為和現象,它是行業發展遇到瓶頸期的表現,同時也是市場經濟人才重新分配的必然形式。
據了解很多互聯網大廠員工入職只是靠名校的光環而進去,做的事情本身就是跟自己的專業不靠邊的,這也導致很多人做的是非核心崗位,當經濟下行趨勢來臨,非核心崗位和部門一定是首先被裁員和優化的。
人才要做到社會需求的高度精準才能減弱這種大批量裁員現象。這也跟當下的經濟趨勢和當下的教育有關系。計劃性經濟和應試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會遏制個人余生具有的天性,保持天生的良好愛好對于未來職場和人生發展至關重要。這點有難度,需要時間。
任何的普通職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崗位價值越來越弱的情況下,裁員是一定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這本身就是一種生物進化的表現,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不能把趕上行業風口的賺錢能力當作自己實際的能力,當風停了,豬也會掉下來。普通職場人想到的是怎么讓豬長出翅膀,或者盡早回歸到理性思維下,不能把平臺優勢,作為個人能力,要學習新的技能,發現新的行業機會,甚至也可以找到某個能發展的副業。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我們只能選擇改變自己。我們個人無法改變行業和經濟的發展方向,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調節和提升自己的內在價值,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