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企業級科技將如何重塑世界新面貌?
這一年,新冠疫情重創了全球經濟,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模式,它讓人們明白,人類的征程并非是一片坦途。
然而,科技在這一年依舊取得了眾多突破,邊緣計算、機器學習、云原生、元宇宙等技術熱點此起彼伏,虛幻和現實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科技企業得以在疫情下發揮更大作用,并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更多青睞。 站在2022年的大門口,雖然新一年依然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但我們堅信,人類會用智慧和勇氣面對外部艱難的環境。在此,我們展望2022年科技的最新趨勢。
1.云交付模式正在變得更加智能
公司采用的交付模式取決于其功能需求、IT成熟度和數據治理需求,隨著企業在IT解決方案中尋求更多的靈活性和選擇,混合云和無服務器云正在成為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更多企業將選擇混合云的方式,這一方式將公有云服務與專用于特定組織的私有云相結合,為企業提供了所需要的控制能力,對于收集敏感信息或在金融、保險等高度監管領域的企業來說尤其如此。 作為一種新的云計算模式,無服務器允許企業按需訪問IT基礎設施,而無需投資基礎設施或對其進行管理。
該模式在想要快速創建新應用程序,但缺乏時間、資源或資金搭建基礎設施的企業中越來越流行。
這使得發展中的公司能夠以較低成本獲得更高的計算能力,而大公司則可以推出新的數字化服務,而不會進一步增加IT管理人員的工作量。
2.云原生將徹底改變企業上云路徑
老生常談的“云原生”依然是云計算市場的熱門話題。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之下,數字化加速發展,企業云規模達到了新的水平,因此對云原生的規模采用將發生革命性變化。
根據Gartner預測,到2025年,超過95%的新數字工作負載將被部署在云原生平臺上,而在2021年這一比例只有30%。
未來,企業必須放棄熟悉的“直接遷移”并轉向云原生平臺。
傳統模式下,企業在“上云”后,就需要把應用直接遷移到“云端”,但因為云的環境和傳統數據中心之間存在差異,因此把數據遷移上去可能會產生兼容性問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企業使用云原生平臺作為新的技術底座。
采用云原生平臺的數字或產品團隊在開發時可以把應用和基礎設施的關聯性剝離,能夠通過架構原則和功能來充分運用云環境中的固有能力。
新的一年,在云原生環境中部署新工作負載不僅將成為一種流行趨勢,更將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任何非云技術都將過時。
3.隱私增強計算技術應用將變得更廣泛
企業除了要應對不斷成熟的國際和國內數據保護法律外,還必須避免因隱私事件而造成的客戶信任下降。Gartner預計,到2025年,60%的大型企業機構將使用一種或多種隱私增強計算技術。 在數據應用過程中,有這樣一個問題不可回避:要讓數據產生價值,我們就必須處理分析數據,或者是構建AI模型,那么如何保證數據在被處理的過程中,它的隱私不會泄露,尤其是在和第三方的數據合作和數據外包的場景中?這就是隱私增強計算背后的邏輯。
目前,隱私增強計算大致分三類:
第一類為敏感數據的處理或分析提供一個可信環境。這里的可信環境,包括可信第三方或硬件可信執行環境,這類隱私增強計算也被稱為“機密計算”。
第二類在不泄露數據的情況下對數據進行本地處理或分析。這一類技術往往通過分布式的形式來實現,包括聯邦學習、隱私感知機器學習等。
第三類在處理或分析數據之前對數據和算法進行轉換。使得數據和算法在處理的過程中不會泄露隱私。具體的技術包括:差分隱私、同態加密、安全多方計算、零知識證明等等。
4.AI工程化由暢想進入現實
AI工程化成為從學術向行業應用的核心環節,工程化讓AI應用從小作坊的手工模式走向大工廠的流水線模式的核心支撐。
數據表明,目前只有53%的項目能夠從人工智能原型轉化為生產。IT管理者發現,由于缺乏創建和管理生產級AI的工具,AI項目的擴展難度很大。
為了將AI轉化為生產力,就必須轉向AI工程化。
“AI工程化”本質上是AI在企業中大規模、全流程的落地過程,盡管目前大家現在對AI期待很高,但實際上AI目前的應用仍然是被低估的,因為很多AI項目的價值只能體現在一些點對點的一次性的方案中。
將AI大規模落地的工程化方法包含DataOps、ModelOps和DevOps,這些便是“AI工程化”的一整套體系。 對企業來說,AI工程化成為超越算法研發的更大瓶頸,其主要包括以下環節:完備易用的工具產品體系、高效協作的運維管理實踐、全面可控的安全治理、凝聚共識的產業鏈支撐。
強大的AI工程化策略將促進AI模型的性能、可擴展性、可解釋性和可靠性,完全實現AI的價值。
5.元宇宙虛火退去回歸理性行業應用將涌現
要說當前科技行業爆火的一個概念是什么,元宇宙絕對榜上有名。元宇宙(Metaverse)通常表示互聯網的下一個階段,是需要AR、VR、3D等技術支持的虛擬現實世界。
但這個概念到底意味著什么,具體會發展成什么,其實還未有定論,科技大佬們也是眾說紛紜。 過去一年,Facebook、微軟、英偉達等國外大廠高調入局,國內如字節跳動、網易等巨頭也紛紛布局。
此外眾多企業繼續高歌猛進,試圖搭乘上元宇宙發展的快車:京東、Coach、OPPO相繼發布NFT數字藏品,網易有道、富士康申請元宇宙商標,騰訊音樂推出虛擬音樂嘉年華……
中紀委則在官網發文,為元宇宙發展定調:《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目標(深度關注I 元宇宙如何改寫人類社會生活)》。 但不論這個概念到底是什么,元宇宙以及其涉及的AR、VR等虛擬現實技術已經獲得了一大筆投資。
蘋果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表示,蘋果正重點專注的領域就包括增強現實。
在產業層面上,韓國首爾率先發布了《元宇宙首爾五年計劃》,宣布從明年起分三個階段在經濟、文化、旅游、教育、信訪等市政府所有業務領域打造元宇宙行政服務生態,總投資39億韓元。
而IDC數據顯示,中國元宇宙相關IT支出將在2025年達到2001億美元,2021年至2025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2%。 未來一年,元宇宙旺盛的虛火將會退去,各家企業都會結合自身業務發展此方面的業務,同時越來越多的行業應用將會涌現。
比如英偉達開發出面向企業的開源平臺Omniverse,可以與不同的軟件、工具整合,用戶可以在共享的虛擬空間中實時協作,成為構造虛擬空間的技術平臺底座;微軟則通過Mesh for Teams 和Dynamics 365 ConnectedSpaces兩個軟件打造沉浸式辦公體驗。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話:“科學只能由那些全心全意追求真理和向往理解事物的人來創造。”站在2022年的門口,深思過去,找到去偽存真后的蓬勃生機,是每一個科技從業者更重要的事。
相信在未來,人與技術相生相長,我們將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創造出前所未見的美好世界。讓我們攜手邁進 2022年,迎接改變生活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