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時代 “數”人才 鏈世界 ——第七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總決賽在南京成功舉辦
桂花飄香的八月,詩意棲居的南京。8月29日-9月1日,第七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設計大賽決賽(以下簡稱大賽)在南京進行成功舉辦。大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江蘇省教育廳、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聯合承辦,中國信息化周報、中國(南京)軟件谷、江蘇軟件產業人才發展基金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具體執行。
大賽與第十四屆中國(南京)軟件和信息服務國際交易博覽會同期舉行,并設多個專場活動——第七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大賽總決賽開幕大會、2018中國軟件產教互動工作座談會、優勝團隊創業投融資對接會、優秀軟件企業人才招聘會等,通過比賽、項目演示、產教交流、現場招聘等多種形式,有效推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接技術與資本,為軟件人才培養及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平臺支撐、發揮紐帶作用。
開幕大會 青春洋溢
8月30日,第七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總決賽開幕大會在南京科技館成功舉辦,一群青春洋溢的莘莘學子懷著對軟件行業的熱愛及濃厚興趣齊聚南京。
圖 開幕大會現場
大賽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江蘇省教育廳、教育部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共同承辦,中國信息化周報、中國(南京)軟件谷、江蘇軟件產業人才發展基金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具體執行。中國工程院倪光南院士、江蘇省人民政府王志忠副秘書長,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李冠宇副司長,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楊健副巡視員,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王鵬副院長,江蘇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池宇副主任,江蘇省教育廳王成斌副廳長,中國(南京)軟件谷管委會謝祖國主任,雨花臺區區委常委、雨花臺區人民政府孫中華常務副區長,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黃志球副校長,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黃河燕院長等領導和專家出席開幕大會。
圖 中國工程院倪光南院士
倪光南院士表示,軟件是一個面向未來、具有無限生命力的學科領域,已滲透到其他各類技術領域中。我國軟件產業的發展有非常優越的條件,政府支持、充足的軟件人才資源、廣闊的市場需求帶動了我們軟件產業和技術的發展。無論技術如何變化,信息技術如何發展,在所有新型技術、新型領域里面,軟件毫無疑問都占很大的成分,甚至是某些學科的主要部分。而軟件產業的未來需要當代年輕人承擔更多使命與責任。
圖 江蘇省人民政府王志忠副秘書長
王志忠副秘書長在致辭中指出,對于軟件產業而言,人才和創新是產業發展的靈魂。“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連續六年成功舉辦,有效搭建了產學結合的新平臺,為發現、培養、集聚更多優秀軟件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未來,江蘇省將以大賽的舉辦為契機,把軟件人才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發揮高校在軟件人才培養方面的骨干作用,進一步加強產學互動,加大雙創團隊引進力度,致力于打造具有競爭優勢和江蘇特色軟件產業生態,為江蘇軟件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撐。
圖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李冠宇副司長
李冠宇副司長在致辭中表示,今年“中國軟件杯”大賽已走到第七屆,影響力越來越大,在促進產教融合和軟件人才培養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軟件定義是信息革命的重要標志和顯著特點之一,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人才培養是根本,也是關鍵。我們要從優化人才培養機制,持續加強產教融合,加強人才與產業的協同,強化人才培養鏈、產業鏈、創新鏈銜接等方面著手,做好人才培養工作,推動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
圖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楊健副巡視員
楊健副巡視員表示,“中國軟件杯”大賽作為教產多元合作的重要平臺,激發了高校、科研機構和生產企業創新創造的活力,促進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引領了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展現了教育改革創新的最新成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前培養高素質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內在要求,也是辦好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這對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各相關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既是新的機遇,也是新的挑戰。我們將始終堅持敢于拼搏、勇于創新、精誠合作的精神,把握機遇,不辱使命,共同攜手為軟件行業的發展,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軟件行業人才培養共同努力。
圖 大賽總決賽正式啟動
