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混合云平臺:不確定環境中的“確定”因素
2020年,對任何企業都是極富挑戰性的一年。從年初開始逐漸蔓延的新冠疫情,在過去的整整半年時間里,持續對企業的生存提出巨大的挑戰。
隨著時間線的推演,由疫情引發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造成了全球經濟發展的放緩,企業不得不面對業務連續性被打斷,業務從緩增長到步入衰退期的困境,當不確定性這種“非常態”,慢慢變成一種“新常態”,如何在危機中創造機會,并重歸增長通道就成為此刻企業最關心的課題。
北大學者陳春花在《危機自救:企業逆境生存之道》當中寫道,企業需要通過快速應變的措施實現自救,通過強化自身的“免疫系統”以持續應對變化,來獲得長久發展。而首先要做到的是極速調整認知,先做到接受危機和挑戰,并以最大的定力去接納變化,與變化共生,并由此走上“變革之路”。
如 IBM 副總裁、大中華區云計算與認知軟件事業部總經理繆可延所說,“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企業關注的是業務連續性,經濟放緩以后則開始考慮成本優化,而到了衰退期,企業就必須要確保業務的彈性能夠支撐業務的回暖。”
IBM 副總裁、大中華區云計算與認知軟件事業部總經理繆可延
很明顯,從建立對危機的認知,到適應變化,再到系統性的對未來業務反轉的思考,這一系列的問題背后的答案也呼之欲出。
這就是“混合云”架構。
01
達爾文時刻
上云是企業生存的自然選擇
1859年,達爾文提出了《進化論》,當中一個重要的觀點叫做:自然選擇是進化的動力。
繆可延表示,IBM 大中華區 CEO 包卓藍提出現在就是一個新的“達爾文時刻”:在這個適者生存的時刻,有一些公司可能無法適應新的環境,但是另外一些公司反而能夠在逆境當中蓬勃發展,當困境結束的時候則會變得更加強大。
在危機中,抓住機會的企業之所以成為了“自然選擇”的勝利者,是因為它們看到了數字化的機會。在逆境中能夠率先走出V形曲線的公司,也一定是那些真心實意擁抱和接受數字化轉型戰略想法的企業。而要變得更加智能、彈性和靈活,能夠實現規模化的創新,就必須要依靠云的力量。
過去的十幾年,云計算也已走過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在云計算的萌芽期,IBM 就是最早的布道者,這個時期的云計算主要圍繞著私有云理念構建,多以數據中心基礎設施的布局為主;第二階段是公有云的黃金期,互聯網公司主導的公有云的崛起是典型的標志,并誕生了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谷歌和國內的阿里云等新興云計算公司。
盡管經過了私有云和公有云兩波浪潮的洗禮,但目前企業上云的步調依然不快。IBM 中國開發中心總經理吉燕勇表示,“目前 80% 的工作負載還沒有上云,而且這 80% 的工作負載很多都是關鍵業務負載,當這些承載企業核心生產系統的負載安全地上云,才意味著企業真正實現了云轉型。”
IBM 中國開發中心總經理吉燕勇
那么,怎么上云,選擇何種路徑才能做到安全靈活地上云,這是企業在數字化進程中,需要不斷思索和調整的路徑。
對于習慣于站在用戶角度思考問題的 IBM 來說,企業的思考,亦是 IBM 的思考。IBM 給出的結論是:混合云。
02
基于“混合云”構建第四大平臺
今年初,IBM 新任全球 CEO Arvind Krishna 在給 IBM 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中明確了三個戰略方向:混合云和人工智能之旅、贏得云計算的架構之戰、不斷贏得客戶的滿意。
新 CEO 將混合云放在了戰略的首位,并不只是說說而已。2019年,IBM 斥資 340億美元收購了紅帽,做到了讓軟件產品組合轉型為云原生,并對其進行優化,可在紅帽 OpenShift 上運行,企業現在可以一次性構建關鍵型任務應用,就能在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谷歌云平臺、阿里云、IBM 云等所有領先的公有云以及私有云上運行。
這個戰略轉變,迅速為 IBM 帶來了明顯的業績增長。繆可延表示,“IBM 在 7月份的財報顯示,IBM 的云計算業務增長超過 30%(按調整匯率后計算是 34%),目前,IBM 云計算業務已占整體業務的三分之一。”
到今天,還有誰能否認 IBM 已經轉型成為了“云端巨人”。IBM 的云轉型,并不是常規理解的慢,而是穩。IBM 的創新和轉型,必須要建立在更符合用戶需求的方向上,而不是技術的風口。
按照 Gartner 的數據,到 2020年之后,超過 90% 的組織將利用混合云構建基礎設施。IBM 商業價值研究院 (IBV) 則進一步預測,到 2021年,98% 的組織將會采用多云架構。所以,對企業用戶而言,混合云已經是一個確定的路徑。
這就是為什么 IBM 會將混合云作為百年歷史當中的第四大平臺的原因,“在 IBM 一百多年的歷史上,曾經有三個非常成功的平臺:主機、服務和中間件,如今 IBM 正在打造第四個更長久的平臺,這就是開放安全的貫穿企業就緒的 AI 的混合云平臺。”繆可延說。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IBM 認為所有的企業要想成為智慧企業:第一,需要將智能的運營貫穿企業內部所有的應用和系統;第二,要做到彈性應變,可以快速應對市場的變化;第三,要有靈活性,做到成本效益和生產效率的最大化,靈活地選擇市場上最合適的產品和廠商。而這一切,都可以通過 IBM 的混合云平臺得到實現。
03
企業如何正確地看待混合云?
