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的物聯網力量
世界沒有為這一病毒大流行做好準備,世界也從未經歷過如此奇特的時代?,F在在家工作和學習已成為新常態。全世界的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尋找最好的治療方法,而“偽科學家們”也在想出各種各樣的抗病毒妙招來治療這一全球性流行病——從芝麻油、漱口液、大量喝水、大蒜水等。
雖然數字基礎設施可能不是治愈這一流行病的良藥,但它無疑正在以許多不同的方式幫助世界渡過難關。越來越多的政府、企業和醫療部門正傾向于物聯網(IoT)和人工智能(AI)來對抗這場持續蔓延全球的流行病。
以下是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幫助遏制疫情的5種方式:
可穿戴設備
現在,許多工作場所都在使用可穿戴設備進行接觸跟蹤,并監測醫務人員和患者的健康狀況。接觸跟蹤設備由GPS和接近傳感器、可充電電池和內置的LTE組成。佩戴者可以更新他們的健康狀況,以表明是否存在任何潛在的或經證實的感染,并根據位置歷史向他們曾經接觸過的人發送通知。組織內部的集中式系統可以將這些信息顯示在工作場所的健康儀表板上。
輔助無人機
在減少人與人接觸的空前措施中,無人機正以各種方式被用來預防疾病的傳播。這是最安全的方法,可以將醫療用品和雜貨運送到高感染地區,監測隔離區的人員流動和聚集情況,并進行熱掃描,以此來監測特定地區人員的體溫。此外,農業噴灑無人機正在被部署來執行任務,比如在可能受影響的地區噴灑消毒劑。它們易于操作,有助于降低環衛工人接觸病毒的風險。
面部識別和體溫感應系統
先進的面部識別系統與用于體溫監測的熱成像設備相結合,有助于識別高溫員工和訪客。該系統可以連接到配有物聯網傳感器的門上,以限制任何可能感染者進入。這種非觸摸式系統使公司能夠避免手指式生物傳感器造成的感染。
空氣質量傳感器
空氣質量是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的主要問題,因為它是呼吸道疾病。我們的目標是阻止病毒傳播,而這種病毒可以通過空氣或表面傳播。像冠狀病毒這樣的有害顆粒非常小,而物聯網傳感器可以檢測到它們。設施和維護人員可以通過從物聯網傳感器收集的數據和基于云的AI分析系統,來評估室內空氣質量。
基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迄今為止,該流行病已蔓延到世界各地210個國家和地區,確診病例超過250萬。隨著研究細節的出現,數據池將成倍增長,并且將達到人類無法理解的程度。研究患者數據的科學家和醫生需要利用人工智能進行診斷和疫苗開發。目前,許多公司正在合作和共享其算法,以期提高研究效率。
我們如此依賴連網設備來度過這段不平凡的時光。當我們收集了許多敏感的個人數據并將其上傳到云中時,安全就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企業正忙于實施自動化和遠程工作基礎設施,因此構建一個安全的體系架構可能不是他們的當務之急。 黑客會利用公眾的恐懼心理,利用關鍵基礎設施的壓力,發起勒索軟件和其他類型攻擊。隨著架構安全成為主要問題,企業正依賴安全專家來掌控局面。
無論我們是否喜歡,物聯網和人工智能都已融入我們的生活。這場流行病可能會進一步加速這些技術的采用,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社交隔離對于阻止病毒傳播的重要性。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時代,過去猶豫不決的企業現在正急切地部署這些技術。隨著醫療保健行業的巨大變化,我們需要幫助我們的客戶為未來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