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黑名單之夜,誰能逃過此劫?(信息安全篇)
今年315晚會的主題是“品質消費,美好生活”,喚醒消費者權益意識,規范市場秩序依然是不變的宗旨。互聯網已經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之相關的安全信息領域也逐漸成為315晚會重點關注對象。2017年的315晚會上,互動百科虛假廣告、科視公司收集學生信息以及不安全的密碼等消費預警。由此也可以發現,普通消費者對于個人隱私、信息保護等方面的安全意識比較薄弱,2017年依舊衍生了不少風波,又會有哪些案例或者公司成為315重點照顧對象呢?
小編作為關注互聯網安全的媒體,本無意預測315晚會的曝光內容,只是借機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讓更多用戶關注到信息安全,加強防范意識,同時避開一些消費陷阱。
一、九成APP過度采集信息
智能手機已經人手不止一部,在方便日常溝通的同時也衍生了一些安全隱患,而更多的是來自手機APP。北京市消費者協會近日發布《手機APP個人信息安全調查通告》,調查結果顯示,89.62%的人認為手機APP存在過度采集個人信息,79.32%的人認為手機APP上的個人信息并不安全,41.16%的人在安裝或者使用手機APP之前從來吧屮授權須知。
其中, 被手機APP采集最多的個人信息依次是聯系方式、姓名和頭像,而消費者最擔心被采集的個人信息是身份證號和銀行賬號,害怕這些個人信息被采集后進行販賣或者從事詐騙等活動。
而相關的投訴案件也越來越多,關注度最高的應該是江蘇消保委其實百度網訊科技有限公司一案,江蘇消保委認為,“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APP在消費者安裝前,未告知其所獲取的各種權限及目的,在未經過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諸如“監聽電話、 定位、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系人”等重要隱私權限。盡管后期事件因百度澄清之后漸漸平息,但卻無法消除用戶對手機APP擅自手機個人信息的擔憂。
監測數據認為,手機APP過度采集個人信息已經成為網絡詐騙的主要源頭之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有明確規定,收集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 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和必要的原則。盡管這一類規定中存在有一些不足需要完善, 但這并不妨礙此類事件成為今年315晚會的主題之一。
二、時隔五年,蘋果是否會再登315舞臺?
2013年,蘋果因“后蓋門”和國內外售后政策不一的問題成為當年315晚會重點照顧對象。而這一年來,蘋果遭遇的屢次負面事件(降頻門和iCLoud隱私門),或許又將助力蘋果重登315晚會舞臺。
去年底,iPhone降頻門讓蘋果2017年的句點畫的并不圓滿。事件從國外論壇開始蔓延,用戶發現舊款iPhone變卡的原因竟然是CPU降頻了。而此后蘋果也承認了這一事實,并表示設備性能下降是iOS升級后為保證老化電池續航時間和穩定而采取的新機制。
顯然這種說法并沒有能夠說服消費者,在全球多個地方消費者就此事向法院提起訴訟。央視也多次披露這一情況,甚至上海消保委也要求蘋果就此問題限期答復。
