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C應用漸多催熟產業鏈 移動邊緣網絡如何“發光發熱”?
2016年中國移動聯手諾基亞在上海F1賽事中***合作打造了一個MEC典型應用場景,成為MEC發展歷程中的一個標桿式事件,至今,仍被業界視為MEC應用的一個典型案例。在4G向5G的邁進中,為何MEC(Mobile Edge Computing,移動邊緣計算)概念逐漸“發光發熱”,并漸漸形成產業鏈呢?這與核心網負擔加重、用戶體驗亟需通過新技術提升等現實需求息息相關。
由國際標準組織ETSI(歐洲電信標準協會)提出的MEC是基于5G演進架構、將基站與互聯網業務深度融合的技術。經過幾年的推進,目前關于MEC業界已經形成共識:MEC將是建設5G網絡邊緣云的普遍模式,在5G正式到來之前,在接入網側可大幅提升用戶體驗。
據悉,2017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PT展)期間,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主辦的“ICT中國·2017高層論壇”,在9月29日將召開“2017中國 MEC產業發展大會”,業內大咖齊聚一堂,共議MEC發展***趨勢與挑戰。
2017年MEC場景不斷涌現
隨著全球運營商對MEC的關注,這項新技術在國際上受到很多新興運營商的重視,其產生的積極影響也已輻射至國內。近日,寧波電信、北京移動也相繼打造了垂直領域的MEC項目。
寧波電信聯手華為在鎮海煉化打造了一個MEC智能工廠網絡場景,通過網絡流量的本地分流及流量的計費和管控,實現網絡的本地管理和本地運營,從而滿足園區內視頻監控、移動辦公、現場數據采集傳輸等業務的高實時性、高帶寬訴求;項目建成后企業專網注冊用戶可按企業定制需求訪問不同網絡,在兼顧企業專網和公網業務的同時,實現基于園區范圍的網絡隔離。
北京移動在南站建成了一個基于MEC的智慧場館產業試點,邊緣網關內集成了特定的視頻內容源,場館內的中國移動用戶可掃描二維碼訂購套餐包,觀看內容源中的視頻,OTT商家可通過調用網絡能力實現靈活的計費策略以吸引更多用戶,據稱,未來VR視頻、AR游戲等對網絡帶寬及運算處理能力要求很高的MEC典型應用都將逐步在智慧場館中與公眾見面。
按照業界專家的預測,未來在5G時代,MEC的應用將延伸至交通運輸系統、智能駕駛、實時觸覺控制、增強現實等多個領域。同時,新的MEC行業標準和平臺的部署也將提供新型的網絡生態系統和價值鏈,為運營商、廠家、OTT和第三方公司帶來新的運營模式。基于MEC的移動網絡和移動應用的無縫結合,將為網絡業務和服務的創新帶來***可能。
運營商的考慮
因體量巨大、對網絡可靠性要求極高,國內的三大運營在利用MEC這類新技術提升用戶體驗方面,既有積極的態度,也有慎重的考慮。
此前不久,中國移動的技術專家在業內相關論壇上就已表示,希望未來的MEC是一個平臺化的架構,能夠更靈活加載相應的應用。對于MEC中國移動已積極開展技術研究,并在現網試點驗證測試,包括緩存應用、本地應用、定位應用等。在實驗的同時,中國移動發現,MEC在現網應用還需完善。***個是計費問題、第二是網絡安全、第三個是移動性管理。尤其在計費方面,目前尚未有經過充分驗證的流量計費方案,需要進一步研究評估。
在中國電信專家看來,基于過去一年多中國電信在MEC方面的試點效果,MEC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面向5G的eMBB、uRLLC、mMTC等場景的業務需求,可擴大垂直行業和IoT市場,可通過與OTT合作緩解運營商設備投資和收入增長的剪刀差問題。
面向5G中國移動的專家也提到,中國移動正在積極探索平臺虛擬化,建立MEC統一平臺并打造網絡能力開放接口,并以此為基礎吸引第三方開發產品和應用,推動產業鏈進一步完善成熟。
標準為商用奠定基礎
標準是商用的前提,國際上,ETSI于2016年4月18日發布了與MEC相關的重量級標準,對MEC的七大業務場景進行了規范和詳細描述。據預測,2018年,5G標準將更加清晰化,也將給出MEC發展更清晰的路線。
據產業鏈人士介紹,目前MEC在小基站設備、平臺、商業模式等方面已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但因為盈利模式不清晰、行業客戶積極性不高以及運營商對現網部署可靠性方面的擔憂,MEC如何得到快速規模發展,仍需要運營商、設備商、軟件商、OTT企業以及垂直領域客戶多方聯合積極溝通。
據了解,在國際上,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等國家和地區均結合MEC等技術發力5G,意圖搶奪話語權,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諸多運營商將在2018年開啟5G試商用網絡建設。盡快找到可以在5G網絡上迅速發展的“殺手級”應用,正在成為產業的迫切需求。
為了進一步探索MEC技術發展,助力運營商構建MEC調整傳統架構、運營、業務,推動移動網絡向5G演進,"2017中國 MEC產業發展大會"將圍繞"MEC前沿技術與解決方案"、"基于5G的MEC部署"、"MEC商業模式"、"網絡重構"、"智慧運營"等熱點話題,廣邀各界精英展開熱烈的技術探討和思考實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