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限的“魔力”——為何說阿里云入選Gartner魔力象限是大事件
路遇美女,春心蕩漾;同事找對象,***個要求,找個高的;做生意找合作伙伴,都要個靠譜的;邀請媒體采訪,找個文章寫的好的……
“美”、“高”、“靠譜”、“好”,誰說了算?我認為美的你可能不屑一顧,我覺得高的可能還沒到你的肩膀,我覺得靠譜的***次合作就坑了你一筆,我覺得好文章在你眼里可能一文不值……
國際計量局定義了“米”的標準
標準很重要,沒有標準就沒有參考性,今天社會能良好地運轉也正是因為有很多標準存在。舉個例子,長度單位“米”,看著是小事情,意義卻重大,導航提示前方30米右轉,如果沒有標準,你就掉河里了。
確立標準是慎之又慎、精之又精的事情,否則如何讓他人信服。還是舉長度單位“米”的例子,它的確立過程是一段近200年的歷史回憶。(以下資料來自網絡,經過小編的妙手加工。這個事情太難了,一般人不懂。我們不制定標準,我們只做標準的搬運工。)
1790年,法國國民議會通過決議,責成法國科學院建立長度和質量等基本物理量的基準。
1791年,決定采用通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分之一的千萬分之一為長度單位。隨后,法國天文學家用了7年時間,測量地球子午線,并根據測量結果制成了“米”的鉑質原器,后歐洲大陸各國相繼采用。
1875年,法國政府出面,召開20個國家政府代表會議,正式簽署“米”制公約,同時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
1927年的國際協議,決定用自然鎘(Cd)的紅色譜線作為光譜學的長度標準;1960年,決定用氪(86Kr)橙線代替鎘紅線;1983年,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了米的新定義:“米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所經路程的長度”。這一標準一直沿用至今。
這么多文字就想說明,不是誰都可以確立標準,也不是隨便一個什么東西都可以稱之為標準。標準是嚴謹的,標準是受到廣泛認可的。
這么多文字就想說明,不是誰都可以確立標準,也不是隨便一個什么東西都可以稱之為標準。標準是嚴謹的,標準是受到廣泛認可的。
Gartner定義了IT的標準
回歸IT,什么樣的IT才是好的IT?或者換句話說IT的標準是什么?誰來評判?怎么評判?
是廠商自己嗎?肯定不行。是客戶嗎?肯定得有客戶,但客戶不能是全部,因為無論他們用還是沒用,用的好還是不好,都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不夠中立不夠客觀意味著參考性不強。
那是誰?答案是各類咨詢機構,它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相對客觀地對企業及其產品做出分析和評估,為用戶提供技術趨勢和市場趨勢判斷,它們就是IT的標準。當然,這個標準是需要打引號的,就如前文所講不是誰都可以確立標準的。
市場上大大小小各類咨詢機構幾百家,誰可以確立標準?先看一組調查數據,不久前,行業分析師協會(Institute of Industry Analyst Relations)調研了100多家咨詢機構,從中評出了十家***的分析機構。評測的指標有三項,分別是縱軸的影響力、橫軸的購買參考相關性以及面積大小代表的互動性。詳見下圖,Gartner的受認可程度可見一斑。
Gartner Group公司成立于1979年,是全球***家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公司,其側重于賣方市場研究,擅長提供市場和技術趨勢判斷,最為業界熟知的莫過于Gartner魔力象限報告,這是其一,受到廣泛認可。
其二,Gartner魔力象限報告的評選也是極為嚴苛的。Gartner魔力象限報告是Gartner在某一特定時間段內對市場情況進行的圖形化描述,其以二維模型來闡述各個廠商、供貨商的實力與差異,基于兩個分析指標。橫軸代表前瞻性(Completeness of Vision),包括廠商或供貨商提供的產品底層技術基礎的能力、市場領導能力、創新能力和外部投資等;縱軸代表執行能力(Ability to Execute)包括產品的使用難度、市場服務的完善程度和技術支持能力、管理團隊的經驗和能力等。
簡單來說,兩個大指標,一個是企業看的夠不夠遠,一個是企業執行的到不到位。具體而言,Gartner分析師有自己的一套分析方式,除了廠家提供的基本資料,分析師更依賴自己的使用體驗。分析師會親自試用產品,從而更客觀、全面地了解評測的產品技術和用戶體驗。而這些內容都會被寫到分析報告中。值得一提的是,Gartner分析師入職門檻是相關行業從業15年以上。
***,分析師依據執行能力與前瞻性等指標綜合分析,魔力象限會分為四個區域:***、挑戰者、前瞻者和觀望者。不一一介紹,從四個象限的命名就能看出哪個***、哪個最差。當然,即便最差的可能也是業內剩下的廠商里表現***的。因為Gartner采用邀請制,只有在產品、技術、市場等方面取得相當成績的公司,才會收到Gartner的邀請。這也是為什么一旦進入Gartner魔力象限報告就值得企業大書特書的地方,因為收到邀請本身就是一種認可。
嚴謹、認可廣泛,符合標準的規范。換句話說,Gartner魔力象限可以作為一項標準來參考。
阿里云檢驗了Gartner的標準
了解過這些后,就不難理解阿里云人最近的心情了,喜出望外、眉飛色舞……為什么呢?因為在前不久Gartner剛剛發布的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魔力象限中,阿里云進入了“前瞻者象限”。要知道,這是阿里云***次參評Gartner IaaS魔力象限,而絕大多數***次參評的廠商都處在觀望者象限,阿里云的硬實力可見一斑。詳見下圖:
作為對云計算公司最全面的評估之一,IaaS魔力象限的評選歷時6、7個月,在這個過程中,被評估公司會根據要求反復提交內容,分析師也要反復試用產品,最終得出結論,其難度可想而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Gartner魔力象限評估的是阿里云的國際服務。這意味著Gartner剔除了阿里云在中國的絕對領先優勢。評選難上加難。
不過換個角度思考,評選如此嚴苛,也充分證明了阿里云全球第四大云服務商的含金量。阿里云不是吹出來的,是有真本事的。
為什么阿里云能有如此表現?既然有標準,就參照標準。前瞻性方面,阿里云目前的產品線,包括IaaS+PaaS+私有云解決方案已經展現出了不錯的潛力,未來如果阿里云能將ET大腦的能力成功輸出到海外,其競爭力還將大幅提升。
目前,阿里云在全球14個地域開放了31個公共云可用區,為全球數十億用戶提供可靠的計算支持。此外,阿里云在全球共部署200多個飛天數據中心,通過底層統一的飛天操作系統,為客戶提供全球獨有的混合云體驗。體現在客戶端,一方面阿里云幫助中國客戶出海,另一方面也贏得了不少海外客戶的信任,比如新加坡使用最為廣泛的一卡通EZ-Link在使用阿里云的技術。
因此,看起來入選Gartner IaaS魔力象限算不上一件大事,就相當于運動員拿了一塊獎牌,但區別就在于這是一塊奧運會獎牌,規格、等級是不一樣的。話說回來,阿里云還是有很大進步空間的,***象限才應該是其追逐的目標。而且就如前文所言,這些能力已經是可以預見的,或許用不了多久,阿里云就將是***象限的座上賓。
來源:大數網 于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