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角逐應“質、用”雙全——2021算力中心健康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
2021年7月2日,以“數智創新,算力賦能”為主題的2021算力中心健康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鄭緯民,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袁國興,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孫家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林波,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云泉,清華大學教授陳文光等行業內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
算力很重要 應用更重要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下,數字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算力成為驅動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源動力,以超級計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算力基礎設施也成為新基建中的“地基”。
在信息基礎設施的規劃中,算力中心被納入新基建的范疇。鄭緯民院士在開場致辭中指出:要促進算力健康發展,首先需要明確應用是什么。不管是超算中心還是人工智能中心,一定要有重大的產業應用。智能計算中心的發展主要涉及到語言、圖像處理類;決策類和自然語言處理三大類,不同的應用場景適配不同的算力中心是發展的關鍵一步。前兩類中心對算力規模需求有限,第三類中心則需要成熟的應用匹配。希望通過對市場中場景應用、概念混淆等問題深入探討,為促進我國計算力的發展做出貢獻。
智算中心建設需厘清概念,算好經濟賬
在新基建、“東數西算”等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各區域紛紛加大對算力基礎設施的建設布局。在建設規劃中,區域應依據產業需求建設匹配的算力需求,充分實現經濟效益。
算力代表了對數字化信息處理能力的強弱,但不同類型的算力,會存在較大的差別。智能計算機和超級計算機二者在計量單位、計算精度及應用場景上就有很大差異。
在計算精度方面,超級計算機和智能計算機并不同。目前業界用于衡量超級計算采用的“雙精度浮點運算能力”,而智能計算機的衡量精度則是單精度。
由于算力概念的混淆,導致部分區域建設方向和建設需求錯位。“混淆傳統超級計算與智能計算可能會導致用戶或地方政府錯誤決策——他們本意是建設強大的、面向多應用的計算集群,最后卻建成了只適宜人工智能應用的機器。”張云泉指出,智能計算機、超級計算機兩者的概念混淆,會引起行業混亂。
“智算中心除了概念的混淆,更直接的體現是不同的智算中心之間的價格相差巨大。”以粵港澳大灣區的兩家算力約等的智算中心為例,項目A的購買費用約為4億元,項目B則約為15億元。與會專家表示,部分智能計算中心存在價格的混亂與虛高,區域在選擇的時候,應對智算中心建設費用進行多方對比,避免花費冤枉錢。
“好剛用在刀刃上。”與會專家提醒,智算中心的建設不僅僅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還包括后期軟件、應用、人才投入。區域前期建設智算平臺時,不應一味追求算力規模。規模與產業應用匹配即可,將更多的資金留在后期軟件、應用、人才培育等需要進行長期投入的領域。
智算中心標準亟待解決
隨著算力概念混淆、智算中心價格混亂、應用需求不明等現象的出現,諸多信號已經表明,當下我國智算中心的建設需要加強統籌引導,根據區域產業需要,定向建立智算中心,以保證人工智能算力資源得以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超算中心的算力衡量標準已經相對明確。但智能計算中心,還需要一個新的標尺來引導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張云泉認為,實現人工智能算力資源的健康發展,應設立針對不同智算中心的技術、價格、應用標準,制定一把可以度量的“尺子”。
“不同領域有不同的要求,適合產業應用的才是最好的。”袁國興指出,采用標準程序計算,選擇對應的智算中心是捷徑。只有形成業界普遍認可的統一標準,做好頂層設計才能促進算力產業轉型升級,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