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者天網?五角大樓公布AI預測系統GIDE,提前數日預判對方行動
近日,美國五角大樓公布了AI預測系統GIDE,能夠從大量信息源中進行分析,一分鐘內預判敵人數日后的行動,提前采取應對方案。但最巧合的是,五角大樓附近發生了槍擊案,一名警察死亡,多人受傷。
預判很重要。
陳雨菲預判了對手的預判
不僅體現在奧運賽場上,預判對于一個國家的安全而言也是十分重要。
在2002年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電影「少數派報告」中,執法部門就利用了擁有通靈能力的基因突變人類「預判」了罪犯的行動,提前將罪犯擊斃。
雖然現實找不到有這種特異功能的人,但我們有AI和大數據啊!
近日,五角大樓的北美航空航天防御司令部(NORAD)和美國北方司令部近日就公布了一個AI預判系統:
「GIDE」,全球信息主導權實驗(Global Information Dominance Experiments)。
美國軍方稱,GIDE會收集世界各地的傳感器數據,幫助決策者提前幾天預判敵方的行動。
GIDE怎么預判?
據五角大樓透露的消息,美國國防部所有11個作戰指揮部的代表都參與到GIDE系統中,如北方司令部(NORAD),南方司令部(SOUTHCOM)以及太空司令部(SPACECOM)等等。
不過,GIDE并不涉及新技術,而是一種利用技術處理大量信息的新方法。
有人的地方就有數據。
有數據地方就有AI。
用AI分析積累的大量數據,能夠獲得很多有價值的信息。
GIDE獲取的這些信息不僅來自軍方,也來自商業:就算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停車場,AI也能分析出信息來。

「我們利用全球的傳感器,不僅是軍事傳感器,還有商業上可用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進行領域認知。」
GIDE可以看到有多少飛機停在跑道上,潛艇是否要準備離開,等等。
如果AI檢測到的結果超過了提前設置的參數,就證明這個地方可能有威脅,系統就會發出警報。
五角大樓接到警報后就會利用其它傳感器,進一步分析這個地方的衛星圖像,看看有沒有可疑活動。
GIDE的信息來源十分多樣,涵蓋了衛星、雷達、海底傳感器和網絡。
其中也包括美國和加拿大聯合的預警雷達系統「北方預警系統」(NWS)。

為此,軍方也開發了一個名為「Pathfinder」的系統,專門分析這些雷達傳感器的物理原始數據。
運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就能夠對獲取的原始數據進行百分百有效的評估。相比起來,現在則有98%的數據都沒有按預定的方式進行分析。
多個信息源會集中在一起,GIDE系統就會分析這些數據,向美國軍方提供信息。
要是在以前,這些跨部門信息的匯總、分析,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等到分析師得出結論,可能敵方已經行動了,處境十分被動。
但未來在GIDE的幫助下,各部門只需要共享原始數據,用AI進行分析,在一分鐘之內就能夠得出分析結果。
而預測的結果也不是接下來幾分鐘或幾小時要發生的事情,而是預判之后幾天的敵方行動。
從被動防守變成為主動出擊。
當然,美國軍方強調,系統不會做出決定,最終的決定權依然還是掌握在人的手中。
天網即視感?
這倒還用不著擔心。

不過作為被「不點名」的國家而言:
「云」或許是下一個GPS?
美國對GPS系統的控制人盡皆知,一言不合就斷你信號。
而現在,有了云的加入,美國會有更加顯著的優勢——不只是信息上,而且是決策上的。
目前,作戰邊緣云(warfighting edge cloud)已經可以讓軍方在多個云上進行信息的共享,其中所有11個作戰司令部都在使用完全相同的環境。
除了可以從云中向任意用戶分享信息以外,作為主導的美國也可以控制能夠訪問云端的國家的權限。不愧是一個連盟國領導人的電話都要竊聽的國家。
相比于需要花費長達數月或數年來處理數據的傳統方式,云技術將會讓處理的時間壓縮到幾天甚至幾小時。
在國土防御方面,美國顯然不想等對方打到家門口才展開行動,而是要從前線的「國土」上開始「防御」。
因此,盟友和合作伙伴必須是國土防御設計的一部分,而使用云計算的架構,就可以通過允許誰登錄來決定他們獲得的信息內容。
簡單而言之,這些國際盟友會參與全球實時情報的交換活動中,至于信息公開的程度當然還是美國說了算的。
打臉?巧合!
無巧不成書。
當地時間8月3日早晨,在五角大樓外的一個通勤公交站臺發生了槍擊事件。
槍擊發生時,有人聽到至少十多聲槍響,造成1名警察死亡,多人受傷,疑犯當場擊斃。
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開展緊急調查,作案動機尚未明確。
就在自家門口發生的案件,不知道五角大樓的AI預測系統有沒有提前作出預判呢?
當然,這只是一個巧合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