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計算來了,你了解多少?
近日,世界上***霧計算實驗室落戶上海。誰曾想到,云計算還沒理解透徹,霧計算就來了。
霧計算的概念是在2011年被提出的,2012年作出了詳細定義:一種面向物聯網(IoT)的分布式計算基礎設施,可將計算能力和數據分析應用擴展至網絡“邊緣”,使客戶能夠在本地分析和管理數據,從而通過聯接獲得即時的見解。
如果說云計算就像云一樣漂浮在天空,高高在上,那么霧計算就是現實可及的,圍繞在你我身邊。具體來看它和云計算有著明顯的區別。
相比云計算,霧計算所采用的架構更呈分布式,更接近網絡邊緣。霧計算將數據、數據處理和應用程序集中在網絡邊緣的設備中,而不像云計算那樣將它們幾乎全部保存在云中。數據的存儲及處理更依賴本地設備,而非服務器。所以,云計算是新一代的集中式計算,而霧計算是新一代的分布式計算,符合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征。
霧計算不像云計算那樣,要求使用者連上遠端的大型數據中心才能存取服務。除了架構上的差異,云計算所能提供的應用,霧計算基本上都能提供,只是霧計算所采用的計算平臺效能可能不如大型數據中心。
其實,霧計算也可以看作是云計算的補充。
業界曾普遍認為,未來計算功能將完全放在云端。然而,將數據從云端導入、導出實際上比人們想象的要更為復雜和困難。由于接入設備(尤其是移動設備)越來越多,在傳輸數據、獲取信息時,帶寬就顯得捉襟見肘。隨著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們越來越依賴云計算,聯網設備越來越多,設備越來越智能,移動應用成為人們在網絡上處理事務的主要方式,數據量和數據節點數不斷增加,不僅會占用大量網絡帶寬,而且會加重數據中心的負擔,數據傳輸和信息獲取的情況將越來越糟。
因此,搭配分布式的霧計算,通過智能路由器等設備和技術手段,在不同設備之間組成數據傳輸帶,可以有效減少網絡流量,數據中心的計算負荷也相應減輕。霧計算可以作為介于M2M(機器與機器對話)網絡與云計算之間的計算處理,以應對M2M網絡產生的大量數據,運用處理程序對這些數據進行預處理,以提升其使用價值。
霧計算有著非常廣闊的前景,但也面臨著不小得挑戰。
霧計算可以解決聯網設備自動化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它對數據傳輸量的要求更小。霧計算這一"促進云數據中心內部運作的技術"有利于提高本地存儲與計算能力,消除數據存儲及數據傳輸的瓶頸。
有些用戶需求和數據經過分布式的霧計算節點處理后無需再上傳云端,更好滿足了實時服務的需求,其特有的靈活配置、低成本等優勢也讓其前景被普遍看好。在解決交通擁堵、勘測復雜地形、視頻監控等方面,霧計算都能大顯身手。
資源的共享是霧計算的創新之處,也是其面臨的挑戰。陌生人的節點是否值得信任、能否處于可控狀態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在計算與通信之間謀求平衡也是下一階段要攻克的難題。此外,各行業應用各有所需,如何讓霧計算與應用適配,需要我們在實踐中摸索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