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數字平臺戰略
傳統企業正在面臨IT新技術的挑戰——單從“傳統企業”這個居高臨下的稱謂,你就能讀出“非傳統企業”(也就是IT企業、互聯網企業)滿滿的優越感。每天在各種新媒體平臺上看著BAT們又掌握了什么黑科技、又顛覆了哪個行業,“云大物移”已經成了高頻出現的熱詞,傳統企業們愈發清晰地感受到IT的重要性與挑戰。數字化浪潮躲不過,和BAT拼技術又拼不過,傳統企業的出路在哪里?
目光投向大洋彼岸,最傳統的傳統企業、年收入數千億美元的沃爾瑪在過去幾年中的數字化歷程頗有可玩味之處。直到2011年,沃爾瑪還不是出色的數字化玩家,只能算一個有電商網站的線下零售商而已。正因為如此,當沃爾瑪的電商收入在2011年至2014年的三年間增長150%、從年銷量49億美元增長到122億美元、超過史泰博(Staples)成為亞馬遜和蘋果之后的美國第三大在線零售商時,這一變化才更令人驚嘆。像沃爾瑪一樣的數字化轉型先行者,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數字化企業的三個關鍵字
首先,傳統企業們需要清楚一件事:“傳統”不應該是貶義詞,它同時意味著數十年積累的寶貴資產,包括客戶關系、數據、品牌形象、供應鏈、渠道等等。傳統企業要在互聯網時代的競爭環境中占得一席之地,靠的不是突破***精尖的技術領域,而是以數字化的形式激活自己多年累積的核心資產,將核心資產轉變為可以在互聯網上使用的服務,使其煥發新的價值。
對眾多成功的數字化企業進行的調研顯示,這些企業有著一些引人注目的共性。在“激活核心資產”的過程中,他們對三個關鍵字的重視特別值得我們關注:IT效能、生態系統、創新實驗。
其次,這些成功的數字化企業重視提升IT團隊的效能。正如ThoughtWorks在第16期技術雷達中所指出的,技術人員的工作體驗正在成為科技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這里所說的“體驗”不止是給程序員舒適的座椅和人體工學鍵盤,更重要的是消除IT團隊在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摩擦,尤其是充分利用云計算的彈性能力大量簡化和自動化與實現業務功能無關的基礎設施性工作,讓IT團隊將注意力集中在真正與業務相關的工作上。這里涉及的一些技術和實踐(例如技術棧管理)乍聽起來可能困難重重,但為提升IT團隊效能付出的成本終將物有所值。
隨后,這些成功的數字化企業把他們的核心商業能力與資產以服務的形式在互聯網上提供出來,構建本行業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使新的服務和產品能夠在這些服務的基礎上被創造出來。同樣是在技術雷達中,我們看到了“平臺的崛起”:幾年前只有亞馬遜這樣的巨頭企業能在互聯網上提供各種云服務;而現在有更多原本不太有“互聯網基因”的企業圍繞自己的核心資產建立起了數字化平臺,不僅對內、而且對外提供服務。在國內,我們看到華為把軟件開發能力變成了云服務、海航建立了自己的云生態。我們相信,更多的企業也能從核心資產的服務化中受益良多。
***但絕非最不重要的,這些成功的數字化企業養成了創新實驗的習慣。在互聯網中弄潮的經驗讓他們承認,自己不能預先掌握所有需求、做好所有設計。因此他們轉而打造組織的響應力,致力于縮短精益創業的“構建-度量-學習”周期。他們知道成千上萬的用戶不會明明白白地說自己想要什么功能,于是他們監控用戶行為、用A/B測試等方法進行受控實驗,用“假說-實驗”代替了“需求-實現”,在不斷的反饋中完善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數字平臺戰略的五大支柱
以提升IT效能、構建行業生態、促進業務創新為目標,有志于邁出數字化步伐的企業應該立即開始制訂自己的數字平臺戰略藍圖。不要被“平臺”和“戰略”這樣的大詞欺騙:這個以增強企業響應力為目標的平臺戰略不應該是在漫長的規劃之后建設出一個龐然大物,而應該是迭代的、精益的、價值驅動的。更多的時候,我們談論的“數字平臺”更像是一系列IT技術與實踐的落地結合。這些技術與實踐有機構成的五個支柱,讓數字化的企業能快速交付IT系統、圍繞核心資產構建云上生態系統、從線上系統和用戶行為中獲得洞察、開展受控實驗、并為顧客創造全渠道統一的用戶體驗。在成功的數字化轉型案例(例如沃爾瑪的案例)中,我們就能看到這五個支柱的投影。
