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國的數據增長情況和發展趨勢
譯文【51CTO.com快譯】希捷和IDC發布了2018年11月《數據時代2025年》報告的更多細節,著重探討了美國和中國的數據增長。本文介紹一些預測的趨勢。你可以在此(https://www.seagate.com/our-story/data-age-2025/)查看完整報告。
在美國和中國,IDC認為數據存儲從端點(單個設備和系統)遷移到核心(云)和網絡邊緣,如下面美國的情況所示。它們認為,物聯網和人工智能工作負載的大數據處理將越來越多地在邊緣和大型數據中心完成,從而推動此處的存儲和內存需求,但減輕了數據生成端點的相對需求。
圖1. 美國的數據位置情況
這些新報告側重于相比數據生成的已安裝存儲容量,而不是年度交付能力(如2018年11月報告中所述)。美國的報告稱,2018年,美國擁有全球5.0ZB已安裝存儲容量中的29.1%。存儲容量的這個份額在2025年將降至28.5%,到時預計全球的已安裝存儲容量約16.5ZB。如下所述,中國在新存儲容量中的份額越來越高。
據IDC聲稱,美國數據圈的增長速度比許多其他地區都要慢。美國數據圈在2018年占全球數據圈的21%,但在2025年將僅為17.5%,從6.9ZB增長到30.6ZB,2018年至2025年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為23.6%。與其他地區一樣,大部分增長將歸因于來自物聯網設備、元數據和視頻監控的信號。然而IDC認為,隨著生產力相關(比如工廠和智能城市基礎設施等)的數據加速增加,娛樂驅動的數據其增長在放緩。
據美國報告顯示,由于物聯網設備日益將處理和分析推向更靠近數據源點本身的地方,美國數據圈中來自邊緣或在邊緣復制的數據百分比將增長7倍以上,在整個美國數據圈中所占的百分比從15%增加到25%。
中國報告稱,2018年,中國擁有全球5.0ZB已安裝存儲容量中的18.3%。存儲容量的這個份額到2025年將增加到19.8%,到時預計全球的已安裝存儲容量約16.5ZB。
與2018年的中國數據圈相比,中國已安裝的存儲容量總額略高于12%。到2025年,會不到7%。這一趨勢在美國報告中也有所體現,表明短暫數據的預計增長。短暫數據的主要價值在于可立即付諸行動,由傳感器及其他物聯網、輔助駕駛、聯網工廠以及其他“關鍵任務”應用軟件生成。相比之下,有的數據擁有內在的長期價值。
IDC認為,即使商業電影音樂的發行從DVD和CD等介質遷移到流媒體,磁帶和光學系統也將繼續是重要的存儲技術。他們認為,今后幾年仍需要磁帶和光學系統上的檔案存儲和備份(這意味著常常使用HDD的“活動歸檔”增長有限)。
圖2. 美國的已安裝存儲介質預測
然而隨著存儲從企業和最終用戶設備遷移到云端,存儲環境將發生重大變化。公共云已安裝字節數將從2015年的15%增長到2025年的48%,如下圖所示:
圖3. 美國的公共云和非云存儲
在中國,公共云已安裝字節數將從2015年的3%增長到2025年占中國所有存儲字節數的28%,這不包括公共云字節數,但包括所有類型的介質(HDD、閃存、磁帶和光學系統)上的所有其他企業、PC、電話和服務器字節數。如下圖所示:
圖4. 中國的公共云和非云存儲
日益生成具有直接價值的數據將推動全球IT支出,尤其是推動聯網設備和系統的核心以及邊緣處的存儲和內存需求。更多的數據意味著更高的長期存儲需求,推動市場需要HDD、SSD以及光學和磁帶技術。
原文標題:U.S. And China Data Growth,作者:Tom Coughlin
【51CTO譯稿,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譯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