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收入怎么確認?
大家一談到云,往往會分裂成兩堆:IaaS云、SaaS云。而PaaS部分,被IaaS商和PaaS商分食。
即使是IaaS,也分為IaaS云技術商和IaaS云服務商。IaaS云技術商其實是個軟件商,例如研發類似OpenStack的云資源管理軟件并銷售軟件并把它安裝部署到客戶的硬件上。而IaaS云服務商則對外提供IaaS云服務,按時間計費,這個計費既包含了使用類似OpenStack/VMSphere云資源管理軟件的費用,還包含了使用硬件(如服務器)的錢。
但我們今天主要談SaaS。
而且咱們還要從技術架構模式(多租戶技術架構)、部署模式、收費模式三個角度講。
(1)SaaS公有云
大家認為最最正宗的SaaS應該就是Salesforce:
- 架構模式:多租戶技術架構
- 部署模式:公有云
- 收費模式:年度訂閱持續付費
在Salesforce的應用之下,你是看不到Salesforce到底用了哪家的中間件、數據庫、操作系統、IaaS云平臺。
Salesforce是打了一個綜合價格,咱們就拿Salesforce的Sales Cloud這個SaaS云服務產品線來說:
- 基礎版:每月每用戶25美元,按年付費。主要是銷售Team使用,錄入客戶檔案、商機、銷售線索、跟進記錄。
- 專業版:每月每用戶75美元,按年付費。可以銷售總監管理銷售團隊,有了很多銷售線索池管理、銷售傭金管理的功能。
- 企業版:每月每用戶150美元,按年付費。可以銷售部門和企業人力部門、財務部門進行績效、薪資、費用預算的對接。
- 無限版:每月每用戶300美元,按年付費。可以基于Salesforce的PaaS平臺搞擴展開發和智能化數據挖掘。
這些價格,其實一股腦包含了:SaaS產品使用費用、SaaS技術支持及運維費用、安全防護費用、中間件/數據庫/操作系統費用、服務器/存儲/網絡帶寬費用。只不過Salesforce經過自己估算,做了一個簡易報價。
但是,在Salesforce模式之外,我們還得注意到一個模式,那就是微軟Office365模式。
微軟之所以被人們認為轉型成功,除了微軟新開辟的Azure IaaS與PaaS云服務業務以外,微軟過去的軟件業務也是真正轉型成功。代表就是Office365。
而Office365,從技術架構和部署模式來講,很難講它是SaaS,也很難講它是公有云。因為從幾十年前用它,咱們就是客戶端使用方式。雖然現在Office365既能在手機設備平板電腦設備上使用App客戶端,也能在PC電腦筆記本電腦上使用Windows客戶端。
但是,Office365卻做到了以下:
- 在線用戶注冊
- 付費模式:在線支付
- 收費模式:年度訂閱持續續費
- 部署模式:平板電腦App端、PC電腦Windows端
- 數據存儲模式:雙存儲模式,可本地存儲,也可以云端存儲
所以微軟不強調SaaS(多租戶技術架構和公有云部署),而強調訂閱服務收費模式。
(2)SaaS專屬云
在中國,流行一種特例:SaaS專屬云。
這個東西的本質就是暴露了SaaS底層的IaaS。
但是這里面有個非常核心的點就在于:暴露的IaaS,是公有云IAAS。
不管這個公有云IaaS資源是SaaS商自己買的,還是客戶自己買的。客戶的要求就一個:我不想多租戶,我不想和別人的數據以及系統環境混在一起。我就要專屬化,這樣,你們多租戶公有云SaaS出了數據問題、軟件問題,我自己不受影響。
比如說,某個SaaS商用的是百度公有云IaaS。客戶說,你給我在百度公有云上專屬部署一套你們的SaaS,而且從云服務器資源、網絡帶寬資源、網絡設置、云數據庫/中間件、應用,都要專屬,不能讓其他客戶影響到我。這就是典型的專屬云。但是,它不是多租戶使用。但是,它本質上卻還是多租戶技術架構,只不過你就給它這個客戶一家使用。
還有一個專屬云場景,就是:這個公有云IaaS是客戶自己指定的,不是SaaS商自己合作已久的。比如說,這個客戶因為業務潛在競爭問題,就是不想使用某個IaaS公有云,但很不幸,SaaS商恰好使用了這個公有云IaaS。客戶說:對不起,我在某個公有云IaaS巨頭那里買了一大批公有云IaaS資源,你給我專屬部署到那里去。
所以:
