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分叉為什么能產生新的數字貨幣?
區塊鏈分叉一般是針對硬分叉來說,硬分叉是社區共識的分裂,是打破舊共識建立新共識的過程。相當于志不同道不合,原來一條道上的人分成了兩撥,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兩撥人對分叉之前各自所擁有的鏈上資產都認可,而且分叉之后各自擁有分叉后的鏈上資產。可以理解為,通過分叉憑空創造了雙倍財富,但價值多少還是取決于市場用戶是否買單。
說完硬分叉,對應說下軟分叉。軟分叉是臨時的,是由于區塊鏈系統升級后,程序版本的差異產生的分叉。只要所有節點都升級到***版本,軟分叉就會消除。
舉個最有名的硬分叉事件,即以太坊分叉事件。
2016年7月,黑客盜取了以太坊區塊鏈上大概6千萬美元的The DAO合約幣。
于是,以以太坊創始人V神為首的以太坊開發團隊修改源代碼,強行將交易回滾。即把第1920000個區塊的資金轉移到另一個地址,從黑客手中奪取被盜之前地址里的合約幣。
大部分礦工認同這個修改,一部分礦工不認同這個修改,于是形成了兩條鏈,新鏈是以太坊(ETH),原鏈是以太經典(ETC),大家繼續在自己認可的鏈路上挖礦。
一邊是創始人V神加持站臺并大力擁護;一邊是去中心化實踐者,堅持寧可影響收益,也不違背區塊鏈信仰。WILLing始終認為硬分叉是違背了區塊鏈“不能修改”的技術本質,采用了人為手段“強制回滾”,違背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技術本質。
然而,大多數用戶并不十分關心是不是真正的以太坊,而是更關注自己的以太坊是否有升值。
誰是真正的以太坊已經不太重要,比特幣分叉也是擴容所需。就像我們不能強求每一個人的信仰與價值觀都一致一樣,只要有用戶認可,只要能為用戶創造價值,只要不影響到用戶利益,就能得到用戶認可,就有存在的必要,這是區塊鏈生態多樣化并繁榮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