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吸血鬼”AWS說起,開源如何破局?
過去十年間,從Linux和MySQL到Kubernetes、Spark、PrestoMongoDB,開源一直是云創新的支柱。但從最近的發展來看,開源的商業模式似乎蒙上了一層陰影。
開源生態若想繁榮,其中具有激勵模式是相當重要的,獨立開發者需要有動機才能為開源項目貢獻自己的,而對于那些具有開創精神的開發者來說,他們也需要有足夠的激勵吸引力,從而聚集在公司的周圍,以幫助他們蓬勃發展。
但公有云的存在可能會破壞這樣的激勵模式,因為他們改變了開源的態勢。大型云供應商很容易將開源項目納入自身體系中并將其作為一種托管服務產品,而如果這些大型供應商并沒給社區進行相關的回饋,那么它們就會榨取其他的工作成果,并破壞開源繁榮所必須的激勵機制。
在最近有關AWS的爭議中,AWS被指責總是隨意使用開源項目并對其進行重命名,但并不總是對社區進行回饋。這促使Confluent、Redis Labs和MongoDB等供應商開發新的許可證,以阻止大型商業云供應商的掠奪。
但似乎這并不是一個很正確的方式,因為這些新的許可證還沒有被開源計劃所承認,它們有可能使開源軟件本身的使用權問題更加復雜化。正如軟件自由保護協會(Software Freedom Conservancy)會長Bradley M. Kuhn所說,軟件應該“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不管他們是不是商業參與者”。“開源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這一原則一直受到尊重,而任何困惑都可能阻止人們加入社區。
那些尋找自身業務保護方法的開源公司確實值得同情。但雖然獨立開發人員盡了***的努力,要使開放源碼項目足夠穩定,并適合廣泛的企業應用,依然還是需要大型公司的資源和管理。Linux在企業中獲得了成功,因為Red Hat和IBM都支持它。借助谷歌的支持,Kubernetes迅速繁榮起來。當然也有例外,但是如果一個開源項目背后有一家公司的支持,那么它在大型企業中更有可能成功。
在這里,本文作者, 云數據分析平臺 Qubole創始人兼CEO Ashish Thusoo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他提到了他公司產品十分依賴于一些開源組件,如Spark、Presto和Hive。但同時Qubol也通過兩個項目Sparklens和RubliX對社區進行回饋,前者是一個提供Spark應用程序性能的框架,后者是一個加速Presto和Spark性能的緩存框架。
當然,在云中提供開源軟件可以幫助這些項目吸引到更多的用戶和開發人員。但是,如果商業云提供商的利潤不公平,就會阻礙下一代企業家程序員創建開源公司,并阻礙投資者支持這些公司。
那么,如果新的許可證不是解決方案,那么什么才是解決方案呢?
這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大型云供應商能否做到公平競爭。AWS并不見得是“邪惡的”,它的行為符合其認為的***商業利益。但是AWS也需要認識到,從長遠來看,破壞開源對其自身其他公司一樣有害。開源倡導者應該繼續提高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并向云供應商施加公眾壓力,要求它們采取負責任的行動。有證據表明,這種壓力能夠奏效。
我們還需要一個開源的“道德準則”,其由社區貢獻者、項目負責人以及開源組織(如OSI和Apache)創建。能夠制定出一套得到廣泛認可的道德準則,將使追究企業和個人的行為責任變得容易得多。
***的推動力是競爭。的確,大型云供應商在吸引客戶方面具有優勢,它們被CIO視為“簡單”和“安全”選擇。但是客戶還會去選擇***的軟件和***的支持。如果開源公司能夠為他們自己的發行版產品提供更好的特性和更好的支持,他們將說服客戶選擇他們自己的產品。
以上是一些社區可以采取的行動,但是我們作為個人,開源開發者也可以以個人去施加影響,他們可以通過反饋表單和產品論壇貢獻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并讓自己的聲音為其他人所知。
盡管開源挑戰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但我們依然需要認真對待。開源模型并不脆弱,也不會在一夜之間被打破。但是,如果商業云供應商繼續開發項目而不給予回報,他們就會削弱那些幫助開源取得如此成功的激勵措施。殺雞取卵不符合他們的利益,當然也不符合開發商和客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