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還沒普及,6G已經在路上,7G將實現空間漫游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悲了傷的白犀?!?,作者悲了傷的白犀牛 。轉載本文請聯系悲了傷的白犀牛公眾號。
6G將在5G的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來實現全球覆蓋,其重點不再是過去網絡升級時最顯著的指標——"網速",而是覆蓋的手段和范圍。
今天,我們來聊聊6G。但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5G的發展現狀。
一年前的 6 月 6 日,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以及中國廣電發放了 5G 商用牌照,中國正式進入 5G 商用元年。一年后的今天,你用上 5G 手機了嗎?5G 有什么不一樣的體驗?它的用武之地又在哪里?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答案是:沒有,沒有,不知道。
5G對于今天大部分人來說就像一頂華麗的皇冠,人人都想得到它,但得到了以后會發現除了讓脖子感覺酸沉外,并沒有什么用。網速提升的邊際效益越來越低了,就算 5G 再快,頂多就是緩沖視頻可以少等幾秒,并不能對體驗產生質的提高,反而還要多花不少錢,另一方面,5G模塊對手機的續航能力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所有5G 旗艦都齊刷刷的增加了電池容量。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很多人買了 5G 手機,卻用著 4G 套餐,甚至會因為續航焦慮和信號覆蓋不完善,而選擇關閉 5G 以提升網絡體驗。
事實上,今天的5G遠稱不上是普及,我認為5G真正到普及應該要到2030年左右,而5G數據流量的高峰期將在2040年左右出現,而在此之后,才需要考慮升級網絡(6G)以滿足新的要求。
所以,6G可能要到20年以后才會投入應用,但這不妨礙科研人員對此開展研究,因為任何一種主流的技術都不是架構在空中樓閣上,都必須根植在對前一代網絡的深入研究和演進,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技術路徑的擴展和創新。
那6G將是一種怎樣的網絡呢?
如果說4G實現的主要是人與人的連接以及部分人與物的連接,5G實現的是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連接的話,那6G實現的很可能將是從更高的高度來實現人與地球的連接,區別在于4G、5G更多的是點與點之間的連接,而6G可能將實現將某個地區甚至整個地球作為一個整體來連接(有點區塊鏈的感覺哦)。
關于這一點,英國電信集團首席網絡架構師Neil McRae展開了更深入的論述——"6G將是'5G+衛星網絡(通信、遙測、導航)',特征包括以'無線光纖'技術實現超快寬帶"。
詳細來說,6G將在5G的基礎上集成衛星網絡來實現全球覆蓋,其重點不再是過去網絡升級時最顯著的指標——"網速",而是覆蓋的手段和范圍。這意味著6G的速度將基本保持與5G同等的速度(下行10Gb/s左右),6G系統將集成電信衛星網絡、地球遙感成像衛星網絡、導航衛星網絡,去為用戶提供網絡定位標識、多媒體與互聯網接入、天氣信息等服務。而6G的另外一個特點是"納米天線",其基站幾乎可以無處不在的。
來,遙想一下,未來你要跟一個人打電話,通過6G網絡,你可以實現高度還原的面對面的交流,無論對方是在郊外的小路上,還是在黑暗的電影院,你不光能看見對方,甚至能感受對方所身處的環境變化,如果需要,你可能查看到對方周圍幾百米的情況,比如是否存在危險因素在靠近。
當然,普通用戶可能更關心另外一個問題——資費,這個大可以放心,根據過去網絡升級的經驗,網絡越升級,資費單價越低,到了6G時代,如果流量還是以MB為單位的話,價格將低至可以忽略,到時候的流量價格很可能是以TB為單位的。
值得說明的是,當前的移動網絡演進其實是有理論的天花板的,比如信道就有信息傳輸速度的極限值,如果未來網絡演進還是基于香農定理的話,網絡速度很快就將進入極限區間,這意味著我們未來的移動網絡如果要實現長足發展的話,就需要在基礎理論上實現突破。
對了,不光是6G,7G也已經在研究當中,據說,7G主要是解決空間漫游的問題,是不是第一時間想到將與外星人打電話?哈哈,可能想多了。按照當前的規劃,7G實現的空間漫游只是指在不同衛星系統(美國GPS、中國北斗、俄羅斯GLONASS)上進行切換和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