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2.2億中國人簡歷的告密者
2011年,一個名叫王成予的男子,入職了一家叫中護聯和的投資公司,任常務副總經理職務。因為在職期間的勞動糾紛,王成予在2016年將中護聯和告上法庭。
庭審中,有個疑點是,王成予在入職這家公司時使用了“成予”這一假名,也未提供身份證信息。
幾個月后,中護聯和員工在網上發現了疑似“成予”的多條犯罪記錄。他們還發現,王成予的曾用名多達三個:周宇杰、周成宇、周成予。
一份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07年的一份刑事裁定書顯示:
周成宇(曾用名:周宇杰),男,1979年5月13日出生,出生地重慶市。1998年8月因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2000年4月14日刑滿釋放。因涉嫌犯合同詐騙罪于2005年7月15日被羈押,同年8月22日被取保候審;因涉嫌犯敲詐勒索罪,于2006年3月7日被羈押,同年4月14日被逮捕。
2014年,“王成予”創辦了一家名為“巧達科技”的數據公司。僅僅一年多時間后,王成予的巧達科技掌握了1.6億中國人求職簡歷。
騰訊《一線》調查后稱,“巧達科技”的工商信息顯示,法定代表人王成予身份證號以5102151979開頭,對應為重慶市北碚區人,生于1979年。
01 “簡歷之王”
2015年10月,巧達科技在發布一款叫“愛伙伴”的招聘管理工具時,宣布他們已經手握8.6 億份中國在線簡歷的數據,排重后有 1.6億份自然人簡歷。極客公園在當時的報道中說,這幾乎覆蓋了在線簡歷的 90% 以上。
在數據變現的基礎上,巧達科技利用這些數據發布了這款全稱叫“愛伙伴員工離職預報”的產品。到三年后的2018年,市場上至少還有3家以上公司提供類似服務。
巧達科技宣稱,“愛伙伴”能發現90%以上員工離職前的動態信息,最快30分鐘內向企業管理者發出預報通知。
正像一個“告密者”所做的。
巧達科技的方法是,用技術手段監控者其他企業員工修改、投遞、刷簡歷的情況,或員工的簡歷被獵頭、HR查看,一旦有動作,這款產品會將員工的動態推送給企業高管。
在我們一步步走向大數據裸奔時代的路上,這家公司正幫你一件件扒掉遮羞布。

在36氪,讀者對“愛伙伴”產品的評價 手握1.6億自然人的簡歷,它獲得簡歷信息發布者本人全部的授權了嗎?不可能。
巧達科技是以免費提供招聘工具給獵頭、企業HR的形式,獲得簡歷資源共享的。
其自稱,1.6億簡歷背后,他們合作了15萬個企業HR和獵頭顧問的用戶,這一數據在5年后即2019年變成了170萬。3月27日,自媒體“燃財經”拿到的一份巧達科技商業計劃書顯示,巧達科技目前已擁有2.2億自然人的簡歷、10億份通訊錄,并且掌握著與此相關的社會關系、組織關系、家庭關系數據。
也就是說,巧達科技和企業、獵頭們在做的是一項拿產品換數據的勾當,交易著你我的簡歷,而將你我排除在外。
02 告密者
在36氪、極客公園、創業邦等多家新媒體對“愛伙伴”產品的報道中,巧達科技都辯稱“愛科技”不涉及侵犯公民隱私。
巧達科技聯合創始合伙人劉博曾對此解釋稱,簡歷之中其實不存在法理規定的個人隱私信息,并且他們只分析簡歷信息中的個人教育經歷和個人求職經歷兩部分,是屬于“個人可向公眾開放并知悉”的信息。他辯稱“一般人誤認為簡歷中存在大量個人隱私,其實不然。通常個人隱私是指個人的私生活情況、財產狀況、婚姻家庭信息、身體隱秘部位等,而簡歷中并不存在這些信息。”
劉博說這句話的時間點是2015年。

“離職預警”后臺截圖;來源:極客公園 2018年5月1日,《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下稱“《安全規范》”)正式實施。
《安全規范》明確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個人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通信通訊聯系方式、通信記錄和內容、賬號密碼、財產信息、征信信息、行蹤軌跡、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
個人簡歷明顯屬于這一范疇。《安全規范》要求,間接獲取個人信息的要獲得授權同意,收集個人敏感信息的要獲得明示同意。
監管已經非常明朗。
2019年3月24日,大數據行業盛傳巧達科技被警方“一鍋端”,原因或涉及未經授權收集公民個人信息。
這一消息目前還沒得到警方確認和巧達科技的官方回應。
在媒體探訪的現場,巧達科技辦公場所被物業公司用封條封住了大門,人去場空。
03 被唾棄的隱私
很多人不羨慕明星,因為覺得自己還有隱私。呵呵。
在中國,2014年以來,每年有上億份簡歷被未經授權的互換、交易,甚至爬蟲獲取。
去年12月28日,Hacken Proof的網絡風險研究主管兼網絡安全研究員Bob Diachenko在推特上爆料稱,一個包含854GB、2.02億中國求職者簡歷信息的數據庫泄露,無設防狀態掛網一周后被下線。
這些泄露事件背后是瘋狂的暗里交易、倒賣,加工與變現的一個縮影。
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巧達科技在大數據行業并不知名,筆者詢問了3家知名數據公司負責人,并無人聽說過這家公司。
同樣不知名的還有很多像巧達科技這樣做著告密者所干勾當的公司。
除巧達科技外,僅“離職預警”這類產品,國內還有或曾有包括名為“人才啊”、“小魚HR助手”“助理小獵”等上線過。

“人才啊”2016年12月曾上線“離職預警”功能 自媒體《藍洞新消費》調查后理清了這類公司收集簡歷的套路,他們常以智聯招聘SaaS系統為底層技術的某款工具匯總多家招聘網站賬號信息,提供給企業HR使用,一個HR在常年的招聘中,常常能沉淀上萬的簡歷。“巧達科技”曾合作多達15萬個企業HR和獵頭顧問的用戶。
接下來,這些公司開始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深度學習這類時髦的做法來變現數據。“愛伙伴員工離職預報”就是這類產品。
他們以免費或1580元-4580元不等的年費價格,向企業HR或高管“告密”。
筆者曾在《誰將為黑箱金融埋單?》一文探討過“技術黑箱”問題。在“離職預警”的機器深度學習中,你永遠不會知道它們輸出了怎樣的歧視性評估。
招聘、求職就像按圖索驥,當個人信息泄露,圖窮匕見時,被“殺死”的將是求職者。
就像一口唾棄個人隱私的濃痰,精準地吐到你我臉上。
參考文獻:
1、《大數據公司“巧達科技”被查 曾獲創新工場投資》;騰訊科技
2、《準備離職?這個應用會悄悄告訴你老板》;極客公園
3、《以上億簡歷數據為基礎,愛伙伴可預報員工離職前動態》;創業邦
4、《1.6億人簡歷被買賣的秘密:智能招聘SaaS成幫兇》;藍洞新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