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源代碼、可編程性和“即服務“在未來的網絡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專家在Future:Net 2021研討會上發表講話說,不久的將來,網絡可能具有更多的開源軟件組件,先進的可編程性,并且可以作為服務提供。
此次研討會的與會者聽到了來自諸如思科、谷歌和微軟等廠商以及諸如Gartner和451 Research之類的學者和分析公司的預測。
許多發言者提到的一個關鍵主題是,與大多數企業客戶在當今環境中所看到的方式相比,未來的網絡和聯網技術將具有更多的軟件控制和更高的可編程性。
這些重大變化始于對開放源代碼網絡技術的日益普及。
目前,這一潮流的興起得益于人們對開源網絡操作系統軟件在云開放網絡(SONiC)中日益增長的使用量。
基于Linux的NOS由微軟開發并開源,它將網絡軟件與底層硬件脫鉤,并使其可以在多個供應商的交換機和ASIC上運行,同時支持諸如邊界網關協議(BGP)、遠程直接內存訪問(RDMA)、QoS等全套網絡功能。
Gartner副總裁安德魯·勒納(Andrew Lerner)表示,目前SONiC受到了很多炒作,但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采用它,這是市場上的一種長期趨勢。Garter的最新報告預測,到2025年,在擁有超過200臺交換機的數據中心網絡運營商中,40%將在生產中運行SONiC,而從2020年到2021年,Gartner客戶對SONiC的興趣將同比增長87%。
圍繞SONiC的供應商群體也在不斷發展,包括戴爾、Arista、諾基亞、Apstra、阿里巴巴、Comcast、思科、博通、Juniper、Edgecore、Innovium、IP Infusion、華為、Nvidia-Mellanox和VMware。
“由于客戶興趣和商業生態系統的迅速擴大,在未來三到六年內,SONiC很可能會成為類似于Linux的服務器操作系統,能夠在硬件供應商支持的NOS上實現標準化。”勒納在報告中說,“這為創新創造了機會,就像基于Linux的工具和Linux專業知識為客戶帶來好處一樣。”
除了SONiC之外,斯坦福大學教授、Barefoot Networks董事長兼聯合創始人尼克·麥基恩(Nick McKeown)表示,還有許多其他開源網絡項目也引起了人們的興趣。
McKeown說,這些技術包括Open vSwitch(OVS)虛擬交換機、Facebook開放式交換系統(FBOSS)、OpenConfig和自由范圍路由(FRR)項目等。
McKeown說:“開源已經重新成為控制網絡的合法和可信的方式。”“盡管它曾經被忽略了一段時間,但它已經通過Linux,Mozilla,Apache和其他開放性努力得到了證明,因此現在又重新得到了人們的關注。實踐證明,如果您擁有開源軟件,并且對它有很多關注,加上人們不斷的進行開發,它們未來的發展趨勢將會越來越好。
與開源理念一同興起的理念是,未來網絡將更加具有可編程性,并通過軟件提供更多的功能和控制。
思科云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Vijoy Pandey說:“幾年來,沒有人會為計算機配置網絡,他們只會配置應用程序。”“我們希望的是一個獨立的、可編程的網絡,從而讓它們能夠自主處理問題,因為配置挑戰將轉移到應用程序層,而這正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Pandey說,最終的結果是,有少數人操作網絡,而更多的人進行編程。
“網絡將首次實現自上而下的可編程,因為所有者運營商將端到端地控制該軟件,并且它們將能夠處理從通過交換機和NIC處理數據包的方式中所形成的一切,這些都完全由軟件定義。” McKeown說,“這也帶來了一些令人驚奇的新可能性,因為如果所有內容都在軟件中定義,我們可以使用直到最近才真正能夠從計算機系統中借用的軟件工程工具和技術。”
Google Global Networking副總裁Bikash Koley表示,除了高度可編程之外,網絡還將由高度自動化轉變為自治。
Koley說:“未來的網絡自主地去了解什么是良好的運行狀態,以至于當網絡偏離已知的良好狀態并進入預防狀態或快速緩解狀態時,它可以自行采取行動。自治網絡將檢測需求、流量模式的變化并做出反應。如果需要,自治網絡也會自動擴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負載需求。”
專家表示,未來影響網絡世界的另一個趨勢將是網絡功能即服務的交付。
Pandey說:“將來,所有網絡和安全服務都將通過SaaS模式提供。”
Koley說,該網絡將是云原生的,網絡功能和安全性將從云邊緣傳遞。他說:“就云原生而言,管理平面和網絡平面的現代容器微服務實現將成為規范。”
Koley說:“無論基礎網絡是物理的還是虛擬的,這都使用戶可以將基礎結構作為代碼。網絡將作為云原生服務或是SaaS交付。”
Lerner說,對于數據中心客戶而言,這將是一種以類似云的方式消費數據中心網絡資源的新方法,其中包括一個用于網絡服務門戶的自助服務。所有這些服務都是按照消耗計費的。
Lerner說:“我們已經看到一些供應商已經在技術上進行投資,以類似云的方式提供服務。” “而且我們已經看到了——將硬件與軟件分離,將軟件轉變為基于訂閱的交付模型。”即將出現的“硬件即服務”就是客戶進行訂閱使用的軟件,而非以固定的端口價格購買硬件。
他說,預測到2023年,至少有兩家主要的數據中心網絡供應商將提供月度、固定、每端口的價格;到2025年,將有30%的企業通過“硬件即服務”來購買新的數據中心交換機。
本文翻譯自:https://www.networkworld.com/article/3613169/open-source-programmability-and-as-a-service-to-play-a-big-role-in-future-networks.html如若轉載,請注明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