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金融網絡盛宴 華為又要秀出哪些前瞻性布局?
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使得金融云越來越成為行業標配;但金融云的普及,又讓傳統網絡技術架構受到了***的沖擊。這樣看來,邏輯就簡單了:金融業必須先推動傳統網絡技術架構的升級,促進金融云的普及應用,才能進一步實現自身的數字化轉型。
IDC***發布的《全球半年度行業云跟蹤報告》也顯示,2018年全球四大行業(金融、制造、醫療和公共部門)的行業云支出總額將高達225億美元。預計到2019年,中國的四大行業云總收入將突破5億美元大關;不僅如此,在中國,金融業將占整個市場的一半。由此也可以看出,金融業傳統網絡技術架構的轉型到底有多迫切。
不過,這還只是技術邏輯上的推理,從業務層面推算,傳統網絡技術架構同樣亟待升級。這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金融科技的蓬勃發展,尤其是移動支付、風控管理、智能投顧等的普及,使得交易峰值和業務峰值都與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金融機構的網絡技術架構必須要在性能、彈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現才行。
在筆者看來,這正是華為即將舉辦主題為“云領未來 網行天下”的2018金融網絡高峰論壇的初衷;除此之外,華為顯然也希望通過這樣一個盛會,與業界精英共同探討如何簡化網絡運維、如何建設新一代智能金融網絡平臺,以及如何持續推動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等。至于華為借機秀一秀自己的肌肉,向業界彰顯自身在支撐金融網絡轉型上究竟有哪些優勢,自然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金融網絡轉型進行時
SDN正在向IBN進化
事實上,在2010年之前,金融行業的傳統網絡技術架構一直都很穩定;但2010年之后一切都變了。
首先,互聯網金融憑借高效、靈活等優勢快以及紀念館速崛起,這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傳統金融機構加速推動數字化轉型。在這一過程中,金融業開始尋求構建高效運維、靈活可擴展的網絡基礎設施,以便能夠支撐業務的快速變化。
其次,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金融業的快速普及應用,也讓網絡這一IT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迅速實現轉型升級,以順應技術發展的趨勢,為大數據的實時傳輸等提供支撐,避免成為行業應用新技術的瓶頸。
軟件定義網絡(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作為一種全新的網絡設計理念——分布式架構,將網絡控制功能從相應的網絡設備中分離出來,并放入特定的軟件可編程的控制器中,使其更加靈活、更加智能、更加具有可編程性,從而實現網絡流量的靈活控制,為核心網絡及應用的創新提供良好的平臺。
華為也認為,SDN技術具備敏捷、開放、解耦、可靠和高性能等優勢,有助于解決現階段金融網絡所面臨的業務發放速度慢、可視化程度低、建設成本高和運維效率低等瓶頸問題,支撐金融業的科技轉型,推動IT和網絡的融合。
具體而言,SDN的優勢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1實現關鍵業務云化,提升自身業務接入的便捷性和業務彈性,滿足用戶移動化接入需求、應對海量用戶接入帶來的業務浪涌;2
滿足金融服務和產品的快速創新和投放,提升用戶體驗;
3簡化網絡運維,讓科技部門更專注于業務創新。
而隨著金融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企業對SDN的應用需求也在升級,IBN(Intent-based Networking,基于意圖的網絡)正在取代SDN成為網絡領域的新趨勢。相比較SDN而言,IBN提供了一種搭建和運維網絡的新方法,更加強調開放、智能、簡化、閉環等,大大提升了網絡的可用性和敏捷性。2017年,Gartner曾在報告中指出,一套IBN系統的部署可以減少50%~90%的網絡基礎設施交付時間,同時可以減少至少50%的宕機發生次數和時長。
為金融網絡賦能
華為的“意圖網絡”有哪些特點?
