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臉識別被玩壞?別急,“護臉計劃”即將開啟
曾幾何時,人臉識別還是被人們極為信賴的技術,得益于其在生產生活中所帶來的便捷性、高效性與精準性,深受廣大用戶青睞。而如今,隨著產業發展的不斷加快,技術應用的日益泛濫,人臉識別卻逐漸走向妖魔化,越來越多人開始對人臉識別避而遠之。
據了解,國外近兩年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國家政府,已經開始禁用人臉識別,同時諸如IBM、亞馬遜、谷歌等巨頭企業,也暫停或放棄了人臉識別相關業務,各方對于人臉識別態度急轉直下。而在國內,不少網友也對人臉識別進校園、進小區表示抵制和反對。
這背后的原因,是人臉識別安全性堪憂,容易侵犯用戶的數據隱私。大量人臉識別技術進入景區、商場、辦公樓等場所,使得公眾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采集人臉信息的現象增多,人們的人臉數據和個人隱私越來越多的裸奔,這不管對個人還是社會都是隱患。
那么,什么導致人臉識別安全性問題暴露呢?除了人臉識別技術本次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外,商家對于人臉識別的濫用和不負責是主要根源。今年3·15期間,央視便點名了不少知名企業與門店,它們普遍存在偷裝人臉識別攝像頭,非法收集人臉信息的問題。
基于此,要想破除人臉識別被妖魔化的問題,增強應用監管、提升技術可信、強化責任意識是關鍵。3月18日,中國信通院便發起成立“可信人臉識別守護計劃”的倡議,計劃通過標準制定、測試評估、行業自律等手段,來增進共識,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據悉,這一“護臉計劃”主要包括四項工作內容。其一是制定人臉識別技術與應用的可信標準;其二是開展人臉識別測試評估并發布結果,積極回應社會關切;其三是跟蹤監測人臉識別安全、信任問題,成員間共享威脅情報;其四是舉辦產業交流活動。
總的來說,“護臉計劃”希望匯聚一批行業有責任、有擔當、有信用的企業,來為人臉識別“正名”,避免技術和應用被愈發妖魔化和神化。通過這樣一批人臉識別的護衛者,建立行業健康、有序、完整生態,讓行業發展走上正軌,讓行業風險不斷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