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化,個性化和多元化,在未來會更發達
人工智能教育主要通過對用戶學習行為數據的分析和處理推薦個性化的學習內容。人工智能教育在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凸顯出各種相關的法律、安全和倫理等重大問題,能否迅速回應、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關涉到人工智能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系統的理性發展,更關系到我國社會轉型期主流倫理構建和完善的根本問題。
濫用技術會引發一系列不可預見的倫理失序、道德失范,甚至違法犯罪問題,如利用智能手機考試作弊;數據泄露可能會侵犯用戶隱私,如今人工智能教育系統采集了大量用戶的指紋、人臉、聲音等身份信息和學習行為,一旦泄露被利用可能會產生連鎖犯罪現象。
教育助推國民經濟發展
我國教育發展到今天,人工智能技術的全面介入和融合將會促推教育水平進入一個新臺階。面對人工智能教育技術帶來的契機和挑戰,綜合行業實際和理論觀察,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有以下幾個焦點問題。
(一)國家層面的統籌規劃。國家需從全局上設計我國人工智能教育的發展規劃,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加快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國的落地實施。
(二)教師觀念和能力的升級換代。教師是教育變革的中堅力量,在當前的變革環境中需要及時擁抱新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是一門新興技術并且處于不斷變化更新之中,特別需要人工智能教育從業人員在觀念上深刻認識人工智能介入教育的不可逆轉態勢,及時補充相關知識,以個人的再學習帶動教育全面轉型。另外,加強對AI+教育從業人員的培訓,做到熟練操作設備,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及時了解學情,做到因材施教。
(三)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激發。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想獲得更好的認知發展,必須尋求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途徑,使學生自己主動、積極建構知識,成為知識的生產者之一,并擴大學習視野,高效、準確地獲取跨學科知識。
在人工智能教育時代,機器是教師和學生學習的工具和媒介。人和機器的互動會越來越頻繁,也會越來越緊密,在交互過程中,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以前只有人類獨具的角色對傳播活動中人類中心主義形成重大挑戰。人工智能機器越來越多地延伸出原本只有人類才有的思考功能,技術也正在模糊機器和人的主體界限,人類是否還是唯一的傳播者?
以人工智能為技術代表的人機交互傳播模式
對于傳播學理論的構建開啟了全新視角。未來的教育甚至可能會出現機器來教書,人類教師來育人的局面。對于人工智能教育機器的定位,需要法律的理論及實務支持和倫理學的明晰界定。人工智能教育的智能化、個性化和多元化在未來會更發達,而傳遞給學生的知識也會越來越豐富多樣,傳播過程也會越來越靠近人類教育的情感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育生態系統的構建上,人工智能教育將由新成分和配角成為主角和領導者,教育管理者、社會、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六方必須在理念和行為上協同推進。此外,人工智能專業人才的培養在產學研的結合上會更加緊密,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也會更多地融入企業進行實地訓練,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