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我回老家,我能干啥?
今天我特別想聊一聊這個話題,因為有讀者找到我咨詢這個問題了。
有位讀者在公眾號留言,讀者問我:我快 35 歲了,作為程序員,換行業的話,該如何行動啊?相信我這樣的人不在少數,能否聊一聊?
其實,我特別好奇的是為什么要轉行?因為我從來都不認為程序員到了 35 歲就必須轉行。但是接下來的話,讓我深刻的意識到,這可能是很多程序員的宿命。
他說:并不是想換行業,但是畢竟馬上 35 歲了,一直增刪改查,技術并不是深入,而且孩子也大了,要上學了,北漂不是辦法,肯定得回老家。
是的,面對孩子的上學問題,面對無法承受的房價,面對金字塔尖永遠都是少數的定論,或許很多程序員都不得不面對這一步。
因為到了孩子上學的年齡,或許一直漂著不是辦法。我感覺至少得有一半以上的程序員在一線城市買不起房子的,沒有房子,沒有戶口,孩子上學就有問題。其實,阻礙程序員未來的,并不是年齡,而是一線城市的房價。
這可能是大多數程序員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我接著問:那你除了程序員的工作,你感覺你還擅長什么?就是你感覺你自己在老家那邊的城市適合做什么?
他說:這就是愁的地方,想過這個問題,體力不如二十歲左右的,其他技術工種也沒接觸過。
你看,通過他的回答,我們就能典型的看出來,這是我們程序員的通病,典型的技術思維。一直陷在技術工種和體力的話題上。
這年頭可不是比拼體力的時代,人工智能時代淘汰的就是體力啊,程序員固有的思維局限性啊。
我在公眾號上一直都在強調,我們程序員只陷在技術里,應該多讀讀書,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擴展一下自己的思維,提升一下自己的認知。
他接著說:我一直在讀你的公眾號,也了解過其他變現方式,但是一直沒有行動。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沒有計劃,沒有對自己未來做一個職業規劃,以及沒有給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空間的后路。
其實,如果你在一畢業就有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那么我想說技術專家,然后留在北京這種一線城市,那么就得在工作的十年時間里,深入的學習自己的技術,做到技術專業的地方,能夠成長到更高的級別,賺的工資可以讓你買得起北京的房子。這是你的 A 計劃。
安全空間是什么意思的呢?B 計劃,就是萬一你不能做到技術專家,無法留在一線城市怎么辦呢?做好 B 計劃的準備。
你要把你 80% 的時間去沖刺 A 計劃,20% 的時間留給 B 計劃,讓自己有安全空間。
萬一到了回家的年紀以致于你不會焦慮。
所以,在這里我真心想給咱們程序員們提一個醒,仔細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如果我回老家的話,我能干什么?我需要從現在開始準備嗎?
當然了,如果你已經快到了回家的年紀,也必須要回家的地步,我也給了他一些建議:
嘗試一些自媒體或者想一想開個店也行,比如:現在機會挺多的,回老家小區,搞個菜鳥驛站之類的,其實也挺掙錢的,尤其是我在星球里分享過一篇文章,在未來一兩年可能最大的風口在社區團購,在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上,數字化社區的打造,抓住這個機遇也不錯。
多關注一些新聞,多看一些書,提升一下自己的思維認知,其實很多機遇都在新聞里。
多在本地的同學和朋友中打聽一下家鄉的發展趨勢和發展情況,看看有沒有機會一起搞點事情,或許能夠找到賺錢的機會。
熟悉一下家鄉城市的軟件環境和互聯網公司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合適的機會,自己評判比較一下,看看合不合適。
其實,這些問題,越早想,對自己越有利。所以,我提醒咱們程序員們,不要光低頭干活,也要時常抬頭看看天。
你說呢?我想問大家一個終極問題:作為一個程序員,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不做程序員了你還能做什么?
我給大家分享一個非常棒的案例,也是我的朋友:安曉輝老師,他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從程序員向多職業的轉型,希望安曉輝老師的故事能夠給大家有所啟發。當然了,安老師的公眾號:「安曉輝生涯」,也非常棒,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以下是安老師(以第一人稱講述)的案例:
安曉輝(公眾號:安曉輝生涯)作為一個程序員,2005~2017 這 12 年,我一直在做軟件開發和研發管理工作。
從 2013 年開始,到 2014 年,我寫了兩本 Qt 方面的圖書,給自己贏得了另外一個身份 —— 技術圖書作者。
2015 年,我對工作的興趣發生了轉移,學習了職業規劃技術,成為了職業規劃師,利用業余時間幫助別人做職業規劃。到現在,為超過 200 人做了超過 500 小時的一對一咨詢。在知乎的付費咨詢,也做了 700 多次。
2016 年,我開過一段時間的順風車。
2017 年 7 月,我離開組織,走上自由職業道路,以咨詢為主,以圖書和課程為副,構建我的業務模式。
2017~2018 年,我為幾個企業客戶做過內訓,多了一個講師的身份。
2018 年初,我幫一個朋友建立西安研發中心,從選址、招聘、面試,一條龍服務。
2018 年 3 月初,我和一家人力資源公司合作,做自由獵頭。
從 2017 年到現在,我還不間斷地寫書,《程序員的成長課》《大話程序員》《副業賺錢之道》等陸續出版。其中,《副業賺錢之道》,知乎上也有電子版。
2020 年,疫情期間,我開發了自己的訓練營,內測中,馬上就會公開發布。
這么數一遍,程序員之外,我嘗試了這些角色:
- 圖書作者
- 職業規劃師
- 順風車主
- 企業內訓師
- 網課開發者
- 自媒體運營者
- 獵頭顧問
- 品牌訓練營運營者
不能說特別豐富,但也算是有不少可能性了。
我的感觸是,要努力做好自己專業的事情,做出口碑,同時,還要出圈,去嘗試各種不同的東西。正因為我不斷去探索,也認識了很多有意思的程序員。
有的人在做社交電商,有的人在做農夫市集,還有一個在錦業路軟件外包基地旁邊開了一家砂鍋店,還有一個在高新二路林凱大廈后面的巷子里開了家咖啡館。
接觸到這些朋友,讓我確認,你的工作是你的一部分,但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也不是你曾經的工作角色,如果你想,你可以隨時轉換工作,給自己新的角色,甚至,你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情,給自己很多角色。
你就是你,你可以決定自己做什么,你可以定義自己是誰。
不知道大家看完安老師的案例,能否對你有所啟發呢?其實,所有的想法都在于行動,行動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大家應該多嘗試,多冒險,總能夠找到解決辦法,千萬別焦慮,行動起來,你也不就不會焦慮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非著名程序員」,可以通過以下二維碼關注。轉載本文請聯系非著名程序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