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回來百度會怎樣?多看看快手拼多多就有答案了
對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而言,自從谷歌在2010年從中國市場撤退后,就注定要時不時面對這樣的問題:如果谷歌回來了,百度會怎樣?就像馬化騰必須面對相似的問題“如果Facebook來到了中國,騰訊會怎樣”一樣。
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中國用戶希望獲得更多選擇和更好用戶體驗的愿望。盡管壓力的代價通常也不菲,但有效的競爭通常會對所有試圖通過競爭來贏得地位的相關企業施加積極影響——無論是對百度還是騰訊,有效的競爭既是壓力,應用得當也是變革和進化的動力,不同的是,過去幾年百度一直面臨更多的外部壓力,而騰訊要輕松得多(直到今年它突然感受到壓力)。
這種持續的壓力狀態在百度已經產生了一些積極的成果,比如它促使李彥宏最終下定決心,請來了陸奇和其他一些重量級空降人才,并全力以赴支持陸奇實施大刀闊斧地變革,最終讓百度重新激活工程師的客觀文化,并實現了重新的戰略聚焦。
在這一點上,我不太認同一種觀點,即過去一年多百度的進展完全是陸奇的成績,與李彥宏無關——回顧那些成功企業的變革,沒有創始人和強大董事會的支持,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同樣是基于這一點,我認為李彥宏面對不同聲音和壓力的態度、心胸和它賦予這家公司的愿景與使命,是決定百度能否鞏固和提升陸奇變革的成功、能否面對來自谷歌等全球對手更激烈的競爭時建立競爭力、能否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技術和市場變革中抓住機會的關鍵,而種種跡象表明,李彥宏似乎正在努力找回初心,而谷歌的來到可能會進一步助他一臂之力。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谷歌以及同樣傳言了很久的Facebook如果真的回來/來到中國,會如何影響中國市場的相關主導者:
無論是谷歌還是Facebook,最近有關于它們會回來/來到中國的傳言比過去更為密集,一方面是與中美貿易沖突有關,市場上可能會存在一種預期,就是為了從根本上化解沖突,中國可能最終會采取比以往更加全球化和開放的政策,而這可能讓這兩家公司的中國戰略從中受益。
但另一方面的因素也不可低估,即即便是面向全球除中國以外的近60億潛在人口,在經歷了PC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兩大紅利時代后,扣除掉階段性有效的潛在用戶規模后,兩家公司的用戶增長驅動的時代已經告一段落,這時中國這個互聯網應用非常發達的海量市場就顯得尤為有吸引力——無論是就用戶規模、商業市場還是豐富的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場景而言。
第三方面的因素則與商業模式的統一性有關——Facebook希望建立一個全球無障礙的用戶網絡,而谷歌需要連接全球每一個角落,這樣它們才能建立更為精準的用戶信息、進而獲得更多的廣告價值,顯然中國市場截斷了它們的這種努力。
這些都會增加它們來華的決心,甚至包括對中國的監管體系做出讓步,但它們最初的主要目標可能是商業模式的統一性,包括連接那些本來就屬于它們的用戶,現在這些用戶中很多都是通過翻墻來使用它們,另外,在一二線城市它們也可能有機會獲得部分新的用戶,以及尋求更多的行業合作機會,包括谷歌可能會試圖建立其應用商店在中國的影響力乃至對整個中國智能手機產業的影響力。
對兩家公司、特別是谷歌而言,在其核心的搜索和內容相關市場,過去8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間隔著一個移動互聯網時代,增長的動力也早從一二線城市下沉到三四線及以下市場,想想今日頭條、快手、拼多多這些新進應用的突然崛起吧,這些應用重新形塑了、或者注定會形塑中國互聯網用戶的使用習慣和相關生態,這其中也包括對一二線城市的滲透。
同時,預計它們也很難獲得內容監管方面的特權,而一個被刪減過的谷歌注定會讓那些希望擺脫監管的用戶的預期落空,同時谷歌在中國移動內容生態的建設方面的滯后性也可能讓它的搜索體驗無法達到預期。谷歌可能的彌補方案是同擁有內容的騰訊合作,但考慮到內容戰略對騰訊的重要性,它可能更愿意將合作局限在技術和市場方面,而非產品和用戶上。
相比而言,顯然百度更懂這些新的用戶和趨勢,也擁有抓住新的變化的組織靈活性——拼多多的創始人黃崢正是離開了谷歌,才有機會靈敏地抓住以往被遺忘的新用戶和新需求,而在谷歌時,中國區雇員幾乎很難做出重大的應變決策、或者即便最終決策通過,機會已經不再——在2010年前,百度就是憑借這一優勢在與谷歌競爭中后來居上,比如它推出了百度百科和貼吧等更貼近本土特點的內容產品,而谷歌奉行的全球統一標準注定只會遠離大部分中國用戶。
所以,我不認同部分人認為的,是谷歌的離開成就了百度,但基本認同這種看法,即谷歌離開后,百度更加沒有對手,從而也慢慢遠離了初心。而過去幾年,李彥宏和百度在做的,正是不斷從受挫中重新認識自我、回歸初心的過程。
當李彥宏今天針對《人民日報》在社交媒體上表示歡迎谷歌在遵守中國法律的前提下回歸中國的消息,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而非百度自有渠道或官方正式申明)發表如下觀點時,即“中國的科技公司今天有足夠的能力和信心,在與國際企業的良性競爭中變得更強,共享全球化紅利。如果Google決定回到中國,我們非常有信心再PK一次,再贏一次”,我相信他并非虛張聲勢。
還有,如果谷歌和Facebook能回歸或來到中國,那么中國的全球化政策也可能會緩解外部壓力,從而為包括百度在內的中國公司的全球化創造良好機會,比如在美國進行投資。
相比而言,在中國的互聯網公司中,百度比其他家都更加需要和可能通過全球化來建立未來地位,一方面,它將技術奉為核心戰略的做法,需要更大的全球市場來獲得知識等資源,并分攤成本和風險,另一方面,技術相比內容等具有更多文化導向的產品,更容易建立和融入國際通用標準,并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