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李紅:數字化轉型重塑企業信息化使命
由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主辦、51CTO承辦的“第七屆中國云計算標準和應用大會”于2018年1月4日至1月5日在北京成功召開。本次大會全面展示我國云計算國家標準研制工作的成果,解讀國內云計算產業政策,報告云計算標準化工作的重要進展。同時,大會還重磅發布了國家開源領域的標準化產物,分享了云計算***的技術趨勢和應用創新成效,并頒發了云計算產品及解決方案第五批測評證書。此外,第二屆中國優秀云計算開源案例評選結果也在大會現場公布。
在萬物互聯和數字化轉型蓬勃發展的時代,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的入云需求日漸迫切。隨著云計算產業配套政策的落地,云計算逐步從互聯網企業向傳統行業滲透。產業轉型與創新分論壇直擊產業轉型痛點,探討云計算服務能力如何加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中鋼集團信息管理部總經理 李紅
在大會的產業轉型與創新分論壇上,中鋼集團信息管理部總經理李紅帶來了《數字化轉型重塑企業信息化使命》的主題演講。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數字化轉型包括三個方面:就技術而言,應該既指“轉換”——從傳統的信息技術承載的數字轉變成“新一代IT技術”的數字,實現技術應用的升級;也包括“融合”——從實體狀態的過程轉變成信息系統中的數字、從物理形態的數字轉變成虛擬形態的數字,打通全方位、全過程、全領域的數據實時流動與共享,實現信息技術與業務管理的真正融合; 也包括“重構”——適應互聯網時代和智能時代的需要,基于數字化實現精準運營的基礎上,加快傳統業態下的設計、研發、生產、運營、管理、商業等的變革與重構。
以下為演講實錄:
非常榮幸有這個機會和大家交流一下,今天這個會議主題是云計算標準和應用,什么叫云計算,云計算有沒有用,云計算到底干什么,在我們到場的嘉賓已經不存在問題,我們如何實施云,在大企業還是一個事,所以這兩年我們央企也組織,云到底是技術問題還是觀念問題。上云的標志是什么,什么叫上云,如何實施云,通過二三十年行業和企業信息化的經驗,我們如何上云,依然是一個問題,實際上我覺得我們現在已經在我們這個層面我們已經認識到云的重要性,我們也知道云的發展趨勢是必然的,我們如何組織方案做成建議向企業領導提供一些參考,2018年開始就面臨這個問題,我感覺現在數字化轉型是核心的問題,是不可回避的問題,根據我的經驗,在這場合交流一下。我是站在信息化角度說話的,角度不一樣,觀點不一樣,我們搞信息化的,我這兩年在一些大企業做一些咨詢顧問,項目的評審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很多企業盡管花了很大代價做了規劃,明確說是要建成數字化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但是實施項目過程當中發現,過去的項目上增加這功能多花點錢,你們怎么理解這規劃,你們規劃說的轉型你們怎么理解的,我們看不是這么一回事,我們就是做數字化轉型,現在的數字化轉型現在確實是概念太多,第二個在我們這個群體央企我經常開一些研討會,對于塑造轉型,大企業CIO也爭議很大,數字化是什么,我們一直在搞這個事,還有一個就是互聯網企業云從哪出身的,不管是谷歌還是Facebook還是亞馬遜,包括國內的阿里,我們就開始落地,這個云從互聯網企業產生,給云的定義云的概念都是互聯網企業說云,但是在我們傳統產業傳統企業如何上云,如何用云,我們信息化到底有什么樣的變化,現在概念太多,什么是本質的概念,數字化轉型是信息技術應用本質的東西,一個規律性的東西,我們要認識它,我們從過去人工性驅動,技術性驅動,包括業務性驅動,如何變成新的數字驅動。
