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T2018】廣電運通區塊鏈CEO鄒均:解讀區塊鏈技術發展方向
原創【51CTO.com原創稿件】2018年5月18-19日,由51CTO主辦的全球軟件與運維技術峰會在北京召開。此次峰會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12大核心熱點,匯聚海內外60位一線專家,是一場高端的技術盛宴,也是***IT技術人才學習和人脈拓展不容錯過的平臺。
無論區塊鏈目前呈現怎樣火爆的發展及如何多樣的應用,有一點我們必須承認:作為一項剛剛被規模化應用的商業技術,區塊鏈本身仍舊是稚嫩且不完善的,很多至關重要的技術閉環仍沒有形成。而整個業界在性能、安全性以及靈活性等核心指標上也還沒有取得廣泛的共識與平衡。在這一背景下,區塊鏈技術想要進一步落地應用仍舊需要長期的發展與實踐。
廣電運通區塊鏈科技有限公司CEO鄒均
區塊鏈技術發展現狀
在19日下午“區塊鏈技術”分會場,廣電運通區塊鏈科技有限公司CEO鄒均帶來了《區塊鏈技術發展方向》的主題演講。他表示,目前,作為全球區塊鏈最活躍的兩大平臺,比特幣和以太坊的活躍度都很高,每天都有超過一萬個活躍節點在參與運算。其中,以太坊更是承載了超過6萬種代幣合約。雖然如此,但區塊鏈技術目前來看仍是相當稚嫩的,存在很多困境和限制因素。
首先的技術限制在于區塊鏈技術在去中心化程度、擴展性和安全性三大核心要素。雖然這三大核心指標會構成一個區塊鏈不可能三角,但不同的區塊鏈平臺在三種要素上的取舍卻有明顯區別,無法形成業界統一的認識。
另一方面,目前區塊鏈本身也存在著性能、擴展性、易用性、兼容性、存儲效率、嚴格數學證明、證明形式、同步機制、軟件升級機制等諸多方面的限制。或許這也正是區塊鏈技術在經歷Gartner新技術熱度周期頂點之后并開始進入下降周期的原因。整個“鏈圈”在遇到這些挑戰之后需要大量的時間來探索和驗證突破這些限制的方法。在突破這些限制之前,區塊鏈則很難實現真正有價值的大規模商用。
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多重方向
當然,這些多種限制也對應著應用的多種迫切需求,驅動著區塊鏈技術本身向多種方向進化。
首先,為了使去中心化應用能夠獲得更廣泛的應用,目前很多團隊都在積極開發能夠為去中心化應用提供用戶身份、認證、授權、數據庫調用、云存儲、異步通信及水平擴展等功能的操作系統。而目前,在這一方向上發展比較迅速的則是EOS;并且其在中心化與去中心化相結合、共識機制、認證機制及治理機制方面均有所創新。
另外,為了解決目前區塊鏈協議眾多,不同的鏈之間無法互通、認證的問題,還有很多團隊在開始研發對應的區塊鏈中間件。而在這方面,目前比較著名的則是Ontology和ArcBlock;他們的思路都是在底層鏈之上再構建一個能夠兼容多種鏈的協議層或通用層。
此外,由于區塊鏈本身的共識機制問題,使用代幣交易或執行智能合約需要進行大范圍、多節點進行共識工作。而這種機制顯然是效率低下且很浪費資源的。因此,想要進一步擴展區塊鏈或代幣的交易場景就需要一種鏈下網絡機制,將交易驗證、共識環節盡量圈定在一個相對較小的范圍內,以提升效率。目前,在這個技術方向上業界也是百花齊放。比特幣有閃電網絡,以太坊有雷電網絡。
另外,各類區塊鏈本身的拓展也是相當棘手的問題。由于網絡、算力等資源的限制,主鏈顯然是不能***擴展的。但對于商業應用來說,應用場景和交易量的不斷增加則需要各個區塊鏈可以很方便的進行大規模擴展。因此,側鏈的概念被發明出來。他的主要作用是在不影響主鏈的前提下對整個鏈的架構進行擴展。目前,比較流行的側鏈結構是兼容比特幣資產和以太坊智能合約的Rootstock以及在挖礦領域比較流行的DriveChain。
當然,針對區塊鏈的擴展需求,側鏈只是眾多解決方案中的一種。另一種解決思路便是構建一種橋接架構或網絡。通過這種結構,各類異構區塊鏈可以相互接駁。從宏觀來看,它是網絡,而從微觀來看,它則是橋接器。目前,這種異構多鏈系統主要有PolKadot以及Tendermint Cosmos等。
此外,如果用戶只是想解決不同代幣種類之間的交易或記賬信息的連通等問題,還可以選擇實現更簡單、更有針對性的賬本互聯協議來從側面解決不同鏈之間的擴展和連接問題。目前,在這一領域比較流行的技術是Ripple InterLedger,一個由多層協議和組件組成的賬本互聯協議。
作為一種新技術,區塊鏈還有很多其他發展方向,例如類區塊鏈、企業區塊鏈、新一代共享存儲系統、鏈上分片技術以及各類對應的新一代安全加密技術等等。
未來區塊鏈發展的思考
對于未來的思考,鄒均表示,區塊鏈之道就在于共識即存在,如何解決區塊鏈不可能三角問題,應該強調分而治之(Separation of Concerns),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此外,要做到去中心化和中心化要平衡,不要走極端,***就是取舍和平衡。
因此,區塊鏈未來的發展應做到鏈接誠信,鏈接社會,鏈接未來。首先就要做到與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深度結合,構建網絡協議層的信任機器,實現共識信任,無鑰簽名。
其次是與法律的深度結合。例如,國外有Common Accord的開源項目,通過法律代碼,實現了真正合約意義的智能合約,使得區塊鏈存證具有法律效應。
第三是與監管的深度結合,這其中就包括了證據追蹤、分布式監管。
***是與物聯網、人工智能的深度結合。包括鏈上鏈下物聯網智能設備結合,物聯網智能設備、機器人自監管系統,智能設備、無機物智能的立法、自動問責等方面。
可以說,目前全球有眾多團隊正在沿著不同的技術路徑、向著不同目標前進,力求解決區塊鏈目前所遇到的多種瓶頸。
講師簡介
鄒均,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計算機PhD、麥考瑞工商學院MBA,資深云計算專家、區塊鏈技術和應用愛好者。鄒均曾任IBM澳洲軟件部金融行業***架構師,現任廣電運通區塊鏈科技有限公司CEO。多年IT經驗,研究的方向是區塊鏈監管科技,區塊鏈共識算法。2016年主編《區塊鏈技術指南》。鄒均在領先的國際會議和期刊上發表論文20余篇;2016區塊鏈論文在IEEE ICWS獲***論文獎。2018年共識算法論文被國際***期刊《Transaction on Service Computing》接受。2018年8月將出版《區塊鏈核心技術與應用》。
以上內容是51CTO記者根據廣電運通區塊鏈CEO鄒均在WOT2018全球軟件與運維技術峰會的采訪內容整理,更多關于WOT的內容請關注51cto.com。
【51CTO原創稿件,合作站點轉載請注明原文作者和出處為51CT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