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360億!北京治霾效果怎么樣?大數據給出了答案
2016年12月16日至21日,我國北方一場“最濃重”的霧霾,讓人們意識到,最近三年治霾“戰役”中的敵人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很多。
從2014年以來,首都的空氣質量到底是如何變化的,優良天氣和重污染天氣到底是多了還是少了。對此,新華社記者結合大數據進行了分析。
根據《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7年,北京市大氣中細微顆粒物(PM2.5)濃度要低于60微克/立方米。2014年1月22日,《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正式實施。該《條例》中闡明:大氣污染防治,應當以降低大氣中的細顆粒物濃度為重點,堅持從源頭到末端全過程控制污染物排放,嚴格排放標準,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和濃度控制,加快削減排放總量。
距2017年越來越近,而三年來,北京市相關部門在大氣治理方面投入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北京市財政局網站公布的2010年至2016年北京市官方預算及決算數據顯示:2014至2016年,北京市大氣污染治理總投入,達到360億;其中,2015年達到了134億元,是2010年(17億元)的7.88倍。2016年北京為大氣污染治理安排資金更是上升至165.4億元。
投入資金的不斷攀升,顯示了北京市政府對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和力度。那么,三年來治霾效果究竟如何呢?
數據顯示,2013年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為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為85.9微克/立方米,較2013年下降了4.02%;2015年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為80.6微克/立方米,較2014年下降了6.2%。2016年截至12月18日北京PM2.5年平均濃度為69.3微克/立方米,較2015年下降了14%。雖然這個數字距離60微克/立方米的計劃數字還有差距,但三年的降幅,也能看到大氣治理方面的一定成效。
在全年空氣質量達標天數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數據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2月21日,2014年北京市全年空氣質量達到優良等級的共有167天,約占全年天數的45%;2015年181天,約占全年天數的50%;2016年184天,基本與去年持平。而在重度污染和嚴重污染天數方面,2016年全年(截至12月21日)37天,較2015年的53天和2014年的45天均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根據2014年以來北京每月PM2.5平均濃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每年冬季10至12月份以及來年的1至2月份,都是PM2.5平均濃度上升的月份。而2016年8以來,北京市的PM2.5平均濃度又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雖然這其中包含了冬季供暖等現實因素,但面對即將到來的1月和2月,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PM2.5平均濃度仍是擺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隨著資金的投入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首都的空氣質量正在得到一定改善。雖然空氣改善狀況與預期還相去甚遠,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要看到取得這場“治霾”戰役勝利的希望。“治霾”無疑將成為異常艱巨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