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膽預言 疫情結束之后科技圈中的八大趨勢
2020年開年,一場冠狀病毒引發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節奏,疫情的發展也成了大家當下最為關注的問題。
筆者也不例外,作為北漂一族,筆者在1月28日到達北京之后,就一直自行在家隔離,心情也在隔離期間,從最開始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逐漸變成了“宅家一時爽,一直宅家一直爽”,因為在隔離期間筆者發現由于疫情影響,不少互聯網黑科技等的加持讓宅家不再無聊,而且各種科技加持,即使不出門很多事情也能得到很好的解決。
通過這次疫情家里蹲的時間,筆者有著一系列關于疫情和科技互聯網社會的一些思考,這里給大家帶來一系列大膽預測——在疫情結束之后科技互聯網圈中的八大趨勢。
趨勢一:無人駕駛建設的新契機——有效控制人傳人
“本小區今日進行無人機消毒噴灑作業,大約需要一小時左右,請大家關好門窗,收好衣物。”
—— 上海市楊浦區的東森花園小區 |
上面是筆者在隔離期間看到的一則新聞,對此筆者深刻的認識到本次疫情與之前非典最大的不同。要知道疫情防控最大的難點,是如何避免人傳人,如何實現更有效的“隔離”。
在03年非典期間,科技還沒有這么發達,所有消毒、物質運送等事情都只能由人力完成,傳染的風險更大。對比之下,本次新冠狀病毒期間,除了可以控制人口流動外,不少消毒的工作都可以交給無人機來實現,運送物質也可以交由無人駕駛完成,大大減少了見面人傳人的情況。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試想,如果當初武漢封城之時,能有無人車進駐,社區送診時能使用無人駕駛,運送口罩防護服等物資時,能有無人物流機;發熱病人能通過遠程問診、AI智能診斷、護理機器人醫療物聯網,那么,武漢的疫情當前也不會如此嚴重。
在疫情結束之后,無人機、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卻是不會停止,而且相信經此一役,無人機、無人駕駛技術能夠迎來發展的新契機。
趨勢二:AI大數據——定位確診病人活動軌跡
“尊敬的客戶,您好!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助力疫情防控期間安全復工生產,您可發送“cxmyd”到10001,授權查詢您近14日內到訪的省市信息(駐留超4小時)。此為公益服務。”
—— 中國電信10001發送的短信 |
最近,筆者經常會收到中國電信發送過來的上述短信。通過發送短信就可以查詢自己近14日的活動軌跡。看到這個短信,筆者突然意識到,這不僅是能夠作為一個活動軌跡的證明,更是說明,運營商掌握了全國大量手機用戶的活動軌跡數據。
在控制疫情方面,AI大數據展現了科技的力量——通過這些大數據能夠快速確定密切接觸者,盡快阻止疫情的擴散。
舉個例子,對于已經確診的病人,需要查清楚他的活動軌跡,找出密切接觸者。而通過大數據,甚至能夠知道他去過哪里,接觸過哪些人,盡快的找出密切接觸者進行隔離,能夠更快一步的確定潛在患者,更高效的組織疫情擴散。這些需求都是對基于AI大數據的新型基礎設施行業的一個發展機會。
從這次疫情救援的角度看,大數據發揮的作用還不止是定位密切接觸者,在即時通訊、新聞資訊、地圖工具類產品團隊,功能主要有實時疫情速報、確診人員活動軌跡可視化、大數據辟謠,在信息流通、辟謠、預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然,上述優勢在疫情結束之后也不會停止,在未來相信中國也能有著更高效的算法處理AI大數據。
趨勢三:手機確認疫情已成習慣 遠程醫療新契機
“自我隔離14天不出門,手機成為了聯系外界一切的橋梁,每天早上醒來打開各大APP的抗擊肺炎專欄已經成為了個人習慣。” |
筆者最近宅家的習慣就是,早上一起床就打開APP查看最近網上的辟謠、同乘查詢、以及疫情的最新新聞,頗有一種皇帝起床批閱奏折之感。而且顯然,這個習慣即使疫情過去了,也依舊可以保留,而各大平臺未來基于大眾“宅”需求可能會帶來更多的產品和服務。
反思之前互聯網經濟創新的現實,以及這次疫情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到,現代社會需要更加智能和革命性的科技,來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
