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極真,贏得用戶的心 —記UCloud用戶大會暨TIC2018上海站
原創【51CTO.com原創稿件】12月份,正值寒冬,中國的互聯網經濟在中美貿易摩擦,股市大跌的影響下,也正在經受寒冬的洗禮
七年前,2011年的冬天,十幾位夢想者,在一個不算寬敞的會議室里,開始了創業之旅。兩臺2008年生產的、噪音巨大的服務器,幾乎就是唯一的家當,6塊錢的毽子就是他們唯一的娛樂活動。這樣一個小企業,在這樣一個寒冬里,不僅沒有倒下,反而一點點發展壯大起來。到目前為止,這家企業服務了8萬+用戶,其中包括傳統企業、政府單位、教育、醫療、金融、人工智能、游戲等行業的企業用戶。他們一直在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真正地為用戶持續創造價值,助力更多夢想者改變世界。它就是UCloud。
近日,UCloud用戶大會暨Think in Cloud 2018上海站(以下簡稱TIC)勝利召開,會上,UCloud進一步剖析了云計算的內核,全面闡釋了UCloud極簡產品背后的極深技術。同時攜手全球創新者,在前沿觀瞻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共同探討了技術賦能工業制造、汽車、智慧出行、智慧醫療和出海等行業里的創新機會與成功實踐。
客戶的需求就是我們下一個產品
UCloud CEO 季昕華先生在開場致辭中表示,當今的研發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用非常好的技術讓產品和競品完全不一樣。但是在互聯網領域,這種持續不斷的技術創新是有難度的。二是跟著競爭對手走,對手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三是深刻了解用戶的需求,根據挖掘到的用戶痛點去做研發。UCloud屬于第三種,季昕華認為這是最有價值的產品、研發模式,也是UCloud一直強調的:客戶的需求是我們下一個產品!
隨后,季昕華舉了一個例子。2013年,UCloud在***次推出物理云主機的產品,做云計算的廠商為何要提供物理服務器?看似不可思議,其實是由用戶的三個典型需求而來。一是用戶原來用的UHost,傳統的云主機不能滿足這個需求,這就需要讓它跑在云主機上,讓對系統要求比較高的數據庫跑在物理庫上,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場景需求。
二是很多企業對于數據安全的要求非常高,認為一些敏感數據存放在云上會有很大壓力,所以有一臺可以控制的物理服務器是非常放心的選擇,物理云主機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三是在2013年之前,很多互聯網創業公司,并沒有使用云計算,很多比較老的互聯網公司,已經有很多物理服務器。如果上云的話,這些物理服務器將全部被拋棄掉。有沒有辦法讓這些物理服務器同時用起來,又可以滿足云的發展需求?UCloud由此設計了物理云主機,既可以讓這些已有物理服務器的客戶把自己的服務器用起來,同時又實現了云主機的需求。UCloud推出的物理云主機,讓用戶不用擔心性能、安全、服務器折舊的問題,得到了很多用戶的肯定。這也讓UCloud更加堅定了“只有滿足用戶下一個需求的產品才是好產品”的信念。
不僅僅是物理云主機,在存儲、網絡、安全方面,UCloud根據用戶的需求,研發了100多款產品,如:分布式KV,數據方舟,安全屋等等。同時UCluod還在根據用戶需求研發新的產品,如:硬件加速虛擬化,可信云主機,持續數據庫,以及新一代公有云分布式數據庫,只為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
UCloud在全世界部署了29個可用區,助力中國互聯網企業出海,走向全世界。在東南亞、非洲、歐洲、北美、南美,都有UCloud的機房部署,在全球已有500多個芯片連接點,6.5億以上的帶寬。通過這些節點,能夠將UCloud的客戶、產品,快速的分布到全世界。
優秀是刻苦努力得來的
UCloud,公司名字的本意是優秀的云服務,立刻可以得到。但是經過多年的努力和奮斗,UCloud認為“優秀是刻苦努力得來的“更適合公司的企業文化。“因為我從來不相信唾手可得的成功,我從來不相信一夜爆富的可能性,我相信水滴石穿的力量。” 季昕華表示,“我也祝愿在座的用戶以及不在場的用戶能夠和我們一起刻苦努力,走出這個冬天,獲得更加美好的明天,因為優秀是刻苦努力得來的!”
