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特獎:有人用AI識別甲骨文,有人研究6G,還有奧運冠軍楊倩
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一年一度的清華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完畢,投票結果出爐。
圍觀的網友紛紛發出感嘆:

投票前十名的同學中有人科研成果優秀,有人志愿活動突出,還有一位是奧運冠軍。
在東京奧運會獲得首金的楊倩在答辯中說,比賽成績并不是終點:
走下領獎臺后,一切都將歸零,射擊比賽永遠都是在和自己比。
下面來看看投票結果:
△圖源清華大學,排名為答辯順序,非票數順序
10位同學中有3位專業與計算機相關,他們分別是:計算機系白鈺卓,交叉信息院徐海珂、電子系劉坤瓚。
這3位同學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本科階段就有多篇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會議。
來看看他們都有什么研究成果。
白鈺卓:人工智能x人文
△圖源清華大學
計算機系的白鈺卓的研究方向很特別,是人工智能與甲骨文的結合。
她加入了“古文字識別與理解”項目,運用人工智能知識構建了現存最大規模的公開細粒度序列化甲骨文數據庫與單字拓寫數據集。
她跟隨孫茂松和劉知遠老師,以共同一作身份在2020年EMNLP-demo上發表甲骨文研究。

她參與的其他研究還有規模化數據高效利用,以三作身份發表在ACL 2021 Findings。
在Google Girl Hackathon上,她的AI與抗疫結合自動化記錄輔助診療項目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獎。
科研之外她還輔修了一門音樂工程與技術。另外清華計算機系2019學生節的主題曲,她同時參與了作詞作曲編曲和演唱。
△ BV號:BV1qJ411C7vD
白鈺卓同學目前已被自然語言理解與社會人文計算實驗室直博擬錄取。
徐海珂:立志基礎研究
△圖源清華大學
交叉信息學院徐海珂的研究領域是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
他跟隨姚班校友斯坦福大學馬騰宇老師研究的非凸優化問題發表在COLT 2021。

跟隨MIT教授Piotr Indyk研究的高維計算幾何成果也收到ITCS 2022的接收函。
在答辯中他還講了一個故事,此前他在李建老師指導下研究多臂老虎機問題,用三個月時間就改進了前人的算法。
剛準備投稿卻被別的論文搶先,一開始他大受打擊,后來靜下心來仔細分析,找出了算法中的獨特優勢,最終發表在UAI 2021。
徐海珂在特獎答辯中提到:
潛心探索人工智能背后的根本性原理,立志成為一名基礎研究的探路人。
劉坤瓚:6G無線通信
△圖源清華大學
電子系劉坤瓚的研究興趣面向未來的6G無線通信,著眼于高速率、低時延、大連接的傳輸技術。
在老師的指導下,他提出一種用低功耗的智能超表面來等效替代大量天線的混合式用戶架構,以一作身份被通信權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接受。
另一篇與6G智能超表面相關的低功耗電路設計研究也以一作身份發表在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他的研究不僅停留在紙面,同時做出了軟件與硬件成果,在2021首都挑戰杯中拿下特等獎。
(按清華大學制度,答辯投票結果不作為最終獲獎結果,最終獲獎名單將由校務會議審議確定后在校內信息門戶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