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技術讓 “護薪”行動更有力有效
1天的勞作之后,在成都打工的32歲的外架工謝剛掏出手機打開一個App,當天的工作量、工價在屏幕上一目了然:“打工這么久,還是頭一回知道每天自己掙了多少錢,這下不容易扯皮了。月薪通過App打到卡上,一分不差。”謝剛所在的工地上,180多名工友通過同樣的方式,了解自己的務工收入。中國五冶“中和新建安置房(新怡花園C區)”項目經理王政斌告訴記者,農民工工資糾紛的易發點在派工和計工環節。通過“安心筑”App全流程留痕,杜絕了糾紛可能。
從根源上看,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不單單是厘清“誰應給錢、給多少錢”的分配問題,還是一個確保勞資雙方權責對等、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的法治問題。因此,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要強化責任、細化落實,把制度的籬笆越扎越密、越扎越緊,才能在實踐中壓縮惡意欠薪的空間,讓“護薪”行動更有力、更有效。
就此來說,各地一方面要把《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條例》落實好,另一方面,要細化政府屬地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通過“互聯網+”措施打造監管閉環,加強監督監察,形成治欠合力。正如成都探索區塊鏈技術保障農民工發薪,通過科技創新,將勞務用工過程中產生的人臉識別考勤、合約、施工過程、記工單、履職評價等數據信息“上鏈”,連接了建筑業相關的監管部門、銀行、施工企業等單位,形成農民工務工流程的多方信任機制。
進一步看,保障農民工工資不拖欠是社會問題,也是法律問題。有法治保障、治理嚴厲和科技助力,就能把農民工合法權益維護好。目前,區塊鏈技術保障農民工發薪已在全國近70個項目進行試點,2.5萬名農民工注冊App,累計發薪超過2000萬元,無一起欠薪、討薪事件,值得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