滯留救助站多年, 人臉識別幫他們找回親人
兩年前,劉德華與井柏然的一部電影“失孤”讓無數影迷淚灑電影院,影片本身或許有些不盡人意之處,但影片所要傳達的主題卻深入每個人的心底。小編近日重溫影片,突然想到,假如這個故事發生在如今,應該會有不一樣的轉機吧。
近年來,人臉識別黑科技以各種姿勢霸屏朋友圈,其中不乏協助走失人口找到親人的案例。今年以來,寧波市救助站就使用人臉識別技術為很多人找到了親人。
曾經,寧波市救助管理站有部分被救助人員由于溝通困難,身份信息難以確認、核實,導致長期滯留。今年8月份以來,救助站上線了人臉識別技術,利用該技術對滯留人員進行了正臉、側臉圖像采集,并將所采集的信息交由市公安局進行人臉識別比對,在全市乃至全國范圍內比對身份證留檔照片,在大數據中生成127名人員疑似戶籍信息。
隨后,工作人員立刻與這些人員戶籍所在地、街道、村委會、救助管理站等機構進行聯系核查,通過一段時間的核查,最終確定了26人的身份信息。這26人中,滯留時間最長的甚至達到十年之久。
十年可以讓一個孩子長大成人,也可以使得互聯網發展壯大,普及千家萬戶;還可以推動人臉識別技術從默默無聞的狀態走向成熟,走向熱門。而十年的流離失所悉數掛在親人的心間。現在好了,他們都已在市救助管理站的幫助下重返家鄉,與親人團聚了。
可見,人臉識別技術在這些人的尋親之路上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相比傳統的口音分析、實地尋蹤、地圖排查、溝通家常等海底撈針的方式,人臉識別的效率提高不止一點點。據了解,除了那些沒有在公安系統中登機身份信息的孩童,寧波救助站新送進的走失人員幾乎是零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