我從三個方面給大家交流一下,***個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們如何認識數字化轉型,從咨詢商還是我們服務商還是軟件商,還有硬件商,都在看云數字化轉型,這個概念確實很多,第二個我們就是說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怎么做,根據現在所調研的,我是實證化調研,我們自己中鋼也有一些企業做數字化轉型。我們怎么去理解這個事。
數字化與數字化轉型
實際上數字化這個詞現在應該就很快了,2017年還是很快,前幾年還是數字經濟,G20明確是數字經濟,經濟界管理學界都認為,我們現在搞數字經濟,實際上數字化這個詞,1983年參加工作的,審核數字的時候,出了這個詞就意味著用計算機方式表達數字,從那開始就開始搞數字化,因為用計算機,必須轉換一種方式表達,我印象最深就是九十年代,我工作的時候印象最深是彩電,當時我們認為日本的彩電就是神一樣的起點很難顛覆,但是很快就顛覆了,因為美國發生了數字彩電,二十年前像OA軟件報表軟件是數字化,那就是數字,那時候數字和今天數字有天然差別。現在的數字我們看,工信部推動的紅領,根據我的理解,數字化,數字轉型包括三個概念,***個概念傳統IOE,傳統信息技術支撐的數字,以信息技術支撐的數字,五年前我們知道衛視把海量的錄像電視上的磁帶要轉換成可用的數字化,也是花了很大的代價,就是過去的傳統ID數據,視頻的音頻的文檔的,很難打通現在我們完全用任何方式向互聯網企業轉型,第二個就是融合,融合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過去說的數字呢?我們說數字和業務人說數字是割裂的,在數字初始狀態,相當于我們交接工作,我們做數據,做數據標準,我們不介入數據,因為數據是業務的事,今天在互聯網企業告訴我們,這個數字已經不是過去的ID和業務區別那么大,現在的數字就是業務,也是技術,所以在這個階段數字化轉型階段就實現了融合,就可以理解互聯網企業,不管是業務人員還是研發人員都為數字奮斗。第三個數字化轉型重構,長虹也好美的也好,因為數字化讓他們認識,過去沒有數字很多認知不知道,大數據預測運維,現在聽長虹也好美的也好,他們在預售家電的時候,和客戶之間,他們只能猜,從互聯網抓數據,通過用戶反饋數據,很快就知道,哪一方面,我到底什么方面,是服務有問題,所以海爾和美的他們講,所謂數字化轉型就是說,因為有了全過程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的數字化,我們完全可以就是說,我們過去的重構生產架構,所謂重構是數字化轉型核心的,在過去,我們過去的數字化是現有的流程現有的工藝現有的生產,有了數字化以后可以重新反思重新架構,是我們對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現在叫數字化數字經濟現在如此重要,新的IT技術發展到今天已經達到了應用的深度,語音數據互聯網,這些都是技術層面,到數字經濟一個技術到了一個對社會經濟產生了影響,那這個技術就帶有普遍性,所以我們現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和產業變革,是新一輪IT驅動,這個數字經濟一定是在新的驅動出來的。
回過頭來說我們如何認識數字化和數字化重要性,我們糾結很多概念,我們很多領導說了,你們還在談信息化,現在互聯網時代了,大數據時代了,互聯網+時代了,不同人用不同的詞,都陳舊了,我們搞信息化很落后,不是信息化新階段嗎?談信息化,我覺得我們現在中國現在智能化太熱,我們擔心如果智能化過熱的情況下,我們又會出現一系列問題。我根據我的體會,數字化是信息化到智能化中間不可回避的一個階段,因為在數字化階段過去說信息化,長期以來為什么中國有兩化融合的概念,長期以來在工業方面比比方落后,信息化也起步要晚,我們到國外交流信息化,很多需要他們,他們走過來,但是他們的信息化早就被人數字化,我們以為還是用我們信息化理解,這個差距仍然存在,存在什么?就是我們數字化階段不能簡單的過去,數字化和信息化重點核心是不一樣的。那我們國家2025的戰略也說的非常清晰,如何處理處理信息化網絡化的關系,說的非常清,包括工程院院長親自在討論這個問題,就是說如何處理這三化的關系,我們現在這一步還是數字化,第二是數字化加網絡化,這個網上都有,有深刻的理解,這個數字化并不是我們日常說的,你沒有過完數字化很難實現智能化,即便說了智能化也是+智能化,智能化沒有那么簡單,沒有數字很難適應。