UCloud產品設計與技術實現背后的故事
UCloud成立的6年中,產品線持續擴張,產品質量和性能也在不斷提升。而在每一次的升級迭代背后,都代表著UCloud后臺技術能力的一次質的提升。UCloud始終堅持要用更加強大的技術,帶給用戶更加簡潔、更加***的產品體驗。UCloud技術副總裁楊鐳先生,從全球基礎設施建設、下一代云計算研發等方多個方向,講述了UCloud產品設計與技術實現背后的故事。
簡單、穩健、靈活、易用、降本、增效的UCloudStack
楊鐳先從OpenStack講起, “OpenStack為復雜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復雜的解決方案”,復雜的問題是指云計算,復雜的解決方案就是指OpenStack。雖然它的熱度一直在走下坡,但私有云的熱度卻在不斷持續增加,只是OpenStack這個解決方案的熱度降低了。
作為一家做公有云開始的行業公司,UCloud一直在思考如何把產品和技術帶到更多的領域,UCloud的解決方案是UCloudStack。這是UCloud自研的輕量級、可以私有化的云計算軟件系統。
UCloudStack產品研發負責人文天樂介紹說,UCloudStack這個名字本身不是一款產品,而是UCloud的技術和產品的集合,是為企業場景定制的解決方案中的***款產品,是一個輕量的平臺解決方案。UCloud對其定位是:簡單、穩健、靈活、易用、降本、增效。經過2個月的調研、8個月的研發,今年6月份,UCloudStack發布了1.0版本,覆蓋全部基本需求。之后,經過1-2個月的硬件兼容性測試和功能測試,完成了當初設置的目標和要求。經過16個月時間,UCloud為這款產品在企業場景中的應用,重構開發了大約18萬行的代碼,經過測試和驗證,核心產品達到了99.99%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UCloud做公有云運營6年,為什么要做重構、定制?文天樂解釋說,UCloud的重構定制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部署規模,二是快速交付。公有云通常有成千上萬的數據中心,而企業應用往往沒有這么大的數據中心,最多也只有上百臺。所以不可能把公有云架構,或者物理網絡架構直接搬遷到用戶數據中心,所以有裁減、復用,以及軟件上的優化等大量工作要做。在快速交付方面,因為要提高交付效率,但又受限于用戶數據中心的情況,以及一些不能上外網的情況,所以對工具化和不依賴外網進行安裝部署提了比較高的要求。通過一系列的工程化、自動化工作,用戶按照UCloud的要求把物理網絡結構建好以后,可以在約兩個小時之內完成部署,包括自動化設施和流程。
說到產品適用的用戶場景,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一個用戶,短期內,或者由于數據安全影響,無法使用公有云的客戶。UCloudStack的操作UI和公有云很像,用戶可以延續在公有云上的使用和操作習慣,相較于傳統的虛擬化軟件,或者是定制的OpenStack產品,交互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總之,UCloudStack產品的專業服務、安全穩定、邊界高效、成本優化、智能可靠,主要體現在兩點,***個是實現從小規模到大規模的平滑過渡和升級,第二是成本優化。把公有云上的混合云方案完全移植到UCloudStack私有化部署的平臺上,利用用戶存量無法虛擬化的特殊設備,集成在云里一起使用和管理。另外軟件平臺不綁定任何一個廠商特性,簡單地說就是在不追求性能和可靠性情況下,用兩臺PC也可以部署UCloudStack平臺。
目前整個產品已經應用到了三個業務里面,***個是北京市政務云,主要用這個方案解決北京提供服務的問題。第二個是泉州移動合作的企業云,用來了解移動覆蓋本地制造類的中小企業。第三個是富士康工業云搭建的云平臺,用來支撐上層的工業互聯網。
產品的選擇要回歸用戶價值本身
當一個科技浪潮打過來的時候,我們需要怎么做?UCloud的做法首先是冷靜,冷靜地聽聽更多不同的聲音。并且堅信產品的選擇還是要回歸到用戶價值本身,如何給用戶創造價值,不是因為友商都在做就要做。在冷靜過程中,當然不能無動于衷,UCloud做了一款Kubernetes產品服務。