而且近期,大家使用手機程序除了查閱疫情動態外,各種自身的小問題也都選擇在線上進行咨詢,畢竟前往醫院還可能面臨交叉感染的問題,但是在手機上,丁香醫生、好大夫、阿里健康等11家在線問診平臺,聯合搜狗搜索,提供了7x24小時不間斷在線問診服務,足不出戶就能在線問診。
在線咨詢,普及防御知識,遠程醫療在本次疫情期間,目前看來形式大好。當然,相信在疫情結束后,用戶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便利,遠程醫療也將正式成為主流。
趨勢四:網上教育、網上協同機會大好 上學、辦公在家即可
“小時候寫關于“2020年”的作文,別的小朋友都寫汽車在天上飛這樣的猜想,而我不一樣,我寫的是,“到了2020年,上學不用去學校了,同學們都是在家學習。”如今2020年到了,只有我的實現了 ”
—— 少年預言家 |
前幾天微博熱搜是幾個APP同時崩了,這個時候不少被釘釘直播上課所這么的同學紛紛留言“所以為什么釘釘還沒崩!”釘釘官方微博在線賣萌“是的……沒崩orz……”。
由于當前新冠狀病毒疫情影響,為了減少人口流動以及避免出現集體辦公的聚集性感染,于是不少企業都開啟了遠程辦公,很多學校也都推遲了了開學時間。但是,工作和開學不能無限期的延遲,于是各種遠程辦公軟件比如釘釘、飛書等也成為了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的首選。
除了學校開啟的視頻直播講課,在開學延遲、線下補習班暫停的情況下,新東方在線、網易有道、學而思、跟誰學等在線教育企業,都開始為各個學齡的學生開通免費在線教育課堂,在線教育板塊迎來新一輪上漲。
其實當下,很多工作或者學習不一定需要到場學習,在目前科技發展的今天,視頻在線完成辦公或者學習也能有著很高的效率。之前,遠程辦公和在線教育發展一直缺少一個契機,而現在,這一契機出現了。只要在疫情期間逐漸完善在線學習、遠程辦公的流程,在未來推廣在線學習、SOHO辦公也不是不可能。
趨勢五:新零售精細化服務達到像素級 從一桶油到一粒米
“隔離期間,我從一個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廢人,成功進化成了中華小當家!”
—— 筆者本人 |
在疫情期間,由于不放心外賣的安全性,一個從來不會下廚房的廢人如我,也成功進化成了中華小當家。在抖音、朋友圈也能看到各路網友各出奇招,涼皮兒、蒸蛋糕等菜式已經做出花兒了。可以說,疫情隔離期間,成為了提升廚藝的大好機會。
筆者和各路網友能夠放心在家磨練廚藝,這很大程度上要感謝像京東到家、美團買菜、盒馬生鮮、美團、餓了么這類O2O模式社區電商都紛紛增加了送餐力度。而且在疫情期間,生鮮、社會電商等的服務達到了像素級,一粒米一滴油都能配送到家,解決了隔離期間的后顧之憂。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的分析師2月3日的報告中說:在所有產品和服務都有向網上轉移的趨勢下,“我們認為,中國的互聯網和物流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保護”,沒有受到病毒暴發的太大影響。
除了生鮮電商、社區電商迎來突破之外,對于傳統的網購來說,也借助這次疫情打開更多的品類門檻,比如說阿里健康、京東健康都努力開拓的醫藥類領域。
在之前,線上醫療因為行業壁壘一直很難獲得官方認可,但是疫情發生以后,相信ZF相關部門也看到了,無論是自營的電商部分還是平臺部分,都比線下管理起來更容易,應急反應能力也更快。而消費者也會在防控期間養成線上購買醫療健康產品的習慣。
趨勢六:5G速度 中國速度 未來萬物皆可直播
“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在線監工圍觀兩大醫院的建成。”
—— 筆者觀看雷神山、火神山建立直播有感 |
在疫情期間,相信由不少小伙伴和筆者一起通過5G視頻直播在線監工,見證了雷神山、火神山兩大醫院的建成,感受到了中國速度。作為一個專業編輯,筆者在觀看直播時,思考的卻是當前5G的發展問題。
從負面的角度來看,此次疫情將在短期內極大延緩5G在國內的發展,甚至會打亂國家層面既定的5G發展計劃,最壞的結局是導致中國5G落后,畢竟當前5G標準尚未制定完畢,如果在網絡建設層面無法跟全球同步,那么我國在全球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也會旁落。
而另外一個角度,歷史事件告訴我們,每一次不美好都激發一些美好的事情發生,比如,兩次世界大戰讓世界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跨越式的進步,而這一次疫情的發生,同樣也會激發一些美好事物出現。而5G作為一種高效的信息承載網絡,在這種新型的工作和管理場景中,其需求量無疑是巨大的,從這個角度,疫情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5G的發展。
而5G的發展對于用戶來說,最直觀的體現就是網絡視頻直播了。在4G時代,短視頻和視頻直播開始興起,但是受限于網絡情況清晰度并沒有很高。到了5G時代,這樣的瓶頸將不復存在——理論上來說5G的傳輸速度是4G網絡的數十倍,可以達到每秒鐘數十GB的傳輸速度,能夠輕松實現應用于全景視頻傳輸,圖像更為清晰,畫面也更加流暢,可以說,在未來5G時代,萬物皆可直播。
趨勢七: 足不出戶瀏覽祖國大好河山 AR/VR 虛擬化進程得到加快
“祖國500+旅游景點VR景點吐血整理!國慶必備”
—— 誰能想到這篇文章居然火了 |
在疫情期間,筆者刷朋友圈發現一篇2016年的文章突然爆火,“祖國500+旅游景點VR景點吐血整理!國慶必備”。當年為國慶準備的全景內容卻在這個春節迎來了高峰,這篇文章閱讀量超過10萬+,在看數量達到將近6萬。
仔細想想,這篇文章能夠爆火也不難理解——疫情隔離期間大家都足不出戶,但是在有了VR卻能瀏覽祖國大好山河。另外,有著VR設備和VR游戲的加持,即使在家也能夠動起來,玩上VR游戲在家也能活動燃脂,做到只“宅”不“肥”。
除了VR游戲,VR直播在這個春節也大放異彩,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展,武漢市相繼啟動火神山、雷神山兩大醫院建設工程,央視總臺、中國電信、華為、Insta360還共同推出了VR直播,相比平面視頻,VR直播能獲得寬廣的視野了解前線動態。
同時,此次VR直播還用于醫院的遠程指導以及隔離區病患的實時探視,在浙大二院急救中心新型冠狀肺炎感染病區,正負責著肺炎感染病人的醫護人員們,已經用上5G VR重癥監護室遠程觀察及指導系統。
等到疫情過去,VR、AR在此期間的積累,如果好好地運作,將會是VR、AR發展的一個重大契機。
趨勢八:終端設備開始關注人體健康 手機、手環測體溫該上線了
“山寨機,就是牛!”
—— 《愛情公寓》呂子喬 |
最近,筆者瀏覽疫情新聞的時候,一張圖片引起了筆者的興趣:
山寨機,就是牛!
圖中顯示一個山寨機抵在一個小孩子的額頭,進行溫度的測量。且不說這張圖是否是真的,以及手機是否能夠測溫度的問題,就說說各位在返工路上、社區門口等各種場所都多次被攔下使用紅外溫度計進行體溫的測量吧。
擔心自己身體健康的用戶,相信也會經常在家拿著溫度計測試自己的體溫情況,時刻關注自己是否出現發熱癥狀。作為大家最常用的設備,手機目前還不支持體溫測量。而作為用來管理身體健康數據的各種智能手環,目前也大多都不支持體溫的測量。
其實,目前手機或者手環,要實現溫度測量會需要一個溫度傳感器或者紅外傳感器來收集使用者體表的溫度數據。由于各種原因,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產品。但是相信在未來,或者健康也將提上終端設備設計日程,人們會更多的關注用戶健康,手機、手環等或許也會加入更多的智能健康監控的硬件。
總結
總的來看,雖然疫情給互聯網科技行業帶來了很大的震動,在短期內發展進程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長遠來看對于科技互聯網行業來說也是一個機遇。
如尼采所說,“任何不能殺死你的,都會使你更強大”。疫情之下,對于互聯網企業來說威脅與機遇并存。互聯網倡導的“用戶思維”,讓互聯網人對于外界的變化會變得極度敏感,當公共事件發生時,會迅速思考能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并且高效的貫徹執行。相信疫情過后,科技互聯網行業會有一輪新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