倪光南院士、李冠宇副司長、楊健副巡視員、池宇副主任、王鵬副院長共同開啟了大賽總決賽。本屆大賽評委會主任黃河燕對本屆大賽前期工作情況進行了報告。她表示,本屆大賽共有4127支隊伍、近1.5萬名師生報名參賽,其中本科賽隊3124支,高職賽隊1003支,賽制不斷優化,提高了企業專家的評分權重,使大賽更加貼近產業需求。
為表彰各單位對大賽的支持,大會還頒發了最佳地方組織獎、最佳學校組織獎、產教融合創新獎和企業突出貢獻獎。同時,主辦方通過歌舞、音詩畫等藝術形式展現了軟件學子們投身產業發展的熱情和執著。
來自工信部信軟司、教育部職成司相關處室的領導,有關省市經信委和教育廳的領導,來自中國民航信息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國瑞信安科技有限公司、浪潮軟件集團有限公司、新華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航天智芯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江蘇星網軟件有限公司、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業的高管代表,來自全國高校、高職的院長、老師,晉級決賽賽隊的師生及媒體代表也出席了開幕大會。
激烈角逐 花落誰家
本屆大賽歷時一年,從賽事啟動到初賽評審,從晉級挑戰到決賽現場,共有320支隊伍從全國各大高校的4127支隊伍中脫穎而出,其中 100支賽隊進入南京總決賽。經過三天的比賽,共角逐出特等獎1支,一等獎15支,二等獎82支,最佳表現獎10支,最佳創新獎10支,最佳指導老師16名,最佳學校組織獎58名,最佳地方組織獎15名,企業突出貢獻獎11名,產教融合創新獎8名。其中特等獎隊伍是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Perceptron”團隊,他們的獲獎項目是“基于人工智能及機器視覺的安全帽提取及分析”,該系統考慮到工地上工人相對于監控攝像頭的位置有遠有近,基于深度學習技術,采用今年最新的深度神經網絡YOLOv3,通過細節改進提升了神經網絡對遠處小目標的辨別能力。一等獎團隊分別來自四川大學、山東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警工程大學、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
圖 決賽答辯現場
以新技術應用為導向 深化產教融合
8月31日,在第七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決賽期間,為銜接產業需求,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培養創新型軟件人才,推動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 2018中國軟件產教互動工作座談會在南京成功召開。會議由中國軟件產教互動聯盟主辦,中國信息化周報承辦。
圖 會議現場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工信部信軟司副司長李冠宇、廣東省經信委電子信息軟件處調研員鄒林華、東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陳錫民、南京中新賽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明意、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黃河燕、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副院長王忠杰等領導和嘉賓出席會議。來自地方軟件行業主管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代表、骨干企業代表,以及高校、職業院校代表和新聞媒體代表共200余人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由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創始院長陳鐘主持。
李冠宇在致辭中指出,軟件產業發展應以人才為本。當前,與軟件產業持續發展和核心技術有待突破的形勢相比,軟件人才隊伍建設還存在人才供給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等問題。下一步,工信部將從四個方面完善軟件人才培養工作:一是加強人才培養機制創新,探索軟件人才培養新做法、新模式;二是鼓勵高校面向產業發展需求優化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強化信息技術新工科建設;三是鼓勵創新創業,把雙創工作作為充分挖掘軟件人才潛能的有利抓手;四是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把造就高素質人才隊伍,推動人才工作科學發展作為加快軟件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技術和戰略支撐。
在會議主題報告環節,倪光南院士發表了“新一代信息技術背景下中國軟件業的機遇”主題演講。他提出,當前軟件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軟件人才需求的提升,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應用需求,極大地推動、促進了產業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對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
廣東省經信委電子信息軟件處鄒林華調研員就廣東省電子信息和軟件服務業發展情況、人才需求、推進產教融合的具體策略三個方面與參會嘉賓做了分享。他表示,軟件產業已步入高速增長、快速迭代的爆發期,要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軟件人才面臨很多難點。廣東省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策略有三方面:一是以產業需求為導向,建立高校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引導支持高校在產業集聚區開辦分校。二是加大人才培養投入,激活企業和職業院校作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雙主體作用。三是持續深入推動產業型軟件人才和復合型軟件人才的培養工作。
黃河燕在題為“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產學合作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演講中提到,推進我國高校新工科建設與實施是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大力培養“大國工匠”和高層次工科創新人才的重要舉措。在此背景下,要把創新人才培養與產學研合作有效協同起來,需要做幾方面工作:一是在課程體系層面,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融入現有重大科研成果,不斷豐富更新既有課程知識體系;二是在教育教學方法層面,要鼓勵實踐性教學,把先進的科研方法帶入研究型教學中,滿足新工科內涵特征的需求;三是要以產業需求為驅動,以企業項目為載體,以創新創業為目標,推動工程教育鏈的貫通,實施產教有效融合。