之所以選擇Kubernetes,首先是因為Kubernetes通用,不會鎖定用戶,當用戶在UCloud選擇Kubernetes時,也可以選擇友商的Kubernetes,無形中為用戶創造了價值。第二,UCloud的產品目標是管理Kubernetes,把這個比較復雜的軟件系統由UCloud維護,用戶只負責使用,同時對Kubernetes服務本身免費,用戶只需為計算結點資源付錢。 這就是實現了為用戶創造價值的產品目標。楊鐳透露,UCloud的Kubernetes產品服務會在2019年3月開始正式商用。
回顧一次機房遷移的過程
縱觀UCloud各地數據中心落地的時間,可以看到在2016年12月就已經有了韓國首爾的數據中心,但是在2018年9月又來了一次,這是因為在韓國的供應商因為各種不可抗外因關閉了。UCloud迅速做出應對,決定進行機房熱遷移。
接下來,研發總監吳斌煒主要講述了這一過程。當時的遷移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離線遷移,對用戶影響比較大。為了讓用戶業務受到盡可能小的影響,UCloud 把兩個機房在邏輯上變成一個機房。由于機房中一類是承載用戶的產品,一類是控制產品的管理模塊,所以想要把兩個機房合成一個機房,就要在一個機房部署這兩類,把管理模塊加入到老機房管理系統里,這樣新老機房的管理系統就是一套,有這套系統功能來管理整個機房,讓這兩個機房在邏輯上是一個機房。之后就是遷移的過程,包括控制系統遷移和上層產品遷移。不僅如此,UCloud在此次遷移中還對網絡架構做了升級,使新機房架構可以多承擔10倍以上的數據量。
SDN的精華:自主可控、進化能力
網絡產品研發部門的邱模烔分享了UCloud***的SDN網絡。UCloud的SDN網絡技術的本質和精華有兩點,一是自主可控,二是進化能力。
網絡經過了六個版本的迭代,UCloud在這個過程中也走了一些彎路,但也收獲很多,比如讓用戶得到了全網一致的用戶體驗,幫助有技術能力的大客戶透明升級,還有在這個過程中沉淀下來的進化能力,可以讓用戶無感知地切換到新的版本。
邱模烔認為,對于網絡這種非常核心的系統,自主可控和進化能力幾乎決定了一切,不是做一兩個新特性、新功能就可以。大版本的透明升級是進化能力的關鍵,這意味著所有的軟件架構設計里面都必須要考慮灰度和架構設計,還要有完善的運營平臺,就是要把這整套能力全部沉淀下來,變成SDN網絡背后真正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是進化能力。
暗流涌動的2018
***,楊鐳講到了安全和隱私保護,為此UCloud做了三件事情。
首先是UCloud把控制臺和用戶中心第三方跟蹤工具全部移除,改為自主研發。第二,把自由上報的工具,敏感信息都禁止了,同時加強自身能力。所以很多情況下,看一些宏觀的數據就基本上知道產品問題在哪里。第三,UCloud正在自研登錄、注冊的工具。
UCloud做了一款產品:KMS服務,用來做加解密。這個產品使用了intel技術,把關鍵階段運算放到CPU內置的芯片,而不是由傳統的內存來做,所以可以保護密鑰永遠在CPU芯片內,而且可以在內核和虛擬化軟件出漏洞的時候保證安全。KMS服務有比較強的分布式能力,對于用戶來說,每換一個區域,不用把秘鑰打過去,而只需用它加秘底層的數據。
楊鐳認為,數據安全保護在技術上最重要,如果只有規則、理念,但是沒有技術手段,就很難保證。UCloud認為把用戶的數據隱私保護好,是對用戶***尊重,甚至于超過體驗、價格!
一份屬于程序員的榮譽:金格子獎
如今,程序員已經成為一個龐大的職業群體,他們正在各個行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價值,努力地為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體驗。在互聯網與社交娛樂彼此交融的時代,“格子衫”逐漸成為代指“程序員”的熱門詞匯。但是娛樂之上,UCloud深刻地理解到,在程序員身著格子衫的背后,是對技術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是勇于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澎湃動力。此次TIC大會,UCloud發起了首屆“金格子衫“獎項的評選,旨在表彰那些敢于追逐夢想,敢于面對挑戰與變革,在變化中持續改進,從不墨守成規,實現自我提升,并推動人類進步的優秀“程序員”。
至此,UCloud用戶大會暨Think in Cloud 2018上海站的產品和技術專場圓滿結束,秉承著“客戶的需求就是我們下一個產品”的理念和“中立、安全、可信賴”的原則,UCloud將一如既往的真正的為用戶持續創造價值!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