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留下的"天坑",誰來填?
程序員上班就兩件事:挖坑、填坑。
我的朋友王架構,最近有點煩。擺在他眼前的這個坑有點大,可以用“天坑”來形容。
中臺留下的"天坑",誰來填?
那么,“天坑”怎么來的呢?一年前風風火火的“業務中臺項目”留下的,在同事間,這是心照不宣的秘密。
“業務中臺項目”是公司去年的明星項目,曾獲得總經理頒發的“突出貢獻獎”,基調都已經定好了,誰敢說中臺項目不成功?
可眼前的爛攤子又怎么收拾呢?王架構摸了摸他那顆被上帝親吻過的頭顱,很是無奈,他面臨的問題是:
1、“業務中臺”的后續維護工作,缺乏資源。當初成立項目組,從各業務線調人,項目上線后,團隊就解散了。在領導們看來,中臺項目已經“成功”了,慶功宴都吃了3回了,還能有什么后續工作?項目完美收官,交給架構部維護,就這樣愉快地決定了。
2、“業務中臺”脫離業務,需求響應慢。王架構的團隊做的是基礎架構,不是應用架構,缺乏對業務的了解。讓一個基礎架構團隊來維護“業務中臺”,這顯然是個外行人的決策。在公司看來,卻是神來之比:中臺是個架構呀,當然由架構部負責維護。
3、明星項目的“詛咒”。在大公司里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就是去年的“明星”項目,很可能是今年的“乞丐”項目。這個很好理解,“明星”項目就是當年的公司戰略方向,而公司的戰略方向每年都是不一樣的,很少有同一個項目連續兩年都是明星項目。
人往高處走,優秀的員工爭著做明星項目。去年的“明星”項目“業務中臺”,今年淪落成“乞丐”項目,根本拿不到資源。
王架構所在公司的“中臺”建設,主要問題是:
1、把中臺當成技術項目。作者之前也寫過這個問題,“本以為中臺是個技術問題,后來發現是個組織問題,最后才知道這個戰略問題”,這是許多公司對中臺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所教的學費,少則幾十萬,多則幾千萬。把中臺當做技術項目,所以組織上沒有配合做變革。中臺項目做完,項目組解散,中臺項目難免“爛尾”或“年久失修”。
2、中臺戰略不清晰。甚至可以說沒有所謂的中臺戰略,如果有戰略,那么在組織上應該有所體現。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不清晰的,究竟是降低成本,還是提升體驗,不夠明確聚焦。中臺項目上線后,就鳴金收兵了,殊不知,中臺是需要業務滋養的,項目上線僅僅只是開始而已。
這種現象普遍嗎?非常普遍。老K調研了20多家互聯網公司,70%在這一兩年內都建立了中臺,四成以上都是采用項目制的方式。跟上面的案例很相似,面臨的問題也很類似。
王架構的公司是幸運的,至少中臺項目是“成功”的。讀者Bear就沒那么幸運了。
“爛尾”的中臺,鍋誰來背?
Bear給我留言,講述了他們公司的中臺現狀:
我們公司就是想做中臺,一家saas企業應用軟件供應商,先拆微服務,拆完沒人管理和運維了,發現做不成中臺了,現在就這散架子跑著,微服務的計算研發團隊變成運營和運維。。艱苦的跑著~
從Bear的描述來看,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中臺項目。先把SaaS架構,拆成微服務,這樣有利于服務的抽取,這是中臺架構演進的普遍做法,技術方案上沒什么錯。
拆完發現做不成中臺,Bear沒有說得很清楚,可能是技術問題,也可能是規劃問題。拆都拆了,怎么辦呢?跑著唄,微服務架構總歸比原來一個大單體要健壯、可擴展一些,但是維護成本也高一些。
Bear他們公司的中臺建設存在的問題是:
1、中臺建設,自下而上。中臺是戰略層面的事情,只能自上而下,進行組織變革、業務模式變革、技術變革。少一環不聯動,都極有可能失敗,這個過程非常復雜,不是幾個技術人員能夠推動的。
2、決心不足,投入不足。從公司層面對中臺建設的決心不足,導致了資源投入不足。戰略上沒有重視,覺得你們試試看吧,小范圍跑跑,跑起來再說。現在一看,果然跑不起來。“中臺沒戲,都是騙人的玩意,還好我不是韭菜”,老板暗中觀察,獨自竊喜,為自己的“英明決策”自嗨。
這類公司就更多了,一群技術人員,覺得中臺是個時髦的概念,看了幾篇中臺雞湯干貨,擼起袖子開始干,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天坑也是這么挖出來的。先上微服務,拆成幾百個獨立應用,再整成大中臺。合的時候出問題了,合是合好了,就是多出了幾個模塊,怎么也組裝不起來。哈哈哈哈,跟老K當年拆IBM筆記本的過程是一樣的。
技術人員給自己挖坑,然后再默默地填上,這一挖一填之間,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簡歷上漂亮了,項目得獎了,工資也漲了,就是公司倒大霉了。
總之,中臺是一種很玄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