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上“云”時代,看云計算十年的突破與裂變
科技云報道原創。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基調,“Open Source is eating the world”的聲音言猶在耳,一個屬于云計算的時代早就不經意來臨。
十年前,中國的云計算市場尚處于襁褓之中,市場規模只有10余億。此后十年,云計算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年均增速超過50%,2020年市場規模已超過2000億元,成為中國數字化升級的“頂梁柱”產業。
倏忽十載,云計算產業從弱小到強大,從單一的云基礎服務裂變為混合云、云原生、云安全等更契合企業業務需求的多元云服務,邁進了百花齊放的大繁榮時代。
隨著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云計算已經脫離簡單的市場擴張、讓企業上云用云的早期階段,逐步進入到云原生重構IT架構、上云用云兼顧優化治理、原生安全加速應用的深水區。
如今,云計算走到了哪個階段?企業應該加強哪些方面的云計算能力?如何將自身業務與云計算更好地銜接融合?
近日,在2021可信云大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栗蔚共同就云計算十年來的發展脈絡回顧總結,對云計算產業發展的變革趨勢進行全面剖析,并就云計算未來趨勢開展深入解讀。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 何寶宏
數字化轉型迎來分水嶺云原生加速重構IT基礎設施
近兩年,“云原生”堪稱云計算領域最熱的名詞之一,其出現不僅將原有IT基礎設施重構為云原生基礎設施,提供更高效的資源,還為企業打造更敏捷的應用開發、交付運維能力,加速企業應用的敏捷創新。從簡單遷移上云的“On Cloud”到在云上基于云原生而重構企業應用的“In Cloud”,云原生成為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分水嶺,其要求企業既要繼承過去,又要連接未來;既要立而不破,又要持續進化。
根據IDC預計,到2022年,90%的新應用將采用微服務架構,35%的生產環境應用是云原生。 此外,在Gartner的報告中,云原生技術也正在向應用場景、技術、生態三個方面快速演進,并將擴展到更多應用場景,比如在混合云和多云管理領域,以及邊緣層的應用等。
在應用價值方面,云原生能夠支撐業務應用的通用技術能力下沉到基礎設施,在業務應用完整生命周期中提供持續穩定服務,最大化實現云的價值,讓企業在資源配置、產品交付、系統架構等方面獲得更高的效能,從而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業務視角的響應、分析和決策中,使企業在競爭激烈、需求多變的市場環境中具有更強的創新優勢。
對于這一趨勢,何寶宏表示,企業對于競爭的核心訴求正在轉到注重商業模式的改變、快速感知并響應用戶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將倒逼技術架構變革,使架構的支撐焦點由資源轉向應用。為此,云原生將在發揮云計算應用價值方面產生積極作用。未來,無論是ERP、CRM等系統應用還是底層IT基礎設施,都會越來越趨向于云原生,這將是近些年云計算最大的趨勢。
不同企業實現應用現代化的路線各不一樣,例如:有先進行容器化改造的,有先做微服務架構改造的,也有直接在上云遷移的過程中同步實現微服務改造的,另加之企業內部環境各不一樣,所以企業在實現應用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挑戰也不盡相同。
他們往往會面臨很多挑戰,包括:如何讓運轉著的舊系統和新應用之間做到無縫的銜接?如何快速敏捷地完成應用的集成,以提高可持續的交付能力?以及如何在混合多云環境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架構轉型的技術風險等。
在栗蔚看來,云計算融合新技術,帶動云原生進入黃金發展期。云原生融合新型信息技術,改變數、智、算的應用方式。云原生帶動技術架構、應用效能、云化效益的全方位提升,傳統行業用戶逐步對外圍系統、次核心系統、核心系統進行不同程度的云原生化改造。云原生進一步降低技術門檻,深化云數融合、云智融合、高性能計算的發展,推動云數智高質量融合發展。
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 栗蔚
注重云計算應用效能優化治理成為企業上云后突出訴求