當然我們國家已經很重視,叫數字經濟,讓西方國家什么叫數字國家數字社會,要深刻理解他們,他跟我們中國含義是不一樣,我們中央領導還是很清醒,不能一下到智能經濟不太現實,我們還是要腳踏實地,我們有信息技術,支撐實體經濟發展,數字化都是里面的核心問題。我們工信部的資料,我舉個例子,我們現在信息化階段很弱,數字化缺位,影響了智能化,那就是很難的,我們只有少數的企業,已經達到3.0水平,3.0基本上信息化比較成熟,信息化基本上有一個模型了,但是在這個基礎上如果不繼續加大數字化的進程一步跳到數字化是很難的。從企業層面來說,現在工信部也在加快應用我們各種各樣的,從右邊的圖看過來,工信部共同研究的,從企業來說,現在中國企業在管理方面是比較弱的。現在數字化的問題,因為角度不一樣,所以我們很容易產生誤解,現在轉型數字化有,實際上我們IT里面說數字化,云計算大數據就行了,那么實際上是一個我們理解是一個戰略的,企業不知道數字化,只能說花錢,我們體會到壓力怎么用的好,沒有把企業素質打通把素質體現出來,現在角度不一樣,問題看法不一樣。
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路徑
第二個講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路徑,我們現在信息化,是技術的,但是到中國來說,實際上驅動還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們產品變革,壓力非常大,因為時間關系大家很容易理解,我想解釋一下這張圖,我們說創新發展,一方面產業轉型一方面動力轉型,動力轉型壓力很大,覺得我們現在信息化很弱,動能轉型很弱,產業轉型依然壓力很大,我們中國為什么叫制造大國不叫制造強國,我們在傳統產業很多的落后,有一種瓶頸,我們有想象,在十多年前,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對方在那,通過這十幾年我們做了努力,做了很多工作,我們鋼鐵都是世界一半的鋼鐵了,我們依然不能叫強國,我們很多工藝很多技術裝備,很多操作系統都是國外的,我們覺得底氣不足,實際上已經很強了,這兩個的轉型壓力都很大,互聯網一個機會,我們可以顛覆這個創新,就像現在特斯拉汽車似的,中國走完西方的汽車行業難以想象的,我們望塵莫及,很多工藝不需要了,很多管理不需要,這是我們現在顛覆創新的機會,動能轉型我們需要新材料傳統產業依然是非常大的創新,我們在傳統產業技術我們還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必須同時重視這兩個,才能實現創新的發展。
那實際上動能轉型在企業里面是面臨很多體制和機制問題,不是那么簡單的,我們現在信息化推了這么多年。現在簡單說一下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業務轉型,大企業都在講變成數字化企業,為什么不叫互聯網企業,不叫信息化企業。那么這里面有一個問題,我們IT技術集成創新已經三四年了,和我們產業和社會經濟融合,現在我們說智能化,人工智能實際上就是IT技術,和我們業務和我們經濟高度融合,美的公司說的很清楚,我一定會用數字用網絡用智能改造我,在我們企業里面,為什么我前面說如何轉變觀念,我們從信息化向數字化過渡,內涵很豐富,我們現在說信息化,如果一定要說按照以前的概念,在傳統的工藝傳統的生產,傳統的管理體制下,推動的信息化應用,如果這么理解,我們知道信息化解決管理的問題,解決業務問題,前提是在既有的模式下,一再強調傳統的管理,工藝時代的管理,現在問題怎么改,很多企業沒改過來,還在用傳統的發展觀來做,如何用用戶的思維,用數字化思維改造,從戰略開始。