1. ***個支柱:支持云和敏捷的交付基礎設施
為了讓IT團隊快速交付,他們使用的基礎設施應該具有彈性,開發、測試、運維等不同角色應該可以隨需動態獲得完整的應用環境,從而統一環境、標準化研發實踐、規范化研發能力。他們開發的應用程序應該用持續交付實踐打通開發、構建、驗證和部署流程,使軟件隨時處于可發布狀態。他們的交付流程中應該內建對安全的考量,而不是依賴***的整體安全檢查。生產系統所使用的運行時環境應該前向拉通到驗證和研發環節,保障運行時環境的一致性。需要對系統的IT運維和業務運營進行全面的監控,聚合起來了解系統整體狀況。
2. 第二個支柱:以微服務為核心的API和架構治理
為了鼓勵不僅企業內、還包括企業外的開發者在平臺上發揮創造力,平臺架構和API的設計應該注重開發者體驗。在API的背后,應該從業務功能的角度出發劃分合理的限界上下文和服務邊界,對外提供高內聚低耦合的服務。在服務邊界之間,應該考慮使用異步的事件機制實現服務之間的通信,來客觀地描述運行時間比較長、甚至本質上不可能立即完成的操作(例如涉及人工操作)。為了方便使用者,應該提供API網關作為所有服務使用者的單一入口點,在API網關背后去處理眾多內部IT系統的復雜性。整個API架構應該以微服務的風格呈現,避免典型SOA架構中普遍存在的、過于復雜的ESB編排邏輯。
3. 第三個支柱:允許開發團隊數據自服務
為了讓業務和研發團隊獲得關于生產環境、關于線上業務、關于顧客的洞見,他們需要首先定義數據流水線,使數據能夠順暢地流過收集、轉換、存儲、探索/預測、可視化等階段,產生業務價值。他們需要用實時的架構和API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非結構化的數據,從中獲得洞見,并“實時”影響決策。為了提高應變能力,系統中的數據不做ETL預處理,而是以“生數據”的形式首先存入數據湖,等有了具體的問題要回答時,再去組織和篩選數據,從中找出答案。IT團隊會更進一步把數據包裝成能供外人使用的產品,讓第三方從數據中獲得新的洞見與價值。為了支持數據產品的運營,他們需要實現細粒度的身份認證,針對不同的用戶身份,授權訪問不同范圍的數據。
4. 第四個支柱:創新實驗基礎設施和監控體系
為了讓創新真正基于數據(而非拍腦袋)來開展,IT團隊需要從多種來源采集關于系統、關于顧客的數據。需要根據業務目標在系統中埋設監控點,并及時把監控結果可視化呈現給業務用戶。為了降低實驗試錯的風險,在把新版本發布給全部用戶之前,應該以“金絲雀發布”的形式首先發布給一小部分用戶,確保新版本不造成重大損害。系統需要支持功能切換開關(toggle),允許團隊在不修改代碼的前提下改變系統的行為,再加上用路由技術支持藍-綠部署和A/B測試,方可高效地開展受控實驗。
5. 第五個支柱:支持全渠道的用戶觸點技術
為了通過多樣化的觸點技術向顧客提供隨時隨地、連貫一致的用戶體驗,整個企業需要建立對其顧客和目標顧客的唯一、連貫、準確、整體的視圖,從而更好地了解和服務顧客。他們需要結合顧客的特征和不同數字渠道的特征建立連貫的內容策略,在多種渠道(例如電腦、智能手機、門店等)之間引導顧客的消費旅程,與顧客產生正確時間、正確地點、正確方式的交互。基于從各種渠道獲得的顧客本人及其行為的數據分析,他們可以向顧客提供定制化的內容、服務和產品推薦。作為必要的技術保障,所有數字渠道的軟件應用(尤其是原生的Android和iOS應用)都應該實踐持續交付,這樣才能實現全渠道的快速響應。
小結
在數字化的浪潮面前,傳統企業不必恐懼于互聯網企業的技術優勢。只要抓住交付基礎設施、API和架構治理、數據自服務、創新實驗基礎設施和監控體系、用戶觸點技術這五個支柱,逐步建設自己的數字平臺,不斷提升IT效能、構建本行業的數字化生態系統、養成創新實驗的習慣,傳統企業同樣可以用數字技術激活自己多年積累的核心資產,在新的競爭環境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文是51CTO專欄作者“ThoughtWorks”的原創稿件,微信公眾號:思特沃克,轉載請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