當市場環境不確定因素增多已成定局,企業唯有通過創新,來保證源源不斷的競爭力。
所以,企業特別希望擁有混合云的能力,能夠在包含了公有云、私有云,和傳統 IT 的異構環境里,做到提高敏捷性和靈活性,能夠繼續規模化地進行創新。而麥肯錫的一份調查顯示,與單純利用公有云的方案相比,混合云可以幫助客戶提高 2.5倍的業務價值。
吉燕勇說,“混合云平臺,首先要保證不同的異構里能夠互通互聯,然后是通過一個運維管理平臺做到統一的管理和運維,包括互通互聯、數據、安全、管理都是混合云要去解決的問題。”
數據顯示,73% 的企業都在數字化轉型的嘗試中失敗了。而 IBM 通過幫助眾多客戶完成成功轉型后,總結出三個關鍵:
第一 企業 IT 去中心化,開放和安全。這就要求企業不能被單一架構綁定,要選擇開放和開源,這也是企業架構更加現代化的基礎。
第二 自動化。通過業務流程自動化、IT 系統自動化,和應用自動化三個層面建立自動化的架構,更有利于通向企業智能化。
第三 規模化應用 AI。盡管很多企業都在做人工智能的應用,但在企業里 90% 的數據還沒有被有效利用。只有將人工智能規模化地在企業里部署,才真正能夠帶動企業的潛能發揮。
“IT 去中心化、自動化、規模化應用 AI 這三個部分的工作做好,就能幫助企業解決數字化過程中的困擾,加速企業向智慧企業轉變。IBM 最新發布的混合云軟件戰略,可以幫助企業解決三大問題。”吉燕勇表示。
的確,IBM 混合云軟件,正是基于客戶對于輕松實現現代化、預測結果、大規模自動化和安全為要這四個迫切需求而打造的。它是 IBM 第四平臺的支撐,可以給企業帶來智能的工作流和體驗, 能夠安全地在任何地方運行并集成包括客戶關懷和創新、人才生命周期、財務管理和計劃、風險和合規等很多產品,將它融會貫通在混合云平臺當中。
04
強平臺必有強生態
對于混合云,一方面 IBM 已經明確了這是整個公司的戰略部署,另一方面,IBM 全球混合云的戰略落地,則要求 IBM 做大做強生態圈。
潘雪梅說,“IBM 意識到,推進混合云平臺的時候,生態是否足夠強大,對平臺的成敗至關重要。所以打造了基于 IT 全堆棧的全生態環境。它涵蓋了不同的云廠商、硬件和軟件廠商以及領先的管理服務上(MSP)等生態伙伴,甚至是行業客戶。”
IBM 大中華區云計算與認知軟件事業部混合云技術總監潘雪梅
IBM 正在構建更大的合作伙伴生態體系,Adobe、Salesforce、SAP、Box 、Slack等諸多合作伙伴都在使用 IBM 的混合云平臺實現關鍵型工作負載的現代化。在中國,IBM 與最大的 IT 服務商神州數碼保持了緊密的戰略伙伴關系,神州數碼不僅在去年成為了 IBM 中國首家“Cloud Paks 臻選合作伙伴”,今年還與紅帽簽署了合作協議,三方共同推動 IBM 混合云在行業用戶群體的落地。
從左至右:IBM 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包卓藍(Alain C. Benichou)、神州數碼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郭為、紅帽(Red Hat)全球副總裁兼大中華區總裁曹衡康
這里必須提到 IBM 的價值公式:客戶創造的價值+合作伙伴創造的價值=IBM 創造的價值。IBM 不僅要成就客戶,也要成就合作伙伴,這是 IBM 希望創造的總體價值。在過去一百年里,IBM 始終踐行這樣的價值,如今來到混合云時代,生態體系至關重要,IBM 更要把這樣的價值發揚光大。
事實上,這個價值并非是一句簡單的口號。IBM 的混合云有別于傳統“混合云”,正因為 IBM Cloud Paks 是完全構建在紅帽 OpenShift 之上的,所以這套混合云的架構可以“飄”在任何云上。這才實現了 IBM 生態體系中,無論是獨立軟件開發商 ISV、系統集成商 SI,還是最終用戶,都擁有充分的自主性,得到的價值是不被綁定,有靈活的選擇權。
換言之,紅帽 OpenShift 提供了足夠開放的企業級開源平臺,IBM 強大的行業理解和備受用戶信任的產品解決方案,這兩者的結合,讓 IBM 的混合云成為了當下大量不確定因素交織當中,企業最應該確定的選擇。
了解更多與IBM相關請訪問:http://cloud.51cto.com/act/ibm202010/cloud#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