不論是傳統的信息化時代,還是新興的數字化轉型時代,金融業無疑都是新技術應用的先行者,盡管對一些新興的技術,金融業出于安全性、可靠性的考慮,在應用上持謹慎態度,但對于那些能夠增強其安全性、提高其效率的技術,金融業的應用往往走在前面。
IBN無疑就是這樣的新技術,相比較其他行業來說,金融業有著顯著的安全性、實時性等特點,尤其在越來越多的金融業務轉向線上的今天,金融業對網絡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針對金融業的新需求,華為也打造了屬于自己的意圖驅動的智簡網絡(IDN,Intent-Driven Network):為網絡植入智能基因,讓網絡理解商業意圖,簡化網絡的管理和運維,幫助企業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創新中去,提升最終用戶和企業IT管理員的體驗。
具體而言,華為的“意圖網絡”有以下三個層面的特點:
1、智慧。這是針對網絡的運維而言的,在金融行業網絡規模越來越大,管理復雜度不斷加大的今天,金融機構都在努力通過網絡中的軟硬件環境的升級,更大發掘網絡本身的潛力,讓網絡自身具備自愈、自運維的能力。為此,華為FabricInsight作為基于數據中心領域構筑的網絡分析器,擁有更短的業務中斷時間和更快的故障處理速度。
2、極簡。如今,金融業務的上線速度越來越快,對于資源利用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傳統的網絡運維模式已經無法滿足SDN網絡架構下的運維要求。尤其在金融網點分布廣、設備上線下線難度大的情況下,傳統的靠人力覆蓋的方式投入大,效率不高,難以滿足實時快速的運維要求。華為通過云平臺與網絡的一體化部署等,真正實現了自動化的策略配置,讓業務發放更加簡單、高效。
3、安全。對于金融行業而言,風險的防范尤為突出;相對應的,在金融行業網絡平臺建設過程中,防范金融網絡的安全風險往往是首要考慮的問題。尤其在金融業務逐漸轉向線上的今天,金融業在網絡安全方面所面臨的挑戰不斷加大;不僅如此,在云計算、虛擬化等新技術廣泛應用,數據跨數據中心遷移日益頻繁的今天,網絡安全的廣度和深度都發生了巨大改變。為此,華為通過VM級微分段安全隔離(在數據中心和云部署環境中創建安全區域)等,從芯片級、設備級、網絡級出發提供三層安全保障,努力做到提前識別安全威脅,實現主動防御。
在華為看來,從金融行業目前的應用需求看,只要IBN能夠做好智慧、極簡、安全這三方面,就可以很好地滿足金融機構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對于網絡自動化運維、快速部署、安全可靠等的需求。
業務覆蓋四大行
占據金字塔尖的華為如何“網行未來”?
在數字化智慧銀行的轉型過程中,銀行傳統IT架構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金融市場的業務變化快、服務差異化、多樣化的業務需求。不僅如此,銀行傳統IT架構還面臨高成本、效率低等一系列問題。
為此,華為打造了金融行業專屬的金融云解決方案,以創新的ICT技術,重塑金融機構傳統IT平臺的架構,數據的價值以及服務渠道的體驗,加速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在“云領未來”的基礎上,華為通過打造創新的意圖驅動的智簡網絡,也在努力實現“網行天下”。
截至目前,華為在中國金融市場的銷售收入年復合增長率達到90%,產品與解決方案已經服務于中國的四大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農信和保險證券等全球400多家金融機構。從2012年,華為全面投入企業網市場并進軍金融行業以來,如今已經做到了行業***的位置。
華為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在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
技術創新是基礎。在華為剛剛進入到企業網和金融行業這一領域時,華為就憑借自身在網絡領域的深厚積累,不斷學習和加深對金融行業的理解;同時,順應近年來金融科技的轉型,華為也在不斷進行技術和解決方案的創新,并憑借這種持續的創新陸續獲得四大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認可,并真正應用到核心業務層面。
2
華為能夠提供多方位、全棧式、一體化的產品和解決方案服務。眾所周知,傳統的IT分為網絡、存儲、計算三大部分,它們之間相互獨立又彼此融合。相比較其他ICT企業而言,華為在這三個方面是相當有實力的競爭者,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它們選擇華為,就意味著擁有了一站式的ICT服務,除了ICT基礎設施外,在芯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華為同樣也可以為金融機構提供優質的服務。這樣一來,華為的金融網絡能夠獲得市場的青睞也就順理成章了。
3
強大的生態力量。對于金融機構而言,他們在選擇數字化轉型的合作伙伴時,越來越強調伙伴的綜合能力。對于華為而言,除了自身在網絡和ICT基礎設施層面有相對比較突出的優勢外,在整合生態伙伴的力量上,華為的能力同樣也比較突出。在華為的合作伙伴中,除了那些有豐富的服務金融行業經驗的伙伴外,還有許多大型金融機構,這些由華為和金融機構聯合成立的“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在幫助不同金融機構的同時,也在逐步具備為整個行業探索創新的能力。
進入2018年以來,華為SDN解決方案除了在四大行繼續深入應用外,也在陸續為包括甘肅農信、寧夏銀行、山東農信、海通證券、民生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金融機構提供服務,并真正進入到行業的生產系統中,大大提升了業務部署效率,為金融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因此,2018金融網絡高峰論壇的召開,對于華為來說既是對過去成績的總結,更是對未來金融網絡發展的一次集中探索。尤其在網絡已經成為金融業走向云化、通過數字化轉型走向智慧金融的今天,這樣的探索無疑也會為未來金融網絡的發展定下新的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