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要做智慧城市土壤 提供基礎能量孵化伙伴
在剛剛閉幕的全國兩會期間,“城市群”這一概念再次成為熱詞。從“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再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這一系列的重大國家戰略,都指向城市群的發展規劃。
與之遙相呼應的,是“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提到的目標,支持特大型城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打造***智慧城市群。按照“十三五”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到2018年,將分級分類建設100個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到2020年,新型智慧城市要形成無處不在的惠民服務、透明高效的在線政府、融合創新的信息經濟、精準精細的城市治理、安全可靠的運行體系。
如此龐大的一套城市運行體系究竟應該如何部署?智慧城市究竟可以帶來哪些改變?智慧城市的建設大軍中,如何提供集各家所長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實現服務共享?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華為中國生態伙伴大會2017中,記者采訪到多位智慧城市的參與者與見證者,他們與記者分享了自己在實踐中的經驗與體會,暢談了對智慧城市建設的思路,其中亮點頻出,讓記者真正感受到了智慧城市發展中的中國力量。
為什么要建設智慧城市?
為什么要建設智慧城市?這是華為企業BG中國區副總裁楊萍反問記者的一個問題,也是他時不時自問的一個問題。
遠程接診既可以緩解就醫壓力,還可以提升專業醫療資源利用率
他分享了一個小故事。2016年2月,楊萍去鄭州參觀了鄭大一附院的遠程醫療系統,當時一名醫生正在和澠池縣一位患者做遠程會診。在華為搭建的這套遠程醫療綜合服務平臺上,鄭大一附院每天可以實現遠程會診150例,不僅緩解了大城市大醫院就醫難的現狀,而且還將高專業水準的醫療資源留給了更需要的患者。
當時楊萍就清晰地意識到,雖然人們討論智慧城市建設都離不開高精尖技術的支持,但是建設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卻絕非技術為先。“技術是為業務服務,離不開以人為本的實質,不論多高精尖的技術,最終的目的就是為智慧城市客戶創造價值。”
那么已經建成的智慧城市究竟會給這座城帶來什么改變呢?楊萍同樣舉了一個例子:敦煌是中國西部邊陲的一座歷史古城,當整座城市實現無線覆蓋,并建設起旅游大數據平臺之后,不僅可以精準分析區域游客的特征,還可以提高服務能力。短短一年時間,敦煌的游客數量同比增長了32%,由原來的500萬達到660萬,還獲得2016年第六屆巴塞羅那舉辦的智慧城市博覽會的城市獎全球提名,這個獎項放眼全球也僅五個城市入選。
相比提升城市影響力,智慧城市更重要的是讓百姓的民生生活更安心便捷。以智慧警務為例,客戶表示只有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部署智慧城市后發案率是否降低。以龍崗為例,依托華為警務云大數據平臺以及視頻大數據的智能分析能力,龍崗建設的智慧警務系統上線以后,發案率下降了29%。
“華為建設智慧城市的愿景是希望看到通過智慧城市帶動當地的產業經濟發展,讓城市中每一位居民都能獲得更好更便捷的民生服務。也希望通過華為和生態圈合作伙伴的努力,看到越來越多的實際應用。”楊萍總結道。
因聚而生 將長尾效應實踐到***
如何攜手合作,為智慧城市提供更好的服務,深圳太極云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查樹衡對此非常有發言權。他表示,生態就是一個面向發展的圈,不論是整體生態圈、大數據生態圈,還是智慧城市生態圈,都是由大家共同在其中做貢獻。
發案率是否降低,是衡量智慧警務的重要標準
像上文提到的龍崗智慧警務,就是太極云軟與華為共同合作提供的服務。在政務云方面,太極云軟與華為可以展開更多層面的合作,除了核心應用之外還有端的應用,例如將來太極云軟準備將應用部署在華為手機中,智慧城市的客戶不僅能處理公務,還能導航。
查樹衡表示,像與華為這樣的合作還有很多。“現在聊合作,已經不僅僅是過去系統集成,設備集成、網絡集成的老概念,而是像云方面的合作,從云、管、端到客戶體驗無一不融合。”他強調,華為提出的“因聚而生”這個理念非常好,這不僅是聚合智慧城市各種服務能力,也是在凝聚中國產業的合作力量。
記者也注意到,在本次展廳中,展示了華為與68家生態合作伙伴、80多個聯合解決方案,其中智慧城市的展示非常全面,涵蓋了城市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水務治理、公共安全等多個領域。
以城市水務管理為例,這是智慧城市中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涉及到水的生態、河道管理、雨洪管理等。廣州奧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順清表示,他們運用華為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系統,由華為提供物聯網平臺和AR、GNB傳送技術,形成完整解決方案,非常受歡迎。就在展廳中,很多前來參展的客戶當即表示要直接上馬這套系統,以便對水質、污染指標等數據有最準確的掌握。
華為與奧格聯合開發的城市雨洪的管理系統
可以實現行車自動化的綜合平臺
正如華為企業BG中國區智慧城市***專家洪小舟所說,新時代智慧城市建設中,比較關注的是市民體驗,而體驗則是360度全面感知的狀態,方方面面都會被體驗到,因此智慧城市建設要做的事完整的體驗,這需要很多的合作伙伴、應用開發商一起加入進來,將長尾效應實踐到***。
記者了解到,華為一直在致力開發這樣的平臺,通過平臺把華為在ICT領域所有產品相關的對外的能力都去進行封裝,通過API形式提供出來,所有上層開發者只要能夠對接這樣的平臺,通過API可以調用華為所有產品相關東西。“目前ICT使能平臺接口數量達到5000以上。” 洪小舟透露。
堅持“以人為本”智慧城市才能真正落地
在此前電視采訪中,有很多市民表示智慧城市雖然建設完成了,但是實際生活中并沒有感到有非常大的改變。其實產生這樣感受的根本原因在于很多項目的實施并沒有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設思路。正如查樹衡所言,很多地方實現電子化辦公以后,百姓發現并沒有節省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因為各項審批往往要重復提交多種材料,如果通過智慧城市的共享系統,例如通過證照共享可以減少35%的重復遞交,那么百姓通過辦理業務,發現“省事兒”了,那么才意味著你這個項目真正落地了。
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康燕文指出,智慧城市需要把城市跟產業結合在一起,根據不同的產業,開發出不同的應用,從而最終影響到不同的人群。例如他們就曾經做過精準扶貧的服務,通過這個應用了解貧困戶在哪,貧困原因是什么,政府了解信息后進一步地去協助貧困戶。在智慧縣域的應用中,軟通動力與華為合作,在一個環境優美的縣城開展馬拉松比賽,從而幫助縣城挖掘旅游資源。
華為企業業務BG中國區智慧城市解決方案總經理洪慧介紹到,智慧城市是非常大的一個體系,在未來發展趨勢上,云、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都在驅動生態發展,華為在生態建設上也有很清晰的理念,就是要去做ICT基礎設施和智能社會的土壤,提供基礎能量孵化伙伴。未來華為還將進一步加大生態圈的建設,進行市場聯合擴展、聯合營銷、商機共享,將有具體渠道激勵和具體相應的措施激勵、推進合作伙伴,把合作落地。
洪慧表示,根據國家已經發布的新興智慧城市的標準體系,華為從2017年開始將深耕政務、IOC、政務、教育、醫療、智能交通領域,希望能夠聯合越來越來的生態伙伴,精誠合作,開啟新型智慧城市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