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十個職業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快速發展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將為勞動力市場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麥肯錫公司(McKinsey&Company)的一項研究發現,60%的職業中約有30%的任務將會被計算機取代。人們開始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產生危機感,但從目前看來,仍有一些工作在短時間內是很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
教師
教師并不是單純的輸送知識的機器,而是負責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習慣,所謂“傳道授業解惑”。因此,盡管機器人擁有海量的數據庫,比任何人類教師都知識淵博,但它們仍然無法完全取代教師的位置,未來在教育領域更可能以助教的角色存在。
建筑師
雖然目前機器人已經可以完成繪制圖紙的任務,但是,誠如李開復所說:“機器人不能發明創造”成為一個建筑師,需要抽象審美、藝術創造、空間想象力,建筑師最重要的工作——設計,是人工智能無法代勞的。
藝術家(音樂家、畫家)
2018年,佳士得拍賣行在網上拍賣由AI創作的畫作,獲得$432,500的高價,目前也有人工智能獨立作曲的案例。雖然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圖像采集、曲譜合成等算法完成一件“藝術作品”,但繪畫和音樂中所包含的創作者的情感卻只能由人類藝術家灌注,情感是人類相對于人工智能的***優勢,這一點在短時間內不會改變。
護理人員
這一職業屬于“富有同情心的工作”,需要工作者擁有細心、耐心和愛心。雖然比爾蓋茨說過:“人工智能需要解決這些傳染病問題……我們需要幫助醫護人員有所作為。”但機器人涉足護理領域,指的絕不是替代護士的工作,而是幫助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量。
記者
在BBC預測的300多種職業未來的”被淘汰率“中,記者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僅為8.4%。這項工作不止是信息的采集,更重要的是與被研究對象的交流和洞察社會的能力,這恰恰是人工智能目前所缺乏的。人工智能或許可以勝任編撰稿件的基礎工作,但無法取代完全這一職業。
企業高管
人工智能可以通過運算做出短期內有利于企業盈利的決定,但它們無法進行長足的規劃,制定新的商業戰略。這些重要的決策需要由有判斷力的人來做出,而不是將決策權交到人工智能的手中。
外交家
一名外交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出色的語言能力,還要有辨識力、理性思考的能力和廣博的學識。這一工作的復雜需求遠遠超出機器人所能處理的范圍,因此被認為暫時無法被人工智能代替。但是,目前人工智能可以應用于安保系統、同聲傳譯等領域,為外交工作帶來了不少便利。
心理醫生
隨著人們生活與工作壓力的增大,心理醫生這一職業的存在也越來越不可或缺。2017年,麻省理工人工智能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研發了準確率高達87%的EQ-Radio情緒檢測儀。雖然人工智能可以對人類的情緒及心理做出一些簡單的分析,但更深層次的分析和治療還是需要心理醫生來進行。
律師
2017年,機器人律師CaseCruncher Alpha在案例預測的比賽中打敗了100名劍橋法律系學生,但是,盡管人工智擁有預測的準確度,但它們卻無法勝任繁雜瑣碎的訴訟程序,更無法基于人情世故和法律量刑做出平衡,因此律師和法官將是很難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職業。
運動員
我們不能否認機器可以比人體的構造更優越和精密,但人工智能無法體現“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或許有一天人工智能可以應用在運動場上陪練,但它們不會有真正登上賽場的那一天。
人工智能的加入提升了勞動力市場的效率,關于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平衡問題一直在被討論,雖然人工智能發展得越來越完備,但機器人在短期內不可能完全取代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