事件最終,蘋果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用戶更換電池服務,并在隨后的更新中去掉了降速機制并提供電池健康狀況查詢功能。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九大權利’,首要的就是知情權,沒有知情權就無從作選擇,沒有選擇權,更談不上公平交易權。蘋果降頻門引發的軒然大波足以讓其進入315重點照顧名單。
但蘋果的麻煩顯然還沒有結束,前段時間網友曝出蘋果技術顧問利用職權侵入其iCloud賬戶,并對其進行威脅恐嚇。詳情可參考FreeBuf此前的文章《細思極恐!蘋果技術顧問私自竊取用戶信息并恐嚇威脅》。
盡管蘋果很快進行了回應,但該用戶iCloud賬戶是如何被入侵,個人信息泄露多少以及有無外泄等問題卻沒有得到理想的回復,蘋果對此事也再無回應。此事涉及國內無數蘋果用戶的隱私安全問題,而蘋果的態度卻多少顯得有些敷衍。
作為全球第一市值的科技公司,蘋果在國內表現出的姿態卻有些讓人大失所望。至于會不會上榜315黑名單,還是看今晚的結果吧。
三、誘導、欺騙性推廣現象泛濫
網絡推廣實屬常見,而為了達到更可觀的點擊量而采用具有誘導、欺騙性質的方式,就有點不能接受了,然而這類行為依然泛濫,而絕大部分用戶中招之后除了厭惡、反感之外并不會采取強硬的態度。
由火絨安全報告騰訊QQ推廣騰訊電腦管家和QQ瀏覽器存在欺騙、誘導推廣等類似病毒行為之后,我們也開始關注到其他的誘導、欺騙推廣行為:
1. 各大知名下載站
Windows端沒有有統一的應用商店也導致大量第三方下載站有機可乘,公然使用“XX高速下載”等字樣吸引用戶點擊,但卻不是直接下載應用,而是附帶一堆捆綁選項的下載器,不僅嚴重影響用戶體驗,而且稍不留神就附帶安裝了捆綁推廣的其他軟件。
2. 已安裝軟件的彈窗推廣
如之前提到的騰訊QQ彈窗推廣,其他部分軟件也存在這一類誘導、欺詐性推廣的行為,例如采用“清理加速”、“優化省電”、“高速上網”等字眼,用戶點擊之后其實就開始下載其它家族軟件。
3. 手機端也是重災區
除了PC端,安卓手機端也是這類誘導推廣行為的重災區。
四、網絡消費陷阱:“搭售”、“大數據殺熟”
互聯網提供便利不可否認,但也要小心各種消費陷阱。“攜程在手,看清楚再走”、“大數據殺熟”算是這一年來網絡消費領域的一個熱詞。
1. 攜程在手,看清楚再走
知名女藝人韓雪一句“攜程在手,看清楚再走”一舉登頂微博熱搜榜,也揭露了網購機票領域的“搭售”行為,就是用戶通過攜程購買機票的時候會被默認選購多種保險、接送機優惠券等等項目,導致最終付費高于機票本身價格。
中消協也迅速關注這件事,律師表示這些行為損害了消費者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這件事也讓攜程陷入前所未有的負面風波之中,另外包括攜程、飛豬、去哪兒等OTA平臺很快消除了這種“搭售”行為,但仍然有部分平臺仍存在這一現象。
2. 大數據殺熟
比“搭售”行為更加讓人深惡痛絕的應該是多個平臺存在的“殺熟”行為,其代指的是一種網絡商家對熟客給出的價格比普通用戶要更高,在經濟學角度稱為價格欺詐。
業內人士表示,“殺熟現象并不新鮮,自從大數據和只能廣告被應用到電商領域便一直存在,甚至是說行業丑聞。”現在各行各業都在說大數據,像OTA平添、出行服務平臺,一般注冊用戶量巨大,擁有大量的用戶信息,根據大數據分析打造用戶畫像,提供不同的服務,而其中會有一種“價格不敏感”消費者則更容易成為“大數據殺熟”的對象。
所謂的大數據被用于此,可能是“大數據”一詞被黑的最慘的一次吧。
五、總結
每年的315晚會,無疑是國內影響力最大的消費黑榜,一旦上榜,“不死也重傷”可能是最好的形容。315晚會即將開幕,相信很多用戶也會跟小編一樣密切關注。文中提到的這些品牌及現象,在不同程度侵犯了消費者的某些權益,相信不少地區的消費者協會都關注到,相關企業的責任之外,更完善的法律法規以及監管措施同樣迫在眉睫。如果讓筆者選一個文中提到的最可能出現在315晚會上的案例,品牌上我會選擇蘋果,而手機APP收集個人信息問題概率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