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開源困擾的安卓,正走在一條艱難的集權路上
摘要: 世界最亂的Android戰(zhàn)場就是中國,Google也不知道著急不著急。
利益,是小到清末上海股災、中到四川保路運動、大到辛亥革命的根本動力;利益,也才是無數(shù)動人口號背后的真正目的。不去細細解剖這些利益的復雜細節(jié),我們將完全迷失在歷史的迷霧中,如同小尼姑一般,被人摸了光頭,卻不知道是誰的“咸豬手”。
所以,利益才是驅動一切集權的開端。Android也是如此,谷歌欲加大對安卓的掌控,奈何安卓從開始的開源到如今的百花齊放,已不是谷歌想控制就能控制的了。(加上偉大的wall)
中華上下五千年,古有王權貴族集權,今有“企業(yè)帝國”壟斷。So,谷歌在Android的集權都有哪些,而這背后的真相除了利益還有什么?今天搞機哥就帶你小小的分析一番。
始于新世界開啟:開源的Android
iPhone是蘋果公司推出的***代智能電話,該款智能電話于2007年1月9日正式發(fā)布,并于同年6月29日正式發(fā)售。而那年也為手機世界格局大變化埋下伏筆,諾基亞倒下也是因為那年不成熟的iPhone和剛剛起步的Android。
面對iPhone的誕生,Google就顯得比其他手機廠商有遠見的多。如果未來手持設備只有一種選擇,如果未來運營商只此一家。那樣的世界太可怕的了,所以Android應運而生。但是,初入手機行業(yè)的Android并無太多資本在這個行業(yè)叫囂,開源也就成了拉攏廠商和開發(fā)者***的選擇了。
2007年11月,Google與84家硬件制造商、軟件開發(fā)商及電信營運商成立開放手持設備聯(lián)盟來共同研發(fā)改良Android,隨后,Google以Apache免費開放源代碼許可證的授權方式,發(fā)布了Android的源代碼,讓生產商推出搭載Android的智能手機,Android后來更逐漸拓展到平板電腦及其他領域上。
Android其開放源代碼的特性使得眾多廠商可以自由的使用源代碼進行定制化的修改,但這也是它***的缺點:源代碼自由修改、眾多設備繁雜、系統(tǒng)版本各異、硬件分辨率不一致等,導致軟件的兼容性不佳,造成碎片化嚴重;最明顯的例子是每次系統(tǒng)新版本推出時,更新比例遠比其他專有系統(tǒng)少得多。
開源成為了Google后期想要集權的引子,Android壞口碑的鍋被Google背了好大一部分,是該收收了。
中期戰(zhàn)爭:是我給你自由過了火,削藩集權也來不及
由于Android對廠商沒有要求,所以各路OEM廠商揭竿而起稱霸一方。但是初衷就是讓Android傳播更廣泛,吸引更多開發(fā)者的Google卻犯了難。
“是我給你自由過了火”歌詞唱的不錯啊,自由度給的太大了。以至于像脫韁之馬,很難收回。在前幾年,Google在開源的 AOSP (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 項目中就已經(jīng)逐步收緊對源代碼的控制,從大的服務到小的輸入法,Google逐步關閉了那些代碼的開源。雖然像應用市場、通訊錄、短信等等APP廠商會自行定制或者研發(fā)專屬自己的。但是較于原生的服務與體驗,很多強迫癥用戶還是不買單的。
現(xiàn)代戰(zhàn)場:如果不能統(tǒng)治戰(zhàn)場,那就建立一個王者
其實要說Android市場***的碎片化問題也就是中國市場了,因為某些原因Google并不在國內,所以屬于Google的Android在國內也并不適應。國內不能有Google服務等一系列產品,所以定制UI,ROM以及應用都將其取而代之,加大了Android統(tǒng)一化的難度。
國內就猶如一個大型戰(zhàn)場,而現(xiàn)在來看勝利者似乎是華為、OPPO、vivo、小米等廠商。他們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小型生態(tài)圈,但是國內廠商并不在意Google對Android的要求,從虛擬按鍵到背部指紋識別,近期還有Google對VR產品以及快充技術的要求。
從用戶體驗來說,Google對產品期望統(tǒng)一的想法是對用戶有利的。首先統(tǒng)一的管理有利于用戶的系統(tǒng)升級以及月度安全更新。這對于小廠商是有很大難度的,因為首先研發(fā)適配就是不小的工程,其次小廠商是沒有對各類bug修復的能力的。再者,統(tǒng)一的方向,會為未來手機周邊設備制造統(tǒng)一的便利。如:統(tǒng)一的Type-C、統(tǒng)一的VR要求不僅使用體驗的規(guī)范,同時也對安全性提出了規(guī)范。
在亂世之中,Google前幾年的試驗標桿Nexus已經(jīng)遠去,而新一代Pixel接替標桿的位置,并且今年Google有望靠親兒子爭奪更多的市場。而這款定位旗艦的標桿能不能撼動整個手機市場作為霸主似得標桿還需要后期市場的考驗。Google的集權之路異常艱難(國內廠商并不買單、中國特色無Google市場),也許靠自家產品登上王者來統(tǒng)一規(guī)范才是最合理的掌控。