作為一家企業,東軟在培養國際化、實用化產業人才方面極具探索精神。陳錫民分享了“東軟的產教融合之路”。他提出,東軟產教融合實踐的特點是實現了與東軟產業發展的高度互動。東軟睿道能夠結合東軟自身項目管理方法、產品開發流程,形成特色課程體系、實訓平臺,以云平臺方式服務、培養更多學員。此外,東軟還通過與高校共建產業學院、面向高校展開創新創業合作等方式,面向新技術應用需求和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訴求提供專業化支撐,積極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王忠杰發表了“加快新工科建設 培養卓越軟件人才”的演講。他提出新工科教育必須貫通多個專業領域,才能迎合市場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軟件工程的新工科建設也要圍繞軟件本身特色進行跨界。此外,他建議,在新工科建設過程中,如果把企業通過培訓來實現學生掌握技能和企業實際需求融合的做法提前至大學階段,效果會更好。
王明意發表了“中新賽克產教發現探索”的主題演講,介紹說,為解決目前大數據從業者及相關專業學生實驗資源缺乏的問題,中新賽克搭建了高校大數據基礎實驗平臺,通過提供資源共享、集群管理以及實驗操作等功能,服務于相關專業群體。
在會議圓桌交流環節,來自新華三、南大通用、廣聯達的企業高層和來自西北大學、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院校領導圍繞“產教融合面臨的難點和問題”、“學校、企業推進產教協同創新的具體做法和經驗”等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項目資本對接 創新創業從這里揚帆起航
9月1日,在第七屆“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期間,“中國軟件杯”大學生軟件設計大賽優秀團隊創業投融資對接會成功舉辦。
圖對接會現場
眾里尋“你”千百度 夢想從這里啟航
“中國軟件杯”大賽已經成功舉辦了七屆,每屆均吸引近萬名師生熱情參賽,在全國形成了大學生積極參與軟件設計、投身軟件行業的熱潮。歷屆大賽產生了眾多優秀項目和創業團隊,部分項目在技術層面上已經達到工業級應用軟件的水平,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和較大的市場應用價值。好項目也需要適合的土壤才能生根發芽,也需要被賞識才有機會問世,眾里尋“你”千百度,在這里“千里馬”與“伯樂”相遇了……
為有效連接技術、產業與資本,為參賽的優秀團隊提供資本對接及科學專業的創新創業指導,大賽組委會以大賽平臺為依托,舉辦了針對優秀參賽團隊的“創業投融資對接會”,邀請知名資本投資機構為參賽師生提供創業咨詢和投資孵化服務,同時為投資機構搭建挖掘和遴選優秀創業項目、團隊的平臺,促進雙方資源有效對接 ,形成創新創業良好發展氛圍。
山東科技大學dzxy、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whatever、北京工業大學爆肝小分隊、南京航空航天大學WD看門狗、湖北大學從入門到精通、南寧職業技術學院云智物聯研發團隊、重慶郵電大學泥石流、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The-GYM、南京郵電大學紅鯉魚、武漢大學SST、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星云、武漢大學ici此地隊共12支優勝團隊參加了此次創業投融資對接會,展示創業項目。
上海中帝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創始人任峰、毅達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投資總監林建國、賽伯樂綠科集團高級合伙人李蜀華、南京晨光高科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吳耀、螞蟻天使聯合創始人束順斌、江蘇原始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袁長春、江蘇瑞華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黃新、微軟開源技術中心資深項目經理梁莉出席本次創業投融資對接會并擔任點評嘉賓;北京大學軟件與微電子學院軟件技術系教授郁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軟件學院副教授邵兵,作為高校評審顧問出席了本次會議。
郁蓮表示,創業投融資對接會不僅為好項目的脫穎而出提供了機會,更為團隊之間橫向交流和縱向學習搭建了平臺。
邵兵認為,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星云隊做的“航班數據可視化”和武漢大學ici此地隊做的“櫻花旅游APP”獲得青睞的可能性較大。“前者項目功能已經比較成熟了,信息量很大,數據也比較真實,數據的呈現‘大而全’,如果在這個基礎上針對某些企業的痛點做定制化產品調整,使之‘小而專’,則成功的機率會更大些。武漢大學ici此地隊AR技術上不是很強,但是團隊的穩定性和協作能力比其他的團隊略勝一籌,而這往往是投資機構在初期更關注的。”
“‘中國軟件杯’考察的是學生技術方面的能力,而投資方今天考察的是學生項目的盈利能力,兩者并不完全一致。如果投資方真的決定投資,更有可能是剝離出能夠盈利的內容重新裁剪和組織。”邵兵說。
創業項目可圈可點 悉心澆灌方能茁壯成長
12支創業團隊各自展現了項目亮點,他們不僅在決賽中取得了較理想的成績,現場表現也可圈可點。
優秀團隊們的創業項目得到了企業和資本方的青睞,這些項目與當前產業熱點緊密結合,將解決技術難點作為切入點,有一些項目的應用場景考慮得很清晰,已經在規劃創業計劃的實現路徑。
對接會現場互動頻繁,現場高潮迭起。部分投資機構和企業對創業項目拋出了橄欖枝,表達了進一步商榷的意愿。8家投資機構和企業對采用AR技術的旅游APP、基于人工智能及機器視覺的安全帽提取及分析、航班數據可視化等項目表示強烈意向,看好他們的技術亮點,對技術和市場運營價值進行了引導。其中,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星云團隊的“航班數據可視化”項目,重慶郵電大學-泥石流團隊“采用AR技術的旅游APP”項目備受熱捧。
通過這次投融資對接會,與會者嘉賓們深切感受到了軟件學子們渴望技術創新的激情和追求理想的狂熱,青春因夢想而華麗綻放,夢想因努力奮斗而成真。投融資對接會結束了,但創新行動、創業夢想卻生根發芽,只要悉心澆灌,假以時日定會成長為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