實際上我說紅領,紅領走一條路成功了,企業并不復雜,規模又不大,老板持續十幾年,當時就要用這數據走出了一個捷徑,成為了全國幾千家服裝企業走的道路,全部用數據解決這問題,數字化以后,所有的都變了,我們都知道這企業歸財務部,我們過去的財務核算,按照常用概念,數據流業務流通過系統實現,什么折舊什么費用分攤***要核算進來,數字化的企業,數字化的過程和信息化不是一碼事,是人的消費習慣、工作習慣和管理習慣都變成數字,一個員工能知道花多少錢這錢怎么來的,這時間很長,有的數字化很容易,改造一下,裝一個芯片,但是像員工的工作方式,工作定額這個數字化難度比較大。那現在的數字化我們企業要想走數字化過程,用數字過程重新分析能力。
我們說數字化首先你的基礎是云,很多服務商說上云也沒有錯,為什么上云,沒有云確實數字化難,再說路徑,我們現在要想實現數字化,必須要知道在理念上在領導力上在組織上在運營上都要發生一些變革。現在我們的數字化因為你不搞數字化,我們說數字化重塑企業核心競爭力,這個印象特別深,現在制造業不向服務化不向定制化很難發展,數字化就是決定企業競爭力,像我們中國的電商家電企業,像美的像格力,強在什么地方,就是他們企業信息化數字化領先了。將來沒有數字化,有一天你滅亡都不知道怎么滅的。這個是一個數字化的方案,美的公司我反復調查考察,在我接觸美的公司新的IT技術,重構企業的生產運營管理和服務,上次請他到我們十三家企業做介紹,印象很深。數字化進展我現在認為數字化可能比信息化對我們挑戰更大,因為信息化是技術,我們在座的可能控制一下,那數字化現在尤其上云,過去我們上系統好辦,什么樣的業務需要什么樣的軟件,需要什么樣的硬件都說很清楚,方案怎么提,2017年才開始有一些私有出現,以前只是公有云,只是簡單的客服,一定要上私有云。
數字化轉型是信息化的新階段
我在央企也十多年了,當過好多央企的信息化顧問,我總結來總結去,如何評價過去十幾年信息化的水平,我的體會是,有的企業上了OA就叫信息化了,上幾個表就上ERP了,我們概念很弱,什么樣的信息化是真正的信息化,華為在1998到2002年四年時間,花了七十多億,把市場上***進的技術都用了,華為從小作坊變成現代化的企業,那才叫成功,上了一些軟件就說是信息化企業,那早著呢?我們都不知道IT和DT關系在那里,實際上有很大區別,確實在變革,我們如何理解它,這個是我理解的,我們在工業時代,我們信息化老說支撐融合***,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才***。像這個圖是我們中鋼信息化搞的,完成了從企業一級到五級,這是我們傳統的,但是現在這個東西在我們企業,以互聯網平臺的企業,最重要是數據,你橫向縱向和內外你三條的鏈條怎么打通,我們回過頭來說,我們數據很多是孤島,你數據該什么部門用,有一些先進企業打通了,但是我們很多沒打通。我們的建設方式也在變化,我們是上下的,有時候經常想,像滴滴打車我們中國幾千家打車公司,哪個公司沒有說信息化,但是他的信息化和我們能一樣嗎?業務驅動。現在我們的傳統企業呢?數據結構基礎結構,而且對大數據很重視,誰來用大數據,我不知道大數據用不用,誰來啟動大數據,都覺得挺好。
實際上我們CIO,向戰略思維發展,掌握了基礎思維沒有問題,我們現在所依據的模型思維方式都是固化的,在互聯網時代我們中國企業要走自己的路,我們確實需要關心業務關心企業,理解企業理解企業發展理解企業業務,才知道IT的使命。這個我覺得我們現在海爾、紅領創新帶來了新的變革,用信息化思維知道信息化,用數字化思維改變企業信息化,同樣花十多年經歷,同樣花很多錢,為什么結果不一樣,西門子包括我們中國的海爾美的公司這么變革的,要深刻理解,這個是我們的新書,我說的不一定正確,是實踐中的思考,我的匯報就這些,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