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度AI省市格局:北廣上穩居前三,江蘇四川力壓浙江
本文經AI新媒體量子位(公眾號ID:QbitAI)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哪省強?
從云計算的維度,前五分別是:上海、北京、廣東、浙江和湖北。
按照AI維度,前五則是:北京、廣東、上海、江蘇和四川。
而這兩大維度,可以構成衡量數字化轉型和新經濟發展的關鍵指標。
在2017年,小馬哥就對外分享,過去電力時代,“插上電”是最重要的一步,其后人類才迎來受惠至今的電氣化時代,而“用電量”就是反映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
邁步數字經濟時代,也可以用用云量類比用電量,衡量評價數字化轉型。
于是用云量從此成為行業風向標參考,并且隨著產業互聯網進程提速,云+AI成為共識,還進一步衍生出賦智量來專門作為AI落地指數。
所以也就出現了上述兩大維度的格局現狀和排名。
這也是騰訊研究院年度報告《2021云上智能白皮書》的最新分析。

年度數字經濟發展省份格局
先看結果。
從2020年一季度到2021年一季度的一年內。
用云量規模和增速的TOP 10省份:

其中魔都上海,超越北京排名第一。
騰訊研究院在報告中解釋,這種領先與拼多多、嗶哩嗶哩、小紅書等上海新生代互聯網企業崛起有關。
上海也正在快速長成互聯網“后浪”之都,用云量的增速和體量規模都非常矚目。
另外,在增速排名中,山西最為突出。
原因是煤省山西省換道數字經濟,從“挖煤”到“挖數據”,不僅首次進入用云量規模排名前十,而且增速排名第二。
值得注意的是,在用云量的增速上,西部地區漲勢明顯,除了增速第一的新疆,寧夏、內蒙、西藏、青海,甘肅等西部省份也都入圍年度前十。
再看AI維度。
賦智量規模和增速的TOP 10省份:

在這個維度上,北京排名第一,廣東第二,上海第三。
這也是相對穩固的頭部三強了,因為后面的省份與他們差距不小。
有意思的是,在賦智量的排名參考中,江蘇和四川力壓浙江排名第四、第五,陜西、西藏、福建和貴州進入前十。
騰訊研究院的結論是,智能化轉型正從沿海省份擴散到邊疆省份。
從增速上看,以寧夏、云南為代表的西部,遼寧、吉林為代表的東北部“賦智量”增速最快。
城市格局和排名?

從城市看,在用云量規模上,排名前三的城市上海、北京、深圳的“用云量”大幅領先其他城市,連續幾年穩居數字一線城市。
成都用云量規模首次進入前10,展現川渝地區的勢能。
相對沿海地區,內陸城市及邊疆城市數字化轉型基礎弱,但也在全國新基建等建設中有新的發展機遇。
典型像寧夏的中衛市成為國家級數據中心樞紐,用云量增幅第一。
而賦智量維度,排名前十的多為一線、新一線大城市。

白皮書稱,這種結果與這些城市整體數字化程度高、“用云量”滲透率高密切相關,體現云智融合、協同發展特征。
但增速方面,靠前的就是各地中小城市了。

主要原因是應用云上智能,可以幫助解決地方產業升級、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的難題。
最后,騰訊研究院在白皮書中基于賦智量,專門給出了年度城市AI指數。

北京、上海、廣東持續位列前三,山東、重慶和湖北晉位顯著。
2020全年AI分省份均值達到20,第一梯隊是北京、上海、廣東三省,它們的AI指數占全國的七成。
在第二梯隊,四川省2021Q1排名超過江蘇省,位列第四。
山東,湖北在2021Q1指數排名上升較快。
原因是濟南市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同時建設智慧金融、智慧商圈等高端應用示范。
武漢市則成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以人工智能來帶動整個武漢的全產業、全行業的數字化。
為什么用這兩大指標衡量數字經濟?
一個是用云量。
一個是賦智量。
騰訊研究院的說法是,用云量即云計算指數,代表該地區云計算使用的活躍情況。
而賦智量即AI指數,代表該地區AI使用的活躍情況。
在“云智融合”的背景下,通過構建用云量和AI指數(賦智量)刻畫云與人工智能在各地區、各行業的應用情況,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地域地區的數字化進展。
并且參照這兩大指數和維度,在2020Q1至2021Q1的一年間,云計算指數增長了57%,AI指數增長93%——
賦智量增長明顯高于用云量。

這表明在行業上云的基礎上,智能化進一步成為新的需求增長點,云智融合的趨勢日益凸顯。
這種數據反映的趨勢,不僅能夠提振外界對智能化落地的信心——行則將至,而且結合各個地區和省份,也能管窺各個省份地區對于數字經濟的擁抱程度。
換而言之,這簡直就是一份AI企業的落地指南。

云+AI在各行業和領域的落地格局
這份“AI企業的落地指南”,不光描繪了地域趨勢,還有各行各業里的不同。
總體來看,數字原生行業是用云和賦智主力軍。
數字原生,即電商和數字內容等從互聯網上生長起來的行業。

從用云量維度來看:
數字原生的電商和數字內容,是當前的用云大戶。
在規模第一的梯隊,電商用云量一枝獨秀,是行業均值的7倍多。
電商是云計算的發源地,用云情況已經比較成熟。
第二梯隊中,作為數字內容的代表,文創和游戲對海量數據處理有剛需,用云量分別是行業均值的約2.7和1.7倍。
傳統行業中,制造和行業工具的用云量也在行業均值之上,通過云計算,制造商的管理水平和內部安全性都可以得到提升。
市政服務及一些傳統行業,正在加速上云。
增速第一梯隊中,新冠疫情促使大量政務、醫療應用上線,用云量增速居首,超200%和140%,是行業均值的4倍和2.5倍。
在第二梯隊,教育、制造、廣電為代表的傳統行業,用云量規模和增速都躋身前10,上云的潛力正在加快釋放。
而賦智量則有不同趨勢。
AI在數字原生行業和傳統行業的應用更均衡。

概括起來,金融大幅領先,行業工具、文創緊隨其后。
2020年,金融指數依舊大幅領先,且指數維持在超200點的高值,行業工具、文創和房地產指數也非常可觀。
白皮書進一步解釋——可見這四個行業雖然基數已經很高,仍有較大空間,依舊快速發展。
排名來看,在第一梯隊,金融賦智量一枝獨秀,是行業均值5倍多。金融效率和安全需求巨大,天然適合應用人工智能開展智能風控、智能營銷。
第二梯隊中,賦智量均值線以上的行業,不僅有數字原生為主的文創、生活互聯,還有傳統行業的代表房地產和零售。
白皮書還揭示,傳統行業發展上升快,普遍在加速應用AI。
2020年多個傳統行業賦智量加速上升,疫情之下多地主張學生“停課不停學”,智慧課堂等應用支持了教育AI產業的發展。
醫療行業方面,疫情也推動了智慧醫療的發展,通過AI圖像技術對CT的診斷,大大提高了就醫效率和診斷準確率。
在這份年度白皮書中,還把地域和行業結合起來,在反映云+AI落地方面,堪稱因地制宜。

所以這也是這份年度白皮書的價值所在。
不管你是AI從業者,負責落地的項目參與者,還是單純希望通過了解數字經濟現狀,更好指導自己工作和發展,都可以參考看看。

傳送門:
2021云上智能白皮書 | 騰訊研究院
https://docs.qq.com/pdf/DSkN1c0dsbERzREx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