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與標準提案交相輝映 開啟5G制高點爭奪戰
得益于國家政策、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等多方面的貢獻,我國通信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技術發展,標準先行,要實現互聯互通,統一的通信標準是先決條件,一旦在通行的技術標準下部署具有獨占實施權的專利,無異于擁有了行業發展必經之路的“收費站”,因此,專利對于企業甚至通信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20年來,從3G國際標準TD-SCDMA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風險論證,到4G的LTE發展再到未來5G標準構建等重要問題上,知識產權特別是專利都體現了重要影響力。
我國通信專利申請步入快車道國內通信產業發展經歷了從“落后”到“追趕”,再到“比肩”甚至“引領”的艱苦歷程,我國從1985年開始專利受理,直到1997年才接到國內申請人的通信技術專利申請,而這第一次申請通信專利就是TD-SCDMA的標準框架專利——“具有智能天線的時分雙工同步碼分多址無線通信系統及其通信方法”,比美國高通公司從1989年就開始的3G底層技術CDMA相關專利申請整整落后了8年。
而這種差距從4G時代開始縮小,2004年11月3GPP的魁北克會議上,3GPP決定開始3G系統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的研究項目。隨后,從2005年開始,華為、中興等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都開啟了4G專利申請之路。到了5G時代,截至2017年1月全球涉及5G新技術的1600余件專利申請中,中國大陸的專利申請數量排名第一,在3GPP相關標準提案數量中,華為、三星、愛立信、高通等企業排名前列。
截至2017年3月底,全球通信行業相關專利279.1萬件,其中由中國原創申請53.2萬件,這53.2萬件中94%(約50萬件)的專利是近10年申請的,2012年以來申請量更是占到總量的64.3%(約34.2萬件)。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通信骨干企業華為公司在2016年的專利申請達到4906件,在全國各行業申請人中排名第一。201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受理量排名前十的企業中有7家是ICT相關企業(其他6家為:樂視、中興、歐珀通信、京東方、小米、努比亞)。
國內廠商加大5G研發投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經過30多年努力,我國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與此同時,我國長期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模式已不可持續,而是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ICT行業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引擎,擔負著更加重要的責任。
在通信專利的競爭中,肯定已取得的成績之余,我們也要清楚地意識到,中國傳統產業的優勢在于低成本資源和人力要素的投入,國內一些通信企業實施專利戰略起步較晚,相關專利與技術標準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因此,國內通信企業在已有標準的必要專利上仍具較大發展潛力。
如今眾多大型企業對專利越來越重視。以5G為例,國內通信運營商、設備制造商、科研機構紛紛加大投入,在5G技術研發、標準制定等領域投入巨資并不斷加強企業間合作。如華為明確提出,2018年以前將在5G研究和創新上投入6億美元,投資金額居全球通信廠商榜首,并且華為在5G組網架構、頻譜使用、空口技術、基站實現等領域已獲得實質進展;中興作為5G全球技術和標準研究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之一,擔任IMT-2020 IEEE工作組主席等重要角色,在5G研發方面也做了大量投入;大唐電信是國內IMT-2020(5G)推進組中頻率工作組、需求工作組、技術工作組的核心力量,負責多個技術專題研究。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內企業在至關重要的5G高頻段通信技術方面基礎薄弱,特別是缺少元器件、芯片方面的研發成果,并且國外廠商(如高通等)積極研究的波束成形前掃描定向技術國內還未有企業涉及。而國內企業曾經重點關注和投入的全雙工技術,由于接收信號與發送信號時在功率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并且該技術在應用時容易出現自干擾問題,目前而言很難在5G中實際應用。
專利與標準提案相配合爭5G產業制高點5G是未來通信產業最重要的增長引擎,隨著5G商用時間的臨近,通信行業對5G追捧熱潮愈演愈烈,而且可以預見這種熱潮將在未來幾年一直持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討論我國ICT產業界該如何進行5G專利布局之前,可以先了解國外ICT“巨頭”企業的做法。
2017年3月愛立信公司率先公布了5G專利許可費率,計劃將高端手持設備專利許可費設定為每部5美元,而對低端手持設備,許可費也將達到每部2.5美元。此舉不禁令人想起2013年諾基亞出售手機部門給微軟時,國產手機廠商非常擔心諾基亞借此提高專利許可費率。因為某針對國產手機利潤率的調查研究顯示,當時千元安卓智能機利潤僅有幾元錢。如今愛立信對5G專利明確開出高價碼,未來該費率一旦實施,對于國產手機來說壓力較大。
愛立信高價碼專利許可費信心何來?我們從愛立信“未雨綢繆”的專利布局策略上,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愛立信的5G發展戰略側重于對4G標準的演進,希望將其目前占優勢的4G技術部分延伸到5G。
作為有140年發展歷史的老牌通信企業,在通信標準與專利結合方面,愛立信具有豐富的經驗。例如對于信道信息狀態CSI反饋技術,愛立信在2016年5月召開的3GPP TSG RAN WG1會議上提交了R1-164955提案,內容是基于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互易性的信道獲取。愛立信配合該項標準提案針對性地部署了PCT專利——WO2011132100A1和WO2013119166A1。其他針對涉及參考信號導頻設計的提案R1-167467、R1-167468、R1-167469部署PCT專利WO2013046063A1、WO2012153204A1;針對涉及波束賦形的提案R1-164957、R1-167466部署PCT專利WO2016064318A1。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這些標準提案是在2016年提交的,但愛立信早在2011年就已經開始進行了相關專利布局。
同樣,在5G技術專利方面,美國高通公司也備受關注。不難發現,在5G多個關鍵技術上,高通均有研發投入。例如新型多載波技術領域中,高通提出了WOLA(即加窗的OFDM技術),也是其在3GPP會議中主推的多載波技術;在5G重要應用的物聯網低延時技術方面,高通主推基于自身傳統技術CDMA的RSMA多址技術。
值得注意的是,高通在大規模天線技術領域的信道狀態信息及其反饋、高頻段通信的波束追蹤和波束切換技術方面特別重視專利和標準提案協同配合。例如涉及周期性和半靜態CSI的標準提案R1-168054、R1-168186,部署PCT專利申請WO2015176266A1“基站的無線通信實現方法”,通過為用戶設備配置不同MIMO參數,用于周期性和非周期性的CSI反饋,形成潛在的標準必要專利。
由上述列舉的例子可以看出,通過專利和標準提案相配合以爭取5G產業制高點的“戰役”已打響,并且非常復雜。
針對目前5G技術研發、標準提案情況,筆者對國內產業界的專利布局有如下建議。
- 一是關注高頻通信的技術突破和專利申請。國內在高頻通信技術方面相對薄弱,雖然高頻多天線的波束成形問題已經解決,但波束成形前的掃描定向技術是產業前沿尚未解決的問題,如果國內企業能夠有所突破,對中國5G產業發展有重大意義。
- 二是關注5G節能技術的研發和專利申請。在未來“5G密集組網能耗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通過改善網絡架構,通過使網絡休眠與及時激活靈活轉換模式以節能非常重要,愛立信等公司對此非常關注,國內產業界也應充分認識到節能技術的重要性,并提出完善解決方案。
- 三是充分重視保障5G物聯網應用低時延技術的研發和專利申請。該領域高通基于傳統優勢的CDMA技術提出RSAM技術,并部署了相關專利,國內產業界對此也要加以重視。
- 四是技術發展要形成產業合力。華為的極化Polar碼成為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短碼方案離不開中國產業界的通力協作。這也為5G后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經驗,需要繼續發揚,在其他技術方案(如多址技術)中也形成“中國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