- 從技術架構來說:是把多租戶技術架構給單客戶使用
- 從部署模式來說:是給客戶在乙方指定公有云IaaS或甲方指定公有云IaaS上專屬隔離部署
- 從收費模式來說:仍然是年度訂閱續費模式
- 從運維模式來說:仍然是SaaS提供商來全權負責所有從底層到應用層的運維,有了異常是SaaS商的責任。至于SaaS商是搞個多租戶和單間專屬大一統運維平臺,還是SaaS商單個單運維,那是SaaS商自己的事。
(3)SaaS私有云
客戶自己建IDC機房,或者租電信IDC機房。客戶自己買服務器設備和存儲設備,或者租電信的服務器設備。這其實都是私有云。客戶把類似OpenStack、VMSphere、Docker/K8s這些云資源管理技術平臺部署到這些設備上。這其實都是私有云。
然后客戶就有要求了。你給我部署一套你的SaaS軟件,我自己專屬云。
所以,這個套路:
從技術架構模式來說,是把多租戶技術架構軟件當單間用
- 從部署模式來講:沒有部署到公有云IaaS巨頭那里,是部署到客戶自己搭建的基礎設施上了
- 從收費模式來講:客戶可能也會選擇年度訂閱付費模式,也可能會選擇軟件時代套路:一點點增購產品用戶License許可使用證,然后每年掏產品應用支持費和技術支持費
- 從運維模式來講:客戶可能會選擇讓應用提供商承攬所有的運維工作(運維應用、中間件/數據/操作系統/安全、服務器/存儲)并掏運維費,讓應用提供商承擔運維責任。但是客戶也可能會像軟件時代一樣:服務器設備、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安全、應用,各找各的運維廠商。
(4)何為云收入
你說這三種所謂的云,主要從部署角度來講:SaaS多租戶公有云、單租戶專屬公有云、單租戶專屬私有云。對于甲方、對于乙方,咱們得從這兩個角度分開看。
從軟件商來說:自然最好是標準產品/標準統一部署/標準統一運維,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大規模化,才能做到自動化。只有這樣,營收和利潤才可觀。而且能給客戶提供即開即用、波峰波谷彈性IT資源擴張或收縮。如果是要搞智能化,更得基于360度社會大數據進行持續的深度學習、持續的模型優化。
對于中國客戶來說:,中國這個市場主要分為三個大堆:
- 央企國企、政府、軍工:他們政治安全第一
- 互聯網、電子商務:他們自己研發自己用,卷入了大量的小微企業、個體戶、大V個人
- 其他
所以面對這樣的市場結構,中國應用云服務商怎么統計云收入:
- 按架構角度?多租戶或單間專屬
- 按部署角度?在公有IaaS上或私有IaaS
- 按收費角度?年度訂閱收費或軟件年度運維費
- 按運維角度?大規模統一運維或單間運維
我說說我的判斷原則。我是一貫信奉:每個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重做一次。所以我非常在意網絡連接網絡協同形成的規模效應、智能形成的全程自動化無人化。
請大家用這個原則來審視一下中國的各個頭部SaaS和美國頭部SaaS,看看哪些符合我說的特征,哪些不符合我說的特征。
但業界甚至國家提倡的是:每個行業都值得用新技術模式重做一次。比如用Windows技術重寫一遍DOS版本可以提高用戶體驗。但,用局域網技術重寫一遍單機版本,本質上是網絡效應。用Web技術重寫一遍Windows版本,看似是UI體驗改變,本質上Web也是網絡效應技術。這是很多人沒有洞察到的。
中國近幾年IaaS、PaaS(含大數據技術和區塊鏈技術和AI技術)、SaaS發展興旺,其實是很多國家、外國、外界推進導致,其實客戶本身沒什么太剛需求。此話怎講呢?我說說:
- 中美貿易戰,國家要國產替代、5G/IDC新基建鋪路
- 國家希望高科技突破,數字中國引領普及新技術應用浪潮
- 國家放開注冊制上市,鼓動風險投資-注冊上市-并購重組一條龍
- 自然疫情推動移動化、在線化
所以,不管是多租戶公有SaaS,還是私有部署,還是項目定制開發,還是外包開發,都會電梯上升自然增長。都會上市涌現。
營收,不外乎一白遮百丑。
這就是中國。
當然,眾多中國IT從業者也一定會大嘆世風日下:你看看美國、你看看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