中國信通院最新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顯示,2020年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達到2091億元,增速56.6%。對于很多企業,應用云計算為企業提升了管理效能,但也帶來了相當大的復雜性。如果沒有適當地策略,可能會妨礙業務的正常運行。所以隨著企業用云程度的加深,企業關注點從開始上云的咨詢、遷移,逐步地轉到上云后的優化。
企業需要仔細考慮如何管理、優化和使用云計算服務,從而可以通過降低云管理成本,進一步提升業務的數字化轉型效果。
對此,云優化治理成為很多企業上云后改善性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主要選擇,其能夠給企業上云策略制定、線路規劃、采用實施、云上優化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優化提升,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新的動力。
在談及云優化治理將如何發揮作用時,何寶宏認為,企業在上云過程中對價格、安全、服務能力等尤為關注,對云品牌的關注度反而降低,這也反映出企業在云計算應用方面的理念日趨成熟。
優化治理是云計算永恒的主題,相比以前關注重心只停留在基礎設施層面,現在更多地落到應用層面,優化治理不僅能夠改善企業上云后在性能、應用、架構等方面的能力,還將充分發揮云計算的效能和價值,讓企業更懂云、更好用云。
混合云管理模式演變進行時,是當前企業上云的最佳路徑
云計算最終的發展趨勢將可能是朝私有云和公有云的結合——混合云發展。
因為沒有絕對的私有云,也沒有絕對的公有云,純粹的公有云和純粹的私有云都有其局限性,而混合云將能夠同時避免他們的劣勢而發揮他們的優勢,已成為企業上云的主流模式。 根據中國信通院報告,相比全球市場混合云高達82%的部署比例來說,國內混合云市場由于起步較晚,這一數字則剛剛超過50%。
從混合云的特性來看,要實現統一納管、高效運維,混合云解決方案必須具備在多云管理、云網協同、安全管理、云原生等四個維度中的強大能力。
這些關鍵能力將決定用戶應用的部署位置、交互模式和協同效率,進而對業務產生巨大的影響。
同時,混合云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斷演進,過去私有云和公有云的協作很多是利用公有云做災備,或者對計算需求峰值的性能補充,這是合作互補的模式,但現在本地和公有云的協作越來越密切和同步。
現在用戶開始把不同的應用負載部署到更合適的位置,而不是把所有的應用部署在一個地方。不同的應用根據其特點分別部署到本地、邊緣和公有云,混合云的協作管理正在成為趨勢。
推動新型信任體系構建零信任與云原生安全持續融合
從業界今年的發展來看,無論是Gartner認為信任和彈性是自適應安全的兩個原則,還是“零信任”理念成為業界熱議的流行詞,都說明整個行業已經意識到,簡單堆砌安全機制已經無法抵御日漸復雜的應用場景和攻擊團伙,所以回歸安全的本源,思考如何構建信任體系,成為當前一種獨特的現象。
隨著零信任的理念西風東漸,越來越多的國內機構和企業在考慮通過零信任重新構建新的業務訪問模型和體系。
早期以邊界為核心的傳統安全思維方式需要被打破,考慮到系統、資源之間的交互越來越頻繁,如今的安全需要轉向以用戶身份為核心的安全,要持續性驗證用戶身份的真實性。
面對零信任與云原生的融合,何寶宏將其看作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
零信任從私有化部署向SaaS服務演進,SD-WAN通過集成零信任實現安全防護邊緣上零信任實現彈性擴展,能夠應對海量訪問的請求,同時微隔離作為零信任的關鍵技術,對云類東西向流量進行訪問控制,彌補傳統安全防護機制在云環境應用的不足。
如今,中國數字化建設的大幕已經開啟。
為了讓行業更好應用創新的云計算技術,中國信通院積極聯合各行業龍頭企業探索企業高效用云的有效路徑,圍繞混合云、云原生、零信任、云優化治理等熱點技術領域發布一系列標準和認證,成功構建起國內權威的新型云計算安全標準體系。
通過對數字時代下云計算發展的深刻洞察,中國信通院不僅實現了相關標準規范的前瞻性布局,還為體系技術的落地應用提供參考和指引,進一步夯實云計算新基建的底座,為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和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打下堅實基礎。站在未來十年的新起點,云計算還將裂變出無限的機會和可能,帶著人們在探索的路上發現更多未知的精彩。
【關于科技云報道】
專注于原創的企業級內容行家——科技云報道。成立于2015年,是前沿企業級IT領域Top10媒體。獲工信部權威認可,可信云、全球云計算大會官方指定傳播媒體之一。深入原創報道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