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降速,為5G讓路?三大運營商集體否認,為何用戶感知和官方說法不一?
歷史上的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是對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現代通信業的更迭交替亦是如此。5G“新皇”登基,不只是一個單純的技術進步的過程,而是會影響到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5G和上任“領導”4G的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相處,更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最近,就在一小部分用戶已經率先感受到了5G網絡帶來的高速率、低延遲體驗時,一些質疑聲也悄然冒頭,說運營商為了推廣5G網絡會限制4G網絡的網速。
有的人說,運營商們為了推廣5G在搞“小動作”。
網傳關于4G網速慢的應對話術(@機器貓)
甚至還有說法認為,降速的命令來自有關部門?
網傳來自于有關部分的降速命令(@奧卡姆剃刀)
在相關帖子下面,不少網友紛紛列舉自己的真實經歷試圖佐證這一點:
- 網絡頻繁變為3G;
- 只能切到飛行模式才能轉回4G;
- 上網瀏覽網頁也變得卡了;
- 看視頻也會時不時跳出加載
- ……
還有部分網友進行了實測,發現理論上4G網絡速度應該是100Mbps,折合為12.5M/s,但實際速度只有1.51M/s,整整差了11M/s。
事實真的如此嗎?“4G降速為5G讓路”是真的嗎?
為此,多家媒體帶著疑問致電了三大運營商的客服人員,得到的回復都是“否定”的,他們并沒有接到4G降速的相關通知。中國聯通研究院院長張云勇甚至回應稱,運營商不會降低4G網絡速度,反而會提速。
4G降速并非錯覺
從道理上來講,網上這些傳言多有不合邏輯之處。
據了解,當前相關部門的頭等大事莫過于監督運營商提速降費。就在8月8日國新辦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長韓夏還特意再次強調,工信部門要加強網絡支撐能力建設......持續推進提速降費,降低中小企業寬帶平均資費水平,積極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這個背景下,還提什么“降速”命令,委實有些說不過去。
另外,我國5G網絡還在建設中,運營商5G建設資金缺口還很大,這個時候選擇降低4G網速,并不能倒逼消費者應用5G。相反,如果一家運營商降低了4G速度,說不定會導致消費者不滿意而轉投他家,反而得不償失。從盈利角度考慮,運營商其實是反對升級的,充分發揮舊設備的盈利價值,不往新設備上投資,這才符合其利益。
既然如此,為什么會出現用戶感知和官方說法不一的情況呢?這或許和單位面積內用戶數量的增長以及單個用戶流量的增長有關。
一方面,我國移動用戶數量還在持續增長,從而推動流量需求爆發增長。截至6月底,三大運營商的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5.9億戶,同比增長5%。上半年,移動互聯網累計流量達554億GB,同比增速為107.3%,其中通過手機上網的流量達到552億GB,占移動互聯網總流量的99.6%,同比增速為110.2%。
另一方面,運營商推出的不限流量套餐使得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DOU)指標出現了顯著增長。正如通信專業博士、微博大V“奧卡姆剃刀”直言:“4G網絡降速并不是錯覺,的確手機網速降低了,但這不是運營商缺斤短兩,而是跟運營商普遍開展的一項業務——不限流量有關。一個月花一百塊錢購買了40G的高速流量,用1G也是一百塊錢,用40G也是一百塊錢。所以,在新的資費標準情況下,大家都敞開了用流量,甚至在家里有WiFi都不用。”
流量高速增長,但運營商的管道容量卻是有限的,好比一條水管的總水流量是固定的,用的人多了,再加上大家都隨便敞開了用,超過一定限度自然就會影響到用戶體驗。
既然需求增多了,那么從供給側來看,是不是4G基站建得不夠多,或者需要擴容了?
事實上,中國基站的數量并不少。目前,我國建成4G基站數已經超過500萬個,4G網絡覆蓋水平全球領先。中國的4G基站數量是美國10倍,人均基站擁有量是美國的2倍。
奧卡姆剃刀進一步表示:“三大運營商非常想把北上廣深等熱門地區的4G網速給提上來,但是4G技術的帶寬、覆蓋范圍都是有極限的,現在已經觸及到了極限。要想解決4G到極限的問題,那就需要在CBD等一些核心商圈加快5G建設,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5G發展會影響4G嗎?
雖然運營商不太可能為了發展5G而故意給4G降速,那么問題是,5G的發展究竟會不會影響到4G呢?
有觀點認為,通信基站布局的站址是有限的,所以只能拆4G基站換5G基站。也就是說,要發展5G就要限制4G。
賽迪顧問信息通信產業研究中心分析師李朕表示,這種理解是很片面的。他解釋,每個基站桿都可以承載多種通信技術。比如,很多基站桿上既有4G天線也有3G、2G天線,集成在一根桿上既節約成本也節約空間,讓基站桿有了更高的使用率。回過頭來說,在5G網絡商用初期,大部分是4G、5G并存的網絡。即使對基站進行改造,也會從更早的2G開始。不能片面認為一定要拆4G基站才能換5G基站。
但獨立分析師付亮卻認為5G的發展確實可能會擠占原本要分給4G的部分資源:“用戶反映的4G網速沒有去年快、有所下降是有可能的。目前確實有一些地區由于用戶數量上升過快出現了4G網速變慢的情況,這也是運營商4G網絡維護的重點。但目前運營商在“提速降費”、5G建設等背景下確實面臨比較大的壓力,之前投資在4G網絡維護上的資金要分割出來部分給5G建設,這就造成了在部分地區投資力度減弱。”
“本來4G網絡應該進一步優化,5G網絡需要進一步投資,現在來看運營商優先保了5G建設,而原來4G網就不是很好的地方由于用戶增多進一步變差。但這并不是說為了推廣5G給4G降速,實際上是資源分配的問題。”付亮說到。
此外,付亮還認為手機應用程序的復雜程度也會影響用戶對網速的感知。“現在的應用程序較為復雜,比如會在瀏覽過程中夾雜短視頻等內容,這會導致用戶的網絡體驗變差。”
除了站址資源問題,還有觀點認為,5G組網有NSA和SA制式之分。前期在沒有5G核心網的情況下,NSA要依賴現有4G-LTE平滑演進過去,會利用現有的硬件資源。
但4G-LTE使用的頻帶資源是3GHZ以下,從這角度看有可能對部分雙載波4G+的百兆以上超高網速略有降低,但對普通4G用戶來說不會有影響。就算演進到SA ,LTE也不會那么快退網,需要很長一段發展時間。
結語
平心而論,在技術更新的當口,確實有可能出現一些銜接上的磕磕絆絆。何況5G不僅僅給消費互聯網帶來新的機遇,更是為國民經濟千行百業生產經營活動賦能、提升數字化水平。
不過,目前人們關注點仍然是所謂的“4G降速”,而非5G本身的體驗,由此可見一項技術無論內蘊何種尖端技術與重大突破,作為尊重市場邏輯、尤其是需要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商業利益的應用技術,用戶體驗依然是成功與否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