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業互聯網,你應該知道的真相
01
產業互聯網的前身不是互聯網,
而是產業直聯網
有很多言論提及“互聯網的上半場是消費互聯網,互聯網的下半場是產業互聯網”,聽上去產業互聯網是消費互聯網的自然延展和升級,這是一種經典的錯覺。
產業互聯網并非是消費互聯網的延展,而是互聯網技術在產業升級上的應用。產業互聯網的前身不是互聯網,而是產業直聯網。早在互聯網技術興起之前,基于計算機到計算機的數據交換EDI就已經存在并在大型企業之間被廣泛運用。由于產業鏈分工的存在,企業間的直接連接一直廣泛而深入的存在,一直是當期最新通信技術的率先使用者,從電話到傳真到網絡通信技術。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事實上更多的企業與生產要素之間的連接已經在通過互聯網進行,只是相對于龐大的網民基數的快速成長,企業間(及要素間)的連接增量并不明顯,因此而帶來了互聯網就是消費互聯網的錯覺。
最典型的是,招聘網站,實際上就是一個產業互聯網應用,B2B交易平臺也是一個產業互聯網應用。只是相對而言規模不大,往往被人所忽視。這些初級的產業互聯網應用服務的是產業效率,但表現上更像是消費互聯網,表現為為產業提供更多的新的可能連接,這一點類似消費互聯網。
但更廣泛和深入的產業互聯網,應該是產業直聯網的升級,在產業鏈的龐大的存量結點之間,替代原有低效的直接連接方式,構建可以衍生豐富應用的產業互聯網平臺。
02
產業互聯網不是用互聯網重做產業,
而是用互聯網思維與技術服務產業
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在于存量的優化,而非以新增量顛覆存量。有一種聲音“所有行業都值得用互聯網思維重做一遍”,這里面重做一遍的意思并非是推到重來,而是用互聯網的思維和技術,深度滲透到產業之中,從中再次求優化解。
產業互聯網是一個服務概念,而非替代概念。
沒有人可以通過思考而變得身體健碩,唯有通過思考的決定驅使身體持續的鍛煉才能變得健碩。
找準產業,深度服務產業,才能自然的生長出產業互聯網。
03
產業互聯網并非去中間化
一提及互聯網,就自然的會提到一個概念“去中間化”,關于互聯網創造價值存在一個典型謬誤就是“去中間化”,當中間商只是一個通道,只會提供耗損而不提供增值,這樣的中間商必然會消失,而互聯網確實可以起到加速讓這些中間商消失的功效。但并非所有中間商都是純帶來阻滯和消耗的通道,事實上大量的中間商的存在,是在賦能和增值,對于這些中間商,互聯網也根本沒必要也不可能去中間化。
互聯網興起之后,作為中間商的投資機構也沒有消亡;甚至還誕生了很多新的中間商,比如淘寶的運營商。
對于產業互聯網更是如此。以服務產業為核心的的產業互聯網,其興起和目標絕非是去中間化,而是幫助產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變得更為高效。
在環節變得高效之后產生的自然合并可能,這是產業互聯網的附屬效應,而非首要標準。
04
產業互聯網的目標是全局高效協同
從產業直聯到產業互聯最大的好處,在于可以提升全產業的協同效率。
長產業鏈的多點直聯只能保障點和點之間的信息效率和決策的一致性,但是在長鏈條的產業里,只有點對點的直連是不夠高效的。
由于生產制造與物流的時滯客觀存在,點對點之間的最優決策,放到全局來看可能是一個糟糕決策,任何一個局部的精準指令依然會引發產業鏈全局的激烈震蕩,因此全鏈條的信息透明,有效預測和決策協同是解決效率的關鍵。
從原材料到最終的產品上架,應該構建全局的決策思維和行動的一致性,才能最終提升全產業的作業效率。
05
產業互聯網的價值不在于創造連接,
而在于匹配
對于產業互聯網而言,其最大的價值不是提供了更多連接可能,而在于有效評估和精準匹配連接的有效性。
產業連接的最大困境,不是不知道合作伙伴在哪里,而是無法預測和評估合作伙伴的能力的匹配度(長期和瞬時)。今天企業的競爭實力,很大程度來源于供應鏈管理能力,供應鏈管理能力的核心,在于有效匹配供應鏈上下游的能力,定義,發現,評估,管理,協調供應商,其管理的核心難度在于匹配,包括靜態匹配和動態匹配,供應商的分層分級分策略的合作。
通過產業互聯網,企業可以更容易的獲得這種匹配能力。
06
產業互聯網有效運作的核心在于數據
產業互聯網能夠高效履行智能匹配和動態管理的職能,取決于有豐富的產業數據。在當前產業里,只存在極少部分的指令和結果數據,大量的數據未被采集和利用,這直接影響了產業互聯網的效能。
這也是產業互聯網方興未艾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消費互聯網在近20年的發展歷程中,已經積累了整整一代人的數據不同。在產業直連時代并未能積累足夠的產業數據,而消費數據在產業互聯網里面職能作為旁證而存在,因此缺乏有效的數據,是今天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困境。
隨著5G,物聯網等技術的興起,產業數據的豐富度正在提升,但由于產業互聯網平臺尚未成熟,因此總體來看,目前仍處在數據缺乏階段。
07
物流是產業互聯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與純互聯網不同,產業互聯網在數據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維度:物流。
在純互聯網中,信息是絕對的核心,物流只是一個旁路的履約體系。信息可以在互聯網上公平的流轉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可以根據實時運算實現千人千面,可以先達成交易后履約。物流是交易決策達成之后的部分。
在產業互聯網,物流是交易達成之前的一個重要決策變量。企業的采購頻率,采購數量必須取決于物流基礎設施能力和物流信息,如果缺乏物流信息,決策將無法形成。
任何產業互聯網的構建,必須將物流能力和物流信息前置包含進去,脫離物流能力談匹配將完全無效。
同時,如果缺乏物流能力支持,再好的匹配可能,也因為物流的制約,而變得看得到,做不到。
08
SaaS是構建產業互聯網數據的基礎
產業互聯網不是另起爐灶,另外搭建一個互聯網應用,然后將產業信息和數據同步到這個互聯網應用之中去。
產業互聯網的數據一定是來源于產業的實時作業數據,將企業的每一個作業行為信息化數據化之后的自然聯網的結果。
因此,SaaS是構建產業互聯網的必然路徑,是持續獲取產業數據的基礎。任何產業互聯網的起點,都是從為產業提供SaaS服務開始。
09
產業互聯網是人工智能應用的核心場景
AI最典型最廣泛的應用場景是產業互聯網。
與消費互聯網大量情緒主導不同,產業互聯網是完全的理性主導,是基于確定的信息,確定的規則進行合理求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AI大多數時候會比人做得更好。或者說,AI的決定就會成為事實的標桿。
10
產業互聯網不可能一蹴而就
舊城改造比新城建設要復雜得多。
當然,消費互聯網的發展現在來看很快,成立三年的拼多多就可以擁有3億用戶,但放在早期來看,20年前,一個互聯網應用發展3年能有百萬用戶就算很不錯了。
產業互聯網也是如此,10年后可能任何一個產業互聯網應用也可能很快就得到普及,但是在產業互聯網的早期,必然經過緩慢的升級改造的過程。
種一棵樹,最好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在中國做產業互聯網,最好是現在,其次還是現在。
【本文是51CTO專欄機構“舟譜數據”的原創文章,微信公眾號“舟譜數